首页 > 专栏

【专栏】案例分析 | 金融诈骗如何认定单位犯罪

肖飒 · 零壹财经 2017-04-28 12:06:01 阅读:8778

关键词:人民币担保银行贷款集资诈骗非法集资

(文/肖飒) 具体案例 被告人陈某于1999年12月注册成立A公司,并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2008年5月,陈某以其兄名义以股权转让方式收购B公司,并成为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之后,被告单位A公司及被告人陈某以A公司名义,从银行及民间大量借款用于经营,并欠下巨额债务。...

(文/肖飒)

具体案例

被告人陈某于1999年12月注册成立A公司,并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2008年5月,陈某以其兄名义以股权转让方式收购B公司,并成为该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之后,被告单位A公司及被告人陈某以A公司名义,从银行及民间大量借款用于经营,并欠下巨额债务。

2012年至2014年期间,被告人陈某明知被告单位A公司无归还能力,仍以A公司生产经营需要资金等为由,以高息为诱饵,以A公司名义或A公司提供担保的形式,先后骗取王某等16名社会公众或单位人民币29791.395万元,仅以还本付息的方式归还17044.582万元,实际骗得人民币12746.813万元.

除部分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外,大部分用于归还银行贷款、民间借款、支付高额利息及购买豪车等。

2014年3月27日,被告人陈某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

被告单位A公司及其主管人员即被告人陈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均已构成集资诈骗罪,属单位犯罪。

被告人陈某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系自首,其系被告单位的主管人员,故被告单位A公司也系自首,对被告单位及被告人陈某均予以从轻处罚。

正确界定单位犯罪

依托于互联网大时代产生众多的新型创新业态,也滋生了大量的新型犯罪行为。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集中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处罚,而单位犯罪与自然人因其处罚范围,追诉标准以及处罚力度的不同,对二者进行区分十分必要。

笔者基于一则单位集资诈骗罪的案例进行讨论。

那么,如何认定单位犯罪?我国《刑法》第三十条规定: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刑法》

《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

“以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的,是单位犯罪。”

《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单位犯罪构成的前提是法律已有先前规定,判断的标准在于是否以单位名义实施,是否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

“以单位名义实施”

其一,“以单位名义实施”是一个实质性的要素。

在非法集资类案件当中,公司常常是集资事实的运作主体,如不加以限定“以单位名义实施”的内核,则会扩大单位犯罪的处罚范围。

笔者认为,“以单位名义实施”不仅停留于决策的外化代表是单位,更为重要的是,其犯罪意志是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所产生,或者由其他执行机构事先执行,事后由决策机构加以追认。单位犯罪的意志并非任何自然人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其独立人格意志的结果。

“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

其二,“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是指归单位全体成员所有,并非归少数的决策者或者具体实施者所有,这是“为单位谋利益”的具体体现。

当然,实践中大量存在以公司的合法形式为躯壳,实施犯罪活动的现象,此时单位法人人格的否定制度就比较重要。相较于自然人犯罪而言,通常单位犯罪的追诉标准较高,适用范围较窄,处罚较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

“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第三条规定“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

“负责人”的认定

第三,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

《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

“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在单位实施的犯罪中起决定、批准、授意、纵容、指挥等作用的人员,一般是单位的主管负责人,包括法定代表人。

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在单位犯罪中具体实施犯罪并起较大作用的人员,既可以是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也可以是单位的职工,包括聘任、雇佣的人员。

应当注意的是,在单位犯罪中,对于受单位领导指派或奉命而参与实施一定犯罪行为的人员,一般不宜作为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对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根据其在单位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犯罪情节,分别处以相应的刑罚。”

笔者发现,司法实践中常常以行为人在公司整个结构框架中的级别、职称、职务等形式认定为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这割裂了行为人与单位意志之间的联系,未能考虑行为人是否实际参与了决策程序。

另外,行为人在单位犯罪中的客观行为也是认定标准。

刑事审判参考251号指导案例(北京匡达制药厂偷税案)明确了未参与策划、组织、实施单位犯罪行为的单位法定代表人,不能因单位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另外,行为人组织、指挥、策划、决策的行为必须对单位犯罪行为存在实质的促进作用,才应承担刑事责任。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