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小贷背后:增资、资产证券化与消金牌照成必争之地
资讯 零壹财经 零壹财经 2025-07-29 阅读:1280

6月底,平安系上市公司陆控旗下金联云通小贷注册资本从50亿元跃升至100亿元。这是其被陆控收购后一年内的首次大规模增资,也是2022年以来的第三次显著增资。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2025年以来,网络小贷“增资”明显提速。除了金联云通小贷,四川佳物小贷、广州耀盛网络小贷等均完成3亿元增资;与此同时,网络小贷还通过资产证券化(ABS/ABN)获得数百亿融资,构建起多元化资金循环体系。
零壹智库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7月,国内注册资本超过50亿元的网络小贷公司共有12家,具体包括:
中融小贷(字节跳动)、财付通网络小贷(腾讯)、金联云通小贷(平安)、京东盛际小贷、美团三快小贷、度小满小贷(百度)、星雨小贷(苏宁)、西岸小贷(滴滴)、中新(黑龙江)小贷、奇富网络小贷(360)、重庆隆携小贷及携程小贷。
这些公司基本都有大厂背景,也是是近年来行业“增资”的主力军。
一、监管逻辑与业务刚需
网络小贷增资潮背后,是监管逻辑与业务刚需的双重驱动。
回顾监管历程,对资本充足性的重视始终是主线。
2020年11月,原银保监会与央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虽最终未正式实施,但提出跨省级经营网络小贷公司注册资本需达50亿元的要求,已清晰传递出监管层强化资本实力的信号。
后续监管思路虽有调整,但核心关切未变。2025年1月,《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将监管重心转向地域限制和业务规范,不再直接设定统一的资本门槛。
然而,新规明确要求网络小贷公司联合放贷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这意味着平台业务规模越大,所需资本就越多,实质上通过业务规则间接强化了对资本充足性的引导要求。
陆控曾在2024年三季度投资者电话会中披露,金联云通小贷于当年8月开始提供新的贷款,截至9月底新增贷款超过10亿元。其同时表示,网络小贷牌照可助力其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是产品组合多样化,并提高资本管理效率。
低成本的资金已成为支撑平台业务稳健运行的关键要素,通过多种方式“增资”,也是众多网络小贷公司的战略选择。
二、三大支点:流量、场景与科技
大厂背景的网络小贷公司之所以投入数十亿乃至上百亿资金,目的在于充分挖掘母公司的生态红利。具体表现在三大方面:
一是流量资源整合。例如,字节跳动依托抖音8亿日活用户,为“放心借”、“抖音月付”等产品提供天然获客场景,同时通过为奇富科技、乐信等机构提供投流服务(年投流费用近40亿元),积累用户行为数据反哺风控。
腾讯则通过微信支付的14亿用户场景构建信用闭环。财付通小贷的核心产品“分付”嵌入微信钱包入口,用户可通过消费场景直接使用额度。
二是电商场景渗透。例如,得物集团旗下佳物小贷通过“得物分期”“得有钱”等产品,将金融服务嵌入平台 5 亿用户的交易全链路,其中“得物分期”仅限平台内使用,直接拉动用户消费频次。京东盛际小贷则依托京东电商场景,为 “白条”“金条” 提供场景入口。
三是技术生态赋能。例如,财付通小贷构建了基于腾讯生态的多维数据融合平台。通过整合社交、支付、地理位置等超过8000个用户行为特征维度,结合央行征信、第三方信用评分等传统数据,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化风控模型"。
重庆美团三快小贷依托美团生态的消费大数据(如外卖订单、酒店预订记录),AI构建动态信用评分模型。当用户申请贷款时,系统自动交叉验证信息真实性,例如通过定位数据比对工作地址申报是否一致。
三、多元路径:ABS/ABN
除直接增资外,网络小贷还通过资产证券化(ABS/ABN)构建多元化资金循环体系。
2024 年《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允许网络小贷发行ABS/ABN,且融资额度上限可达净资产的4倍(远超传统非标融资1倍的限制),为头部机构打开了更广阔的资本运作空间。
大厂系玩家凭借母公司信用优势,成为 ABS/ABN 融资的主力。
2025年6月28日,字节跳动旗下中融小贷一次性斩获180亿储架ABS额度,其“中信证券-泓远1号”“泓晟1号”两项目在深交所获批,底层资产主要为抖音电商场景的消费分期贷款。
6月24日,美团三快小贷“招证-美满生意2025年1期1-20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中小微企业融资)”获得上交所受理,拟发行规模为90亿元。
而此前1月,规模为50亿元的“招证-美好生活2025年1期1-20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得上交所通过,底层资产为来自美团个人用户的“生活费借款”债权。
6月12日,国联-度小满金融4号1-15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得通过。这笔ABS为重庆度小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发行,国联证券资产管理公司为承销商管理人,总规模为90亿元。
此外,多家头部小贷ABN获批发行。2024年,财付通网络小贷、美团三快小贷、携程小贷分别累计发行了220亿元、70亿元、9亿元ABN。
四、战略升级:争夺消金牌照
随着网络小贷监管收紧,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型科技公司纷纷将消金牌照视为突破业务规模与合规瓶颈的关键。
陆金所早年通过平安消金牌照承接P2P存量业务实现转型,京东以32.5亿元控股捷信消金获取牌照,均是该趋势下的典型案例。其中,京东的布局尤为凸显战略升级意图:
京东旗下网络小贷主体为重庆京东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小贷”),成立于2016年1月,注册资本80亿元,是京东100%控股的子公司,主要承载京东白条、金条等核心信贷产品的放贷业务。
尽管京东小贷2024年净利润同比暴增1526%(达5228万元),且销售毛利率高达85.86%,但其财务健康亮起红灯——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巨亏188.92亿元。这种“利润与现金流严重倒挂”现象,正是其激进采用“高杠杆+资产证券化(ABS)”模式(2024年发行超180亿)的直接后果。
该模式通过ABS打包出售贷款资产,虽能迅速回笼资金并提前将利息收入计入利润表,制造短期盈利繁荣,但实质上透支了未来贷款存续期的现金流,导致账面利润与实际现金流入产生巨大鸿沟,潜藏风险。
2025年5月1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正式批准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更名为“天津京东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京东消金”),标志着京东集团通过股权重组获得全国性消费金融牌照。
消费金融牌照“含金量”显著。相较于小贷牌照,其业务边界大幅拓展,除核心的个人消费贷款外,还可开展信贷资产转让、发行金融债券、代理保险等业务;服务对象覆盖更广,包括个人、个体工商户、企业乃至金融机构;资金运作更具优势,来源渠道多元(如同业拆借),且杠杆率上限高达10倍,远超小贷公司4倍的约束。
获得牌照仅是京东消费金融布局的起点,其后续路径已清晰可见。核心举措之一是业务迁移,即京东白条、金条等王牌信贷产品将逐步从京东小贷平移至京东消金。这一迁移不仅能能突破小贷牌照的杠杆率限制,还可借助消金牌照的融资优势降低资金成本。
平移完成后,京东消金有望在承接原有核心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教育、旅游、家居等场景化消费金融产品,丰富产品线。同时,京东集团庞大的电商生态流量将与消费金融业务深度融合,形成“场景 + 金融”的协同效应。
从行业视角看,京东拿下消金牌照既是应对监管趋严的策略选择——消金牌照更契合当前金融监管导向,也是科技平台金融业务合规升级的缩影。未来,网络小贷与消费金融牌照并行运营,或成头部平台平衡业务灵活性与合规性的主流模式。
-End-
上一篇>陆控(06623/LU) MSCI ESG评级跃升AA
下一篇>没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