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场雷潮不同资产类型平台不同的结局?
麦芽糖 · 零壹财经 2018-12-07 09:23:14 阅读:5305
01
直接促成麦芽写今天的文的是:
诺远资产400亿兑付危机。
诺远是谁?top10的财富公司,在2017年都最具竞争力财富管理机构榜单排名第七。
其中70亿短债无法兑付,这里面主要构成就是上市公司企业债。
包括国企的哈工大集团。。。
今年不仅信托、资管计划、财富公司、网贷,企业贷都有大量雷区。比如网贷的贝米、口贷网以及还在撑着的爱T资。。。
与企业贷惨烈,相反的却是:
现金贷、消费金融,甚至正常业务的车贷平台,却挣钱不少。又是为何?
如果将雷潮比作一个试炼场,平台是选手,资产类型则是选手竞争内核。
虽然雷潮还没彻底完结,但大半的结果已经出来了:
几乎资产类型为小额分散信贷的平台,完胜。
(圈钱自融平台出问题自不必说,但这些非正常做业务的平台,不在今天讨论范围内。)
企业贷非常惨烈;好几家车贷平台出问题,刷新了大伙儿对车贷的认识;小额信用贷。。出问题的,蜜蜂有钱勉强算一个。。
更多大家看到的是:
做现金贷、个人信贷、以租代购也是个另类,给息高、猛放羊毛的平台,却在这波雷潮里安然无恙。。。
比如e都市钱包、百金贷、花生米富......还有的大家可以自己补充。。
就胜率来讲,现金贷、小额信贷业务平台非常大。
是因为什么?
车贷么,搞不懂。
有抵押,怎么就大面积逾期、坏账窟窿了。。
企业贷么,标太大,风险集中;监管有限额,不合规,是政策风险上的硬伤。
但这,其实不构成借款不还的实质性理由。
有老司机说:
是企业看起来大,比如有些上市公司、新三板企业,其实财务状况非常差。。。银行借不了钱,才来网贷借的。还不了钱的风险当然很大。
这说的很对。
但麦芽必须要说:
大家心里都很明白,网贷做的当然是银行不要或不做的业务。
企业贷次;车贷次不次?也次;信用贷次不次?同样次。
02
麦芽统计过多家P2P上市公司的财报:
小赢、51信用卡、信而富、拍拍贷等,还有未上市但业务也做的起飞的麻袋理财,他们几乎都是现金贷业务。
非要做个细分,这其中几家就有做信用卡代还的业务,比如小赢、51信用卡、麻袋理财。。
信用卡用户,相比白户虽然略胜一筹,至少是有利息敏感度的用户。
但,能去网贷·借款的人群。
或许是已经在信用卡上分期,无法偿还,才会去找网贷周转。
这么看,你还会觉得风险小吗?
同样是很大的。
因此,早前做企业贷,不是没有理由的。比如上市公司、新三板,企业实力好歹大点,企业主也有身份。
违约代价比较大。
别说用盈利还钱,就算是不赚钱,要亏光现金流,都不那么容易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能来网贷借钱的上市公司都不是啥好货,但却在平台眼中还可以做的业务。
只不过雷潮之前,大家都准时兑付:
没有太多人在意资产业务不同,对投资的结果会有啥不同。
03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场雷潮不同资产类型平台不同的结局?
除了平台各自运营能力与策略,很大程度是资产业务的剩余接盘力。
翻译一下,就是:
维持着各自安好的一种超低逾期率,叫续借。
雷潮来临,企业贷这么弱?
因为企业借款,网贷从来是最后一棒。
在国家去杠杆、银行抽贷行情下,网贷企业贷回款连腾挪的空间都没有。
个人信贷呢?
银行等的传统金融机构,都是站着甚至躺着挣钱的。个人信用借款这类小额、还风险大、赚利小的业务拓展是极小的。
要么只认房产(且一二线),要么就只给你发个信用卡。除此之外,个人在银行是极难借到钱的。
当然相比企业主的精明,很多个人又压根没有借款成本与优选借款渠道的意识。
甚至,国人都不喜欢借钱,而喜欢存钱。
所以个人信贷,有巨大市场空间。
风口来临,众多互金公司就发展起来。说的直白点,这些现金贷、消费金融公司,就成为了个人信贷多头借贷的腾挪口。
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上市公司里披露的数据:平台会有那么高的复借率,就是借款人多头借贷,互相腾挪。
市场有很多腾挪口是好事。
但唯有的风险是:自己倒了,就成为别家平台的腾挪口了。平台倒了,小额信贷·借款人还钱就难了。。
至于车贷么,完全是两级行情。最是让人纳闷。
要按照借款人腾挪空间归类。麦芽更愿意将车贷业务,归于个人借款类。
但一般车贷平台复借率比较低,并不是说没有腾挪的空间(车辆抵押借款的个人,也同样可以进行消费公司的多头借贷)。
但一些车贷平台盈利上市,一些车贷平台放出去却催收不回来。
大面积逾期,以致平台出现严重问题。
这些平台不是因为别的,是车贷业务资产处置利润空间太肥。
不少平台走套路贷的路子。
在这波雷潮的同时,打黑、严打暴力催收,最受冲击的就是车贷套路贷。
所以,正常来讲。
车贷平台仍然是有活路的,不必太担心。
啰嗦这么多,想说的是啥呢:
平台抗事,我们总认为凭的是本事。但实际可能大半是行情大势。。
要跟对大势啊。
最后嘱咐一句:
行业已经开始有实质性的回暖,还是劝大家稳着点:
平台精细着投。
当下的裁员、收缩业务,腾挪口小了,才是真正考验平台业务质量与催收能力的时候。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