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网贷雷潮里,资产端在怎么活?
麦芽糖 · 零壹财经 2018-09-17 14:10:37 阅读:8473
昨天台风太猛,风雨都超级大,窗台吹得的梆梆响。在家宅了一天。
台风后,大家还是挺欢乐的:
山竹过后,上班的正确姿势。
忍不住要替你们@老板。多么努力上班的员工。
深圳差不多每年都会来一两次台风,所以应对台风的经验非常足。统一给大家发红色预警停市停工,大家基本都囤好菜,待在家。
这么大台风,也没啥大事故。
路面基本没什么积水、到中午差不多道路也已经清除干净了。
喜欢深圳不是没原因的:
它就是干啥都利索。
01
近一周都没怎么更文。
着实难熬当下的行情,去见了圈里的几个朋友。
对网贷的观点,都挺一致的:政策不确定性更大,只能沉默着慢慢熬。
备案,已经牌照化。牌照化的结果,就是数量可能不会太多。至于能不能有数量的突破和惊喜,只能某事在人,成事在天。
还在平台待着的朋友,说了句挺有意思的话:
"网贷108条的出来,说明监管终于搞明白网贷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了。"
为什么以往的监管政策出来,总有些落不到实际。
这句话看到了真相。
去见的资产端朋友,其与网贷合伙做资产供应之前,是银行人,做信贷业务。
银行有大量拒单的客户,这类客户资质差点但风险可控,因此激发他从银行出来后做小贷公司。
别看小贷公司做的都是比银行资信更差点的客户。
但日子还是很滋润的。
唯一难点在:资金来源。
02
在网贷之前,小贷公司想扩大自己的放贷规模,只能向银行、信托、资管这类机构要资金。这类机构资金价格便宜,但要麻烦很多。
网贷风口来了之后,他们开始合作接网贷资金。网贷资金贵一些,但相当灵活。
效率高,赚钱效应同样是有的。
所以,行情好的时候。小贷公司其实和网贷平台,你侬我侬,过了相当滋润的一段小日子。
(所以,网贷真心没有说:业务是银行、小贷公司剩下的,跟小贷公司命运紧密得很。)
我问:
资金成本更高,放贷利息更高,才能维持利润空间。会不会风险更大呢?
他做了个很有意思的比方:
如果你借银行的钱年息6%;借小贷机构的钱年息20%。请问你先还哪里的钱?
显然是那年息20%的钱。银行如果不限定期限还,只利息,那一般人的做法都是尽量能欠多久是多久。
他补充:来借钱真正违约的人,真心不是差那点利息,是还不上本金。
这么来对比,哪里的风险最大?给息低的银行吗?
银行其实风险不小。
说得我竟然无言以对。
这轮雷潮,对资产端业务有影响吗?比如网贷资金流入不足,资产端没资金做业务,有没有裁员?
影响,肯定是有的。
但裁员,看各家情况而定。
对网贷资金依赖程度越大,影响越大。
第一个给我们的提示:资金来源要摆脱对网贷平台的依赖,银行、信托、资管计划的资金源还是要维持、储备的。
如果单纯是网贷平台的资产端有裁员,很正常。
没有资金去做业务,闲置着相当浪费成本。不如等行情恢复了,再招回来。
“暴力催收严打,对业务有影响吗?”
催收变麻烦了些,走得程序多了,耗时长了。不算太大的影响。这跟业务类型有关系。
市场总体的借款需求,还是非常大的。
所以,这也是博弈的地方:
备案数量到底有多大敞口不知道。民间借贷、市场融资需求非常大,如果是因为政策原因,网贷敞口不够。
那迟早还是要找其他出口解决的。
如果监管给稍微大点的敞口,网贷还是值得走的方向。
03
总结一下:
大家对政策不确定性的担忧,其实是预测:备案牌照不会给太多。导致网贷平台数量还减少。
但麦芽的观点是:
真正规矩做业务的平台,真心没有想象的多。
如果政策的敞口,给300-500家备案,其实挺够了。
投资人谨慎点:挑平台,按照行业只剩下200家的标准挑。是有相当的生存力的。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