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未来已来,区块链启动科技金融2.0
Cynthia Chen · 零壹财经 2018-08-17 14:54:20 阅读:6626
科技金融的蓬勃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网络技术的提高降低了入行门槛,业者鱼龙混杂;线下流程的减少助长了欺诈行为,老赖层出不穷。近期P2P暴雷,知名理财公司客户经理卷走上亿元后自首,借人冒充投资人诬告P2P平台企图搞垮平台以勾销欠款,私募跑路后存管银行被投资者追责等事例数不胜数。种种欺诈违约行为导致信任缺失,给整个生态系统增加了成本。投资人无法信任平台,平台无法信任借款人,借款人担心平台是否安全保管其个人信息,存管机构对投资人利益的保护亦十分有限,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可以说,互联网技术虽然极大降低了金融业的运营成本,却没有解决甚至是加重了行业由于信任缺失而导致的资金成本。
在金融业,最昂贵的不是资本,而是信任。没有信任,资本无法流动;缺乏信任,金融业就不得不向各类托管存管机构,审计机构,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等被信任的三方机构支付高昂费用。长久以来,业界视这些机构的存为必要的,其收费为理所当然的。理由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值得信赖的第三方,谁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区块链。如果说互联网是孕育科技金融1.0的土壤,那么区块链就是奠定科技金融2.0的基石。互联网技术淘汰了低效的人工,区块链机制将取代昂贵的信任。区块链有三个关键特性:分布式信息,不可篡改和无信任性数据。数据不再保存在一个地方。分布式保存可以有效的防御黑客的攻击,也能消除委托方和代理人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利益纠纷。数据无法篡改,对于确立资产出处至关重要。信息的真实性取代了“我值得信赖”的传统模式。如果应用了区块链技术,LendingClub就不可能擅自篡改贷款数据,导致信任崩塌、CEO下台、股票暴跌;如果信息实时分布式保存,理财公司客户经理也不可能骗走客户一亿元打入自己账户而客户不知情。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外数家富有远见、创新精神和技术实力的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布局区块链,其中几家已经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在美国,Figure、Ripple、Symbiont等公司已经获得了顶尖风投的投资,并获得了华尔街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Figure已于2018年7月在自主开发的区块链上成功发放了一笔房屋抵押贷款,成为美国第一家实现链上放贷的公司。在国内,以蚂蚁金服、凤凰金融和京东金融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相继投入区块链项目的研发和落地工作,力图实现区块链技术的巨大应用空间和价值,和对现有技术的深度挖掘和提升。以凤凰金融为例,区块链技术在智能投顾、基金、保险、网贷、数据共享、财富管理和通用积分方面都可以给客户、公司和合作伙伴带来实质益处。在技术层面,底层技术基于IBM开发的Hyperledger Fabric。该技术已经数次迭代,较为成熟,其优势体现在安全性,于金融服务十分必要。
鉴于区块链机制的网络效应和由此产生的巨大壁垒,先发优势至关重要。能够在区块链技术开发和应用上取得成功的公司,一定要拥有强大的技术能力,资产生成能力和资本市场关系,缺一不可。强大的技术能力能让公司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自行开发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比如,Hyperledger Fabric本身并不具备账户管理功能,这就需要采用其技术的公司自主开发。资产生成能力在技术应用的初期尤其重要。如果公司自身不具备此能力,只能说服其他公司将资产放在其链上,以证明其技术可行性,这远比将自己的资产上链难度大。资本市场关系的重要性亦是显而易见 – 资产上链后必然有交易产生,需要资本市场上链参与。此外,监管关系也至关重要。一项全新的技术应用于一个监管严格的行业,公司必须和监管机构有良好互动,保证合规,才能使其区块链项目具备合法性和可持续性,吸引更多的行业伙伴和合作机构上链加盟。这也是为何国内科技金融行业的区块链先行者是凤凰金融、京东金融这样信誉良好、合规度高的公司。
虽然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刚刚开启,其所带来的效应尚在预测阶段,但这场变革是必然且不可逆的。在互联网技术引领的科技金融1.0时代,变革更多地发生在服务流程上,体现在机构和个人用户之间。在科技金融2.0时代,区块链技术将广泛而深刻地重塑金融生态,不仅改变机构和个人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将改变机构和机构间的关系,数据、用户和机构之间的关联,使生态系统更加高效、公正、透明和稳定。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