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从三大行入股AI公司说起:银行正在突围,但问题还很多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2018-01-31 16:24:11 阅读:9191

关键词:人工智能大数据牌照银行

银行对于新金融业务和金融科技的推进,终于开始从渠道改变转向了底层技术与产品思维的变革。—— 馨金融 洪偌馨/文 尽管与互联网金融公司们相比,传统金融机构对于新技术行业的布局显得缓慢又低调,但是只要这些大块头们稍稍有新动作,还是会成为外界瞩目的焦点。 据媒体报道,几天前...
#808080][/color][/align]
银行对于新金融业务和金融科技的推进,终于开始从渠道改变转向了底层技术与产品思维的变革。
—— 馨金融

洪偌馨/文

尽管与互联网金融公司们相比,传统金融机构对于新技术行业的布局显得缓慢又低调,但是只要这些大块头们稍稍有新动作,还是会成为外界瞩目的焦点。

据媒体报道,几天前,人工智能公司第四范式宣布完成B+轮融资,新晋投资方来自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家国有银行及所属基金联合入股,性质为战略投资。


“三大国有银行”、“AI公司”、“战略投资”,这几个关键词足以让金融科技行业和媒体都小小沸腾一把。

可是暂且不提根据《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不能直接从事非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股权投资,因此所谓的三大国有银行同时入股AI公司,大概率是银行关联的子公司或者与外部投资机构设立基金进行投资。

即便是这本身代表了银行在AI方面的野心和布局,投资也只是第一步,银行接下来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其实还有很多,如果不能实现应用和融合,那么布局的意义也就被大幅削弱。

1

事实上,这并非是银行的名字第一次与AI摆在一起,在此之前早已有银行亮出了AI、人工智能银行的底牌,而且并非是战略投资这样间接的方式,而是更直接的自主研发和品牌定位。

我们之前聊过的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等都在今年一步步明晰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定位,以及AI将在未来扮演的重要角色。

2017年3月,招商银行公布2016年年报时,招行行长田惠宇表示,必须举全行“洪荒之力”,推进以“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为目标的金融科技战略。

5个月后,招行2017年半年报发布,其中,招行将金融科技定位为转型下半场的“核动力”,以求将自身升级打造成“金融科技银行”,未来将推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应用。

与此同时,招行按照上一年度税前利润1%提取专项资金设立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鼓励全行利用新兴技术进行金融创新。

到去年11月,招商银行正式发布了招商银行App6.0,包括人脸、指纹、声纹识别,智能投顾,智能风控,AR技术等等都被应用其中,可以说是招行新技术应用与转型的一次最直观和集中的体现。

同样在2017年的中报里,平安银行董事长马明哲表示,逐步将平安从资本驱动型的公司转变为科技驱动型的公司。随后,在今年9月举行的“简单生活”大会上,平安宣布将AI技术与旗下寿险、产险、养老险、信用卡、好医生等业务联合起来,推出十大AI+服务。

除了以上提到的传统银行在积极探索AI转型之外,近两年新兴的民营银行、直销银行从成立之初就将AI作为自己的发展基础。

比如去年年底正式开业的百信银行,其英文名和域名为“aibank”。在开业当天,百信银行行长李东如表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百信银行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百信正在构建智能风控、智能账户和智能服务三个核心能力。

虽然银行布局AI、推出AI+业务的时间并不算早,但是从结果来看,在执行和落地的速度以及产品推广后的效果等方面,银行表现都要远超过我们的预期,智能投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中,招商银行的摩羯智投上线时间最早,能够获得的公开信息也相对多一些。截至2017年10月底,摩羯智投规模突破80亿元;平均回报率为7.85%,收益最高的组合回报率超过10%。

我们会发现,其实从2016年到现在,国内的智能投顾行业其实已经告别了风口,因为牌照、业务模式等方面的限制,创业公司在这一领域能做的其实很少,大多被困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里进退不得,因此无论是资本还是媒体都很少再聚焦于这一领域。

然而在同一时间,银行在引入新技术和新模式之后却迅速打开了一个新的市场,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AI还是基于数据处理基础上的技术应用,而真正掌握数据、用户、账户的还是银行;

另一方面,随着监管趋严,银行在牌照、合规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相比于创业公司,银行比传统金融机构能够调动更多资源,哪怕盘活其中的一点点也已经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

2

坦白讲,这些年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其实一直在强调自己的互联网化,从最早的电子银行,到2012年余额宝出现之后,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直销银行“御敌”,再到后来他们通过战略投资、技术外包以及自主研发等各种方式进行新业务的尝试,一个关键的转变在于,银行对于新金融业务和金融科技的推进,终于开始从渠道改变转向了底层技术与产品思维的变革。


此前银行对于许多新金融业务的探索失败,包括直销银行发展至今大多存在感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多业务在本质上既没有真正底层技术的革新,也没有产品体验的提升,只是将渠道搬到了线上。

相比之下,一些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的优势在于在做底层架构时可以一步到位,比如众安保险微众银行从一开始就是架构在“云”上的,并将区块链技术的纳入业务的考量之中,在产品设计和体验上更贴近互联网用户。

银行业的3.0时代虽然来得迟缓,却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就像前面说过的,这个趋势之下银行要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当底层技术与产品服务形态发生变革,那么整个公司的人员架构、管理方式可能都要发生转变。

比如,一个最为明显的转变是,近年来传统银行的线下门店每年都在大幅裁撤,员工数量减少。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包括工、农、交、建等在内的14家银行中,有11家银行减员,总体减少数量达3.44万。

这些人主要来自大堂经理、柜员、现金清收、电话客服、信用卡销售等岗位,而这些恰恰也是随着大数据、AI等底层技术改进及客户偏好的变化,最容易被替代的职位。

而另一方面,无论是招行、平台等传统银行,还是微众、百信这样的新兴互联网银行,技术人员的规模与占比都在大幅提升,招行总行未来科技背景出身的人要达到30%-40%,甚至50%,微众银行的IT部门人数占比近六成,这已经是与传统银行截然不同的组织架构模式。

甚至在此基础上,银行的财务系统、前中后台设置都会被彻底颠覆,而这些也都是远比三大行投资一家AI公司更值得关注的事。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