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郭震洲:技术创新打造数字普惠金融核心竞争力

郭震洲 · 零壹财经 2017-03-15 15:08:43 阅读:7832

关键词:80后大数据小微企业消费金融零壹财经

引言: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中国多层次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面临的瓶颈,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金融体系正在向均匀化、高覆盖的普惠目标转变,让更多的人能获得优质的金融服务是未来中国新金融事业的主攻方向。对于普惠金融行业来说,政策明晰、市场...

引言: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中国多层次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面临的瓶颈,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金融体系正在向均匀化、高覆盖的普惠目标转变,让更多的人能获得优质的金融服务是未来中国新金融事业的主攻方向。对于普惠金融行业来说,政策明晰、市场潜力都为整个行业发展带来助力。对于普惠金融机构来说,抓住市场机会,以自身专业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新金融体系的推动者。

背景及问题:潜力巨大 仍有瓶颈

近年来,普惠金融获得高度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巨大的蓝海市场潜力。普惠金融的服务群体涵盖了小微金融和消费金融等。由于目前中国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均匀导致了普惠群体所获金融服务有限,但根据全球的历史经验,普惠金融在中国的覆盖率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新常态的政策推动下,普惠金融将迎来发展良机。

来看下中国的市场情况。根据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普惠金融定义为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

然而,我国的现实状况是,6000万户至7000万户小微企业主和商户、1.2亿至1.5亿低收入工薪阶层人群、1.8亿至2亿农户中仍然有相当比例的人尚未享受到完善的普惠金融服务。

由于消费观念上的差异,我国居民杠杆率(负债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消费信贷总额/消费支出总额”达到29%,而且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然而,我国2015年这一数值仅为14%,并且近几年呈现不稳定的波动态势,原因可能是房价波动较大产生挤出效应。

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0万亿元,平均每秒刷卡消费额为115万元,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国。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超过了66%,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中国居民消费信贷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速是一般贷款增速的1.6倍,且近几个季度呈加速上升趋势。艾瑞咨询预计2014年—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19.5%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9年将达到37.4万亿元,是2010年的5倍。然而,2015年全国信用卡数量只有4.32亿张,授信总额7.08万亿元。也就是说,至少还有超过10万亿元的消费信贷缺口尚未得到满足。

在消费信贷快速增长的同时,贷款结构明显优化。从这些数据中还可以发现,随着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成长,居民对银行的信贷需求不再局限于购房、购车等大额融资,家电、数码产品、旅游甚至服饰、食品等消费分期越发流行,贷款份额明显提高,消费的引擎作用越发明显。

80后、90后的整体消费观念逐步改变,杠杆消费不再是“败家行为”。根据消费管理,年龄越大的人消费倾向越低,而劳动人口才是消费的中坚力量。80后、90后占中国劳动力人口比重不断提升,意味着80后、90后正在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与过去的消费人群不同,80后、90后更追求个性和市场,“价廉物美”不再是购物时的首选,他们有更超前消费意愿,甚至消费欲望远大于消费实力。这就形成了消费金融在人口红利下的巨大机会。

然而,由于普惠金融面对的客群是广大的中小微借款人,他们征信脸谱模糊,又缺乏有效抵押物,再加上地域分布十分分散,因此普惠金融运营成本非常高。运营成本主要集中在人力,包括从前期的数据采集、中期的信审以及后期的贷后管理,这是金融体系的固有流程。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他们所服务的大企业由于单笔业务数额巨大,因此运营会由经验丰富、数量庞大的专业团队去操作,形成周期较长,过程繁琐的尽职调查。同时,由于大型企业本身的财报表非常完善,减少了前期数据采集工作量。因此对于单个项目来说,人力成本几乎可以忽略。

但同样的方式在普惠领域遭遇瓶颈,普惠领域每一笔业务都非常小,笔者所供职单位目前经手的业务单笔在几万元左右,如果同样使用传统金融机构的尽调模式,逐笔进行团队审核,与业务金额对比之后,则显得人力成本非常巨大。同时,由于普惠群体数量繁多,导致了业务数量巨大,需要更多的人工去进行后台运营,从而再一次提升运营成本。因此,从2005年联合国首次推出普惠金融概念后,数十年来各国的普惠金融事业仍还有较大的空间等待挖掘。如何在成本和效率之间做到平衡,这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那么,发展普惠金融的出路在哪儿呢?答案就是数字普惠金融。

发展方向:普惠金融数字化运营

2016年9月在杭州召开的G20峰会上,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被提出。该会议通过《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升级版及《G20中小企业融资行动计划落实框架》三个文件。其中《 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是国际社会首次在该领域推出高级别的指引性文件,是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笔者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定位: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银行的业务归银行,普惠的业务归普惠。中国的普惠金融事业是一片巨大的“蓝海”,普惠金融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定位。定位好其服务的对象是高成长消费人群和中小微企业主,因此在产品设计、风控流程、运营手段、成本控制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和改善,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同时也要符合普惠金融企业持续发展的计划。

二是技术:依托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金融科技,将普惠金融规模化。数字技术的升级和应用,让信息采集、风险识别、用户管理等变得更准确和易获取,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让风险定价更加科学化。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则彻底改变了传统信贷行业的地域限制,让金融资源可以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配置,让普惠金融的规模化成为现实。

三是生态:打造包括征信、风控、信贷、支付、保险等在内的互联网金融生态闭环。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是一种生态。因此,互联网金融自然也应该形成自己的生态圈。因为,用户的需求是多元的,不仅仅只是支付,或者只是借贷,他们的金融需求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消费、借贷、支付、理财等等。线下有多丰富的内涵,线上就有多丰富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打通线上与线下,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壁垒。让金融资源的流动和分配更加高效,让用户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也更有利。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是一种生态。因此互联网金融自然也应该形成自己的生态圈。

四是合作: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多层次合作。合作的重要性无须多言,多层次、深入的合作有助于短时间内提升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和规模,同时合作也是传统金融和新金融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因为他们各自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值得关注的是,在我国逐渐明晰的政策指导为金融科技行业为主的新金融普惠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新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外因。

回顾2016年,整个新金融经历了监管带来的洗牌,行业也结束了前期的爆发式增长,步入有序发展。2016年一系列政策监管法规的密集出台,显示出决策层对新金融的重视,政策逐渐细化以及对各细分领域的规范化,让2016年的新金融行业发展正式步入规范化、明确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政策建议: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

笔者认为,对于从业者来说,普惠金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风口,也不是一个赚快钱的机会,真正做好普惠金融需要的是兢兢业业地精细化运作,根据各自资源、能力、专业度找一个小的切入领域,做细做深。通俗的讲,做好普惠金融还需完善内在竞争力。

具体看,金融必须拥有成熟的风控体系,风控起源于信息不对称。对于成长中的普惠金融来说,数据则成为风控的基础资源。普惠金融时代,风控的核心是“大数据资源+风控模型”。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普惠金融机构来说,“大数据资源+风控模型”并不是简单的数据信息和数学模型的组合,而是数据采集、数据利用以及风控模型为核心的流程作业模式等一系列的金融工程形成的整体风险运营管理体系,最终将数据转化为精准的风险定价。这一过程将是普惠金融机构由外因向内因转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不断积累外因并吸收成为公司内因,才能在行业中独占鳌头。

风控模型是一个严谨的金融量化过程,并不是将海量数据导入模型就能轻松获得理想的成绩,量化本身是以史为鉴,总计历史规律并用于未来的过程。从操作角度可以发现,无论数据多么繁杂,最终形成的变量不会过多,否则会进入“过度拟合”的误区。因此,风控模型的建立需要大量金融从业经验,并将这些经验通过逻辑梳理形成模型,并在海量数据中搜索和计算出有效变量,实现数据实用转化。这一过程包含了从金融、数学、IT等多个领域的成功经验。

此外,不断迭代的数据能够帮助风控模型进行持续优化,模型越来越了解交易对手,为交易对手清晰地画出风控脸谱。

同时,技术创新还能带来优质的客户体验,例如,将大部分的信息录入和审核工作移植到APP端,在用户获得授权后,直接自动在手机上进行数据认证,避免信息泄露,并提升借款人以及公司运营人员的数据采集效率,也避免了客户往返于银行网店拉取信息的繁琐过程。同时,通过APP直接将获取的数据标准化,便于信审操作。

技术创新是普惠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行业爆发的过程中,参与普惠金融的公司数量大幅增加,但随着2016年行业进入洗牌,大量前期入场的公司转型。对于整个普惠金融来说,“创新+专业”会成为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加强专业建设,并以创新的思维、模式、技术去突破过去的瓶颈,通过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做到金融普惠,让中国新金融体系健康成长。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布,文章观点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作者郭震洲,夸客金融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4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