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智能理财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下)

华尔街Fintech · 零壹财经 2017-02-18 06:14:21 阅读:6513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投顾资产管理

总目录 一、定义辨析:智能理财/机器人理财/自动化数码理财? 二、智能理财历史 三、智能理财公司的不同类型 (一)从提供服务的公司类型分类 (二)从定制化程度分类 (三)从税收管理程度分类 (四)从人力参与和管理程度分类 四、公司分析: 两种商业模式的比较 五、机遇、挑战...

总目录
一、定义辨析:智能理财/机器人理财/自动化数码理财?
二、智能理财历史
三、智能理财公司的不同类型
(一)从提供服务的公司类型分类
(二)从定制化程度分类
(三)从税收管理程度分类
(四)从人力参与和管理程度分类
四、公司分析: 两种商业模式的比较
五、机遇、挑战与未来
(一)机遇
(二)挑战
(三)未来展望
六、智能理财在中国
结语
作者介绍
 
五、机遇、挑战与未来

随着人工智能改变世界,智能理财也在改变金融世界的格局。这对于投资者和理财机构而言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今天的选择直接决定着明天的兴衰。

(一)机遇:

对于投资者而言:
一、理财门槛低:因为智能理财成本低,自然门槛低。私人银行的门槛在大多数美国银行是50万美元。而智能理财的门槛很低,比如Betterment,没有投资门槛。
二、收费低:传统理财收取0.5%-2%管理费,而智能管理网站只收取0%-0.5%,有些机构还能提供免费理财的服务。
三、标准统一的理财服务:很难说智能理财的配置就会比传统理财师的建议好,尤其现在不少智能理财平台并不能真正”智能“的情况下。但提前设计好的算法有标准化的特点,能够降低不同专业程度的理财顾问的主观性,甚至弥补他们的不足之处,使用户可以享受到标准化的优质服务。

对于理财机构而言:
一、成本低: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而金融人才无疑是最贵之一。传统财富管理成本太高,每增加一位客户就需要多花时间,所以私人财富管理门槛较高,而智能理财的方案电脑瞬间就算出了,除了程序算法更新等人工费,基本不需要成本的。所以虽然智能理财收费低,很多理财机构还是乐此不疲,薄利多销,总体还是有盈利的空间。
二、理财资产和客户增多:虽然利润薄了,但低收费吸引了更多资产和客户。对于智能理财初创公司来说,这些都是新的营收和利润。对于传统理财公司,情况就复杂一些,首先不可避免的竟食效应(Cannibalization Effect),一些传统理财的客户会放弃高成本的传统理财转到低成本的智能理财,这对于公司是营收和利润的损失。但这是不无避免的历史趋势,因为即使现在的传统理财公司不变革不提供低价的智能理财服务,客户也可以转到别家的智能理财去,反而带来更大的损失。而且,智能理财和传统理财的客户群有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叠,因为个人偏好和服务需求不同,所以传统理财仍会保持较好的发展。新增的智能理财的资产其实很大一部分会来自原公司没有接受传统理财服务的资产或者如果是从公司之外的新客户,所以对传统理财公司新增加的利润。

(二)挑战:

对于投资人而言:
一、无法真正“量身定做“。首先,理财建议不管如何灵活,总是基于现有编制的程序,并非真正定制设计。这样的设计对于资产不多不愿支付高额人工费用的大众投资应该够了,但对于很多高净值客户,他们仍然愿意付钱获得更专业更定制的理财服务。此外,财务咨询关系的许多方面仍然需要人为干预,如财产规划和税收战略。再次,一旦资产配置确定,对于智能理财一般不能随意改变投资组合中的单个资产,不够灵活。最后,现在智能理财的大部分客户是年轻人,对于不习惯使用网络的老年人,传统理财顾问仍是他们的首选。
二、尚未经过时间考验:机器人投顾服务还没有经过在扩展的熊市或衰退期间运作的考验,我们并不清楚该服务将如何处理诸如退休后提款等事件。

因此,金融企业在筹划实施机器人投资顾问服务问题时应该考虑到客户和顾问需求的平台,确保顾问获得有效的工具,帮助他们更有效和高效地为客户服务。
 
对于理财公司而言:
一、初创公司获客成本高:智能投顾公司收取费用很低,客户的投资门槛也很低,所以他们需要吸引海量的客户来分摊建模和运营的成本,否则难以盈利。而作为初创公司,他们需要花大气力宣传自己的品牌,培养市场的信任,获客成本相当的高。而对于传统理财公司,获客相对容易。对于传统理财公司而言,他们获客相对容易,但容易受到“竟食效应”的负面影响。
二、行业门槛较低,竞争激烈。当前数字化理财的门槛其实比较低,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初创公司和传统理财公司都能进入这个领域的原因。如果监管再放松,行业门槛就更低了。这必然会加剧竞争,促进竞争者之间优胜劣汰,所以初创公司的存活率不高,而且比传统理财公司的智能理财产品相比较难胜出。
三、监管的不确定性。智能投顾的监管在美国比较成熟,但在不少国家尚处于灰色地带。未来监管的不确定性可能给智能理财的发展带来障碍。
四、用户投资习惯。美国大众的理财理念比较成熟,但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大众的理性理财意识还比较单薄。市场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培养投资者兴趣,把大众纳入智能理财的服务范围。
五、部分金融市场有待成熟。智能理财的成功也依赖于可供选择的金融产品的丰富度。在不少国家地区,可用于被动投资的金融产品相对匮乏,这也会影响到智能理财的收益和发展。
 
(三)未来展望

对于传统财富管理机构:总而言之,考虑到快速增长的需求和目前有限的服务供应,我们看到机器人投顾继续在全球迅速发展并有潜力在未来财富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智能理财成了进行资产组合必不可缺的部分。据研究公司Preqin的数据,1360家对冲基金在大多数的交易时都会借助电脑模型,这1360家对冲基金占所有对冲基金数量的9%,他们管理1970亿美元的资产。[1]不仅如此,这场数字革命正在改变传统银行部门的贷款和支付方法、资产管理和保险业的各项业务领域。对于面向个人和企业的金融企业,不是考虑是否要涉足智能理财,而是要筹划何时部署与之相关的自动化咨询平台。金融咨询行业的未来将严重依赖技术,那些落后的企业必然会错失对客户、顾问和整体的利益。

对于新兴Fintech理财公司:本着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特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相当的发展空间,这一点从愈渐增长的投资可见一斑。但随着传统金融公司对智能理财服务的加速认识与重视,新兴Fintech公司将面临严峻的竞争,优势会逐渐减弱。大量新兴Fintech公司会被重新整合,少数优秀公司会在市场上继续成功经营,也可能会被纳入传统金融公司旗下。

六、智能理财在中国

前面谈了智能理财总体的机遇、挑战和未来,我们再谈谈智能理财在中国独特环境下的机遇挑战和未来:
 
1.国内投资理财产尚不够丰富。美国的投资产品,尤其是被动投资产品ETF(交易性开放式指数基金)等,种类非常丰富。而中国的投资品种还局限于股、债和货币为主。比如ETF,全球ETF2015年共有4000多支[2]。美国2014年大约有1400多支[3],2016年大约有1600多只,而中国的ETF才刚刚起步,2016年大约有130支。[4]

2.资本市场不成熟对投资策略要求更高:美国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中国则是散户投资者主导。机构主导的市场相对比较稳健,散户主导的市场通常有比较明显的追涨杀跌等短期非理性行为。国内资本市场的波动性较大,尤其是股市,这给搭配投资组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国外很成熟的投资策略,在中国未必可行。但现在国内也有不少智能理财公司投资国际资产尤其是美元资产,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多样化避险的作用,比如蓝海智投和宜信的投米都提供了投资海外成熟市场资产的选择。

3.投资策略更多样风险也更高:美国智能理财的投资策略比较保守,主要是被动基金+多样化+再平衡,管理成本低;而中国的智能理财刚刚起步,投资策略比较多样。但相应的风险也更高,投资者应该充分了解相应的回报和风险比率。

4.投资习惯导致投资者市场不成熟。中国的散户投资者普遍缺少花钱请人理财的理念,而且通常追求“保本保息”。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要用户习惯培养好,中国传统理财和智能理财都是一片浩瀚的蓝海。

5.监管的不确定性:美国智能理财的监管比较成熟。美国智能理财受《1940年投资顾问法Investment Advisor Act of 1940》制约,并受SEC监管。并且美国的智能投顾平台持有RIA注册投资顾问(Registered Investment Advisor)牌照。平台的资金受监管和托管后,可以根据投资人委托代表投资人投资。国内对于传统金融顾问有《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约束,但对“智能”顾问却涉及很少。当前智能投顾的有些平台存在资产集中度过高和交易费用高等问题,虽然有效的监管可能解决当前一些问题,但监管也是双刃剑。监管的不确定性也给国内智能理财的发展和合规带来了不确定因素。[5] 2016年8月,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张晓军表示,发现互联网平台未经注册、以智能投顾等名义擅自开展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活动的,证监会将依法查处,这是证监会明确发出了监管收紧的信号。国内监管下一步将如何发展,监管又将如何影响国内智能理财的发展,都还是未知数。

6.量化投资策略人才和数据的缺乏。智能理财的“表”是程序运作,其“里”仍是人类的智慧:人怎么去设计,或者要求电脑“深度学习”分析客户和市场然后制定策略。智能理财的核心仍然是投资策略,尤其是量化投资策略,并且依赖海量的数据。而国内量化投资发展历史还不长,数据也不完善,量化投资的经理人也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运用复杂算法进行资本配置的人才。大量“内生”或者从成熟的量化投资市场引入专家,这应该是当前智能投顾创业的趋势。

毋庸讳言,智能理财在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这也是巨大的机遇。中国更是智能理财的蓝海,有100万亿的个人可投资资产[6]。现在智能理财还处于婴儿期,但相信五年左右,行业内部会出现分化、资本市场更为成熟、投资者更为理性,现有的智能理财产品会逐渐走向真正的”智能”,从数字自动化的投资理财迈向真正人工智能优化下的投资理财。

结语 

从全球范围来看,智能理财的发展并不均衡;但总体来说,智能理财都是各国各地区风险投资人的宠儿,也是传统理财公司必须推出的产品选择。在智能理财的竞技场上,将来无论是传统理财公司还是智能理财初创公司胜出,智能理财管理的资产必然会大幅度增长。当然如前文所述,智能理财并不会取代真正的财务顾问,他们各有优势也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将长期并存。
据KPMG预测,美国2015年底有大概550亿到600亿美元的智能理财的财富,而这笔智能理财管理的财富在2020年会增加到2.2万亿美元[7]。而在中国,随着中产阶级财富的递增和房产的狂热消退,不难预见中国的智能理财在今后会有迅猛的增长。

就像AlphaGo强势占据国际围棋界第一把交椅,不管你是否愿意,人工智能已经来到我们的生活中。人工智能理财也会逐渐从“理财+网络+自动化”的广义的智能理财(数字理财/自动化理财/机器人理财)的形式发展到狭义的真正“人工智能”理财的阶段。甚至在不远的将来,智能理财可以非常自然地融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像我们收到的天气预报一样,变成人人皆用的低廉必需品。那时,我们再而不用操心我们的财富管理,因为我们人人都有一位非常强大的人工智能理财师,为我们进行非常个人化、非常精准、非常前沿的投资决定。虽然未必如序言里金融预言公司Aidyia Holding和机器人公司Hanson Robotics首席科学家Ben Goertzel所说,人工智能在人类灭绝后还会继续理财,但智能理财至少会给传统资产管理带来无可忽视的变化,让高端的财富管理“飞入寻常百姓家”,并且从目前的数字自动理财阶段进化到真正的“人工智能”理财阶段,改变你我他的财富生活,影响社会对财富的认知与分配。
 
[1] Cade Metz, “The Rise of the Artificially Intelligent Hedge Fund”, Wired, January 25, 2016, accessed October 21, 2016, https://www.wired.com/2016/01/the-rise-of-the-artificially-intelligent-hedge-fund/
[2] Statista, “Number of Exchange-Traded Funds (ETFs) worldwide from 2003 to 2015”,Statista,  accessed Jan 22, 2017,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278249/global-number-of-etfs/
[3]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the US ETF Market”, ICI,  accessed January 24, 2017, https://www.ici.org/etf_resources/background/faqs_etfs_market
[4]第一财经《互联网金融之夜》,中国智能投顾行业现状分析(附国内多家智能投顾平台测评)”, 未央网,September 12, 2016, accessed October 12,2016,“http://www.weiyangx.com/206106.html
[5] 胡群,“智能投顾或须拿牌照 互联网金融监管开始“穿透式”,新浪财经,December 11,2016, accessed on January 15,2017,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12-11/doc-ifxypipu7624707.shtml
[6] Yuan Yang, “Robo-advisers look to tame China’s retail investors”, Financial Times, January 29, 2017, accessed February 03, 2017, https://www.ft.com/content/a3c07d66-dc6b-11e6-9d7c-be108f1c1dce
[7] Daniel O’Keefe, “Robo Advising: Catching Up and Getting Ahead”, KPMG, 2015, accessed on January 2, 2017, https://home.kpmg.com/content/dam/kpmg/pdf/2016/07/Robo-Advising-Catching-Up-And-Getting-Ahead.pdf

作者介绍  

姚南(Nan Yao):多年华尔街银行风险管理经验,精通各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运营风险模型。现任华尔街某Top Tier银行风险模型监管部门副总裁,与其团队监管运用于各类金融产品的风险测量和风险控制模型,包括压力测试、信用管理、欺诈管理以及客户发展的风险管理等。  

周玉琳(Julia Zhou), CFA, FRM:国际特许金融分析师(CFA) 和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师 (FRM)。多年华尔街银行和保险公司金融分析、风险管理和证券分析经验,精通金融分析、信用风险评估评级、公司尽调和投资组合管理。现任华尔街某Top Tier银行全球风险监管高级经理,与其团队负责一千多亿美元的机构信用风险组合的监控和信用评级,对Fintech领域有长期研究。  

版权声明:此文系华尔街Fintech 俱乐部(WSFC)精心原创。转载请直接联系本俱乐部。WSFCS是创建于纽约由华尔街资深金融从业人士组建的研究平台,www.wallstreetfintechclub.com。微信公众号:华尔街Fintech俱乐部。   

转载要求:转载必注明1)作者,2)出处是华尔街Fintech俱乐部,3)版权声明用上面原文,4)务必完整转载(包括标题图和书中图,并保留格式),5)作者介绍版权声明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