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互联网金融的“十月围城”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2016-10-18 09:26:56 阅读:2490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消费金融网贷

监管的态度和趋势早已明朗,互联网金融业朝着“强监管”的方向靠拢,虽然没有采用牌照式监管,但各种细则和要求已经筑起了相当高的行业门槛,中小公司的生存环境必定越来越艰难。——馨金融 尽管《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早在4月12日就已经印发到各地政府及相关机构,但今天,...
监管的态度和趋势早已明朗,互联网金融业朝着“强监管”的方向靠拢,虽然没有采用牌照式监管,但各种细则和要求已经筑起了相当高的行业门槛,中小公司的生存环境必定越来越艰难。
——馨金融

尽管《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早在4月12日就已经印发到各地政府及相关机构,但今天,当这份文件在在国务院网站正式挂出时还是引起了“刷屏”的效果。

随着它一起公布的还有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商总局牵头的有关第三方支付、P2P、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资管、互联网金融广告等细分领域的专项整治方案,可谓是全面出击。

但其实大多数条款此前已经陆续披露,尤其互金领域的“重灾区”P2P行业已有了8月24日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在先,所以此次公布的专项整治方案并没有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内容。

这一场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整治大幕始于2015年7月18日,从央行联合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开始,一年多的时间监管部门出台过大大小小数十个文件。

事实上,经过这一年多的缓冲期,不少政策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影响已经逐步消化,整个行业的“大洗牌”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倒是对于此前持观望态度的一些大公司,监管这一姿态像是吹响了让它们入场的哨令。

粗粗看完几个方案,有几点印象略微深刻:

1.强调“穿透式”监管

这次的几份文件中都多次强调要对互联网金融实施“穿透式”监管,其中,在央行等7部门发布的《通过互联网开展资产管理及跨界从事金融业务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专门对于“穿透式”监管作出了阐释:

“互联网金融往往具有混业经营特征,本身即是交织的,一般涉及或嵌套多项金融业务,形态多样易变,不容易准确辨识业务实质。有些业务和工具分段看可能符合监管要求,但综合看其本质和效果,则会发现挪用、误导、违规或关联交易。”

此前不少互金产品都存在交叉的部分,不知道该谁管,而“穿透式”监管方式一旦落地就可以透过表面现象看清业务实质,把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联接起来,综合全流程信息来判断业务性质,并执行相应的监管规定。

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金融行业都充斥着各种所谓的“创新”产品,通过偷换概念或者标签造成了监管的盲点,但在“穿透式”监管之下,这些小动作逐渐也会见光死了吧。

2.明确了整治时间

此前,除了P2P行业给出了一年的整改期,对于其他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并没有提出过整改时间表,这一次也都一并宣告了Deadline:大限是在2017年3月底。不过,包括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等的清理整顿工作大都定于2016年11月底前完成,总结于2017年1月底前完成。

3.整治覆盖面广

除了外界关注较多的P2P、股权众筹,以及互联网金融比较重要的细分领域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外,整治方案还覆盖到了互联网金融广告、互联网资管等过去并未单独提及的领域。

其实,自从P2P的监管收紧后,各种互联网理财平台就开始涌现,互联网资管、线上财富管理等又成为了一个新“雷区”。在产品荒、资产荒的情况下,各种非公募的产品被拆分、包装并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给普通老百姓。

还有对企业进行信息排查,在注册名称和经营范围中原则上不得使用“交易所”、“交易中心”、“金融”、“资产管理”、“理财”、“基金”、“基金管理”、“投资管理”、“财富管理”、“股权投资基金”、“网贷”、“网络借贷”、“P2P”、“股权众筹”、“互联网保险”、“支付”等字样,简直是把各种“马甲”一网打尽。

还有互联网金融的一大恶习:各种补贴、高息揽客也被禁止了。文件里也明确了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不得以显性或隐性方式,通过自有资金补贴、交叉补贴或使用其他客户资金向客户提供高回报金融产品,连收益率过高也会进入关注名单。

另外,对于监管的统筹分工也做了更为详细的的说明。参与整治小组的部委也拓展了一些,住房城乡建设部也纳入进来了,估计是涉及房地产领域的互联网金融问题,毕竟这个行业的基础体量大,相关的互金产品也是不少。

另外还有一些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相比之前的一些文件,这次的几份整改方案中的规定已经相当明确,只是不知后续落地的效果如何。应该还是有一定的威慑力,大部分的平台应该都会加快整改速度。

大概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这几份整治文件并没有在业内引起多大的波澜,看了一些业内人士的点评也是不痛不痒。监管的态度和趋势早已明朗,互联网金融业朝着“强监管”的方向靠拢,虽然没有采用牌照式监管,但各种细则和要求已经筑起了相当高的行业门槛,中小公司的生存环境必定越来越艰难。

为了更符合监管的要求,规避政策风险,市面上的各种金融和类金融牌照都会成为互联网金融公司们争抢的资源,估计连过去几年备受冷遇的小贷公司牌照都会重新受到关注。其实,现在不少没有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却做着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也都是借着小贷公司的牌子在做事。

新金融之战的下半场已经打响,在监管环境日益完善的情况之下,越来越多的大企业会加大、加快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布局。不管是获取金融、类金融牌照,还是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未来要想在新金融领域争得一席之地,那些有资源、有资金的大公司显然更有优势和底气。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4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