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展望:小微金融十大趋势解读 | 小微金融之年(五)
资讯 李薇 · 零壹智库 2021-02-01 阅读:131443
2021年已度过近一个月,各家银行均抓紧制定“十四五”时期业务规划与年度营销指引,其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为战略布局重点之一。基于零壹智库在2021年1月上旬发布的《中国普惠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20)》 ,本文解读我国小微金融服务在2021年的十大趋势,主要从下图所示的3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判,即政府与监管利好、业态创新与智能生态。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中国普惠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20年)》
聚焦实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零壹智库在2020年4季度正式推出“小微金融之年”专项研究,此前已发布小微金融系列的四篇文章(见文末),今后将持续对外输出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一、政策引领:利好普惠小微金融,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投放力度
全球各国经历了2020年严峻的疫情考验,不断优化调整抗疫举措,然而2021年仍旧处于后疫情时期,我国众多的实体中小微企业难以摆脱订单锐减、现金流紧张的局面。
在此形势下,国务院与金融监管部门2021年将持续推出多项小微信贷新政,仅1月份单月就密集释放了多个政策信号,譬如:央行等5部门提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政策均延期至2021年3月31日;财政部印发《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评价导向更加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等综合经济效益;央行从2021年1月1日起,统一承担全国范围内的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职责。
这些政策举措的推出,将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于小微企业群体的金融扶持,重点发展首贷、信用贷与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借助金融科技,银行与外部金融科技服务商将共同探索全流程线上化、自动化的智能服务模式,共建小微金融数字生态平台。
二、基础设施:探索应收账款与动产、担保等供应链金融线上登记平台
银企信息不对称,是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主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依托于核心企业,能够快速触达上下游众多的供应商与经销商小微客群。2020年疫情发生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供应链金融扶持政策,譬如:3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2020〕28号);6月,央行发布《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2020〕第6号);9月,央行、银保监会等8部委共同发布的《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银发〔2020〕226号),最受业界关注,该文件成为小微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性纲领。
零壹智库监测发现,从2020年初开始,央行就多次强调,金融机构要运用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帮助小微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同时,国务院宣布从2021年开始,由央行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小微企业动产、担保统一登记平台建设,将数据信息进行线上化迁移,进而提升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批时效。运用科技手段,小微企业的经营数据信息全部在线上展现,促使我国小微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
三、政府联动:新基建与工商税务数据协同,提升贷款审核效率
疫情推动了无接触金融模式的快速兴起,借助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我国开启了新基建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在此过程中,小微企业在物流运输、政务信息、云平台搭建等领域的数据,将更多地展现在云端,从而大幅降低商业银行的贷前调查成本,提升贷款审批效率。
尤其是在政务数据公开方面,2020年“银税互动”模式驱动小微信贷全流程线上化,因此2021年金融机构将加强与工商、质监、国税、地税和公安等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提升大数据放贷速度。同时,各地政府部门在2020年也构建出政府信用服务平台,联合银行、保险、担保等机构,共同助力小微企业破解经营难题。
四、小微征信:赋能B端,构建小微企业群体专属征信服务体系
过去几年,金融科技改变最多的是我国零售金融市场,尤其是消费金额的快速崛起与爆发式增长态势,使市场关注点主要聚焦于C端征信服务。近两年,面对着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加之在线经济引发一批直播卖货、电商卖家、90后创业者等个体工商户数量增多,由此驱动了B端赛道的征信机构日渐增多。
征信服务是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一环,企业信用资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贷款利率定价。目前,除了央行征信中心之外,从事B端小微企业征信服务的机构包括百行征信、芝麻信用、金蝶征信、微众信科等。借助金融科技,一批新兴的征信市场主体与金融机构携手合作,共同挖掘风险可控、前景可期的优质小微企业客群,将小微企业信用状况作为贷款发放的核心依据之一。
五、行业选取:重点培育高科技、文创园区企业,退出落后产能
从我国中小微企业的构成数量来看,零壹智库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已超过9000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的占比近七成。刨除个体工商户,剩余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普遍处于100万元以上。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中国普惠小微金融发展报告(2020年)》
针对中小微企业法人的这类群体,商业银行难以单纯依靠纯信用贷款的方式,必须引入抵押担保与其他增信方式。鉴于此,商业银行在制定2021年度小微金融营销指引时,首先应当甄别出优势特色行业,根据国家扶持鼓励的行业政策,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科创与文化园区企业,并且针对各地区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企业名录,展开“名单式营销”。此外,对于生产工艺落后、属于落后产能且缺乏转型规划的中小微企业,商业银行应当收缩信贷投放量,逐步退出这类行业。
六、链式金融:区块链技术赋能三四五六线城市与农村“下沉市场”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这种特色模式,促使我国形成了数字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态。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优势,小微企业的合同订单、物流运输、仓储货物等数据信息全部流转在线上,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金融机构线下人工调查成本。身处后疫情时代,借助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服务进一步探索“下沉市场”,延伸至三四五六线城市与农村县域地区,真正体现出数字普惠金融的经营原则。
伴随着2021年供应链金融扶持政策的落地实施,同时小微企业的产业数字化将持续推进,今后我国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将拓展更多的生态合作伙伴。与C端客群需求类似,“下沉市场”往往蕴含更大的发展机遇,并且竞争程度要明显弱于一二线城市,因此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可合作拓展的小微企业客群数量更大,基于不同产业场景下的企业用户画像与行为特征,可挖掘细分行业专属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交叉营销理财、保险、支付结算管理等产品。
七、场景融合:“C+B”场景对接,构建开放合作的闭环生态体
大数据贷款模式的核心,在于拥有真实可靠的线上场景,原先在零售金融业务布局上,一批金融科技巨头对于电商购物、移动支付、分期消费等场景布局广泛。目前,在发展小微金融业务上,业界依旧需要遵循场景化金融的经营逻辑,并且由于小微企业兼具法人与个人消费者的双重属性,因此采取“C+B”场景相连接的策略,以便形成更为清晰、完整的用户画像,全方面了解企业主的信用状况。
经过本次疫情的洗礼,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意识到传统的线下经营模式无以为继,因此纷纷转向发展产业平台。产业数字化转型并非一日之功,并且需要大量的科技力量投入,商业银行与一批金融科技公司、政府部门合作,共同搭建产业平台,使平台入驻的小微企业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采取开放金融的发展理念,各省份构建的产业服务平台也融入了一批科技厂商,不断拓展合作伙伴数量,进而形成一个开放合作的闭环生态体。
产业场景的投入与建设,我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2021年金融机构将加大对于产业场景的开发投入。围绕小微企业线上场景的大数据,金融机构可全面了解企业的进销存状况,进而运用O2O模式来快速做出信贷决策。
八、转型升级:数字科技赋能,小微企业探寻智能化精益之路
物流、医药、农业、制造业等众多传统行业在过去的一年,深刻见证了以往纯线下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企业自身的销量与销售额受到明显冲击。2021年开始,数字经济将成为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数据要素成为驱动B端企业的生产运营、物流运输、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的核心驱动力。在此趋势下,众多小微企业主所需的帮扶领域,已经由“缓解融资难”进阶到“非金融经营管理服务”。
借助科技公司构建的数字化平台,小微企业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数字科技,可实时掌握产品设计、生产制造、设备管理、运营服务等数据信息,基于数据决策,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为其量身定制数字化解决方案。从企业的资金缺口到诊断经营管理的现实问题,促使数字化平台赋能实体产业,帮助小微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尤其是在制造业,细分行业类别与业务场景众多,如今已经在“无人化”智能生产领域,实现了效率提升。同时,制造工艺优化升级、挖掘用户需求偏好、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数字化变革需求巨大,需要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之间持续探索,实现场景共建、业务共生。
九、开放生态:广泛连接科技服务商,共建共生小微金融生态圈
从“开放银行”到“开放金融”,过去两三年内,我国金融业通过开放API、广泛连接科技服务商与场景方,使零售金融生态圈日益发展壮大。这种纯线上、广连接的新型商业模式同样适用于小微金融领域,需要注意的是,小微企业面对的经营模式、客户结构、行业政策与政府合作关系更为复杂,因此商业银行构建小微金融生态圈,需要引入科技服务商、场景方、上下游企业与政府部门等多方参与主体,通过生态伙伴的多元化协作与共享数据信息,使金融服务无缝链接到小微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
数据共享的一大难点在于,要保证用户个人隐私数据不被泄露。2020年疫情期间,监管部门多次整治各类APP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的问题,因此在小微企业生态平台的建设中,应当高度注重小微企业主的数据信息保护,明确数据仅用于帮助企业数字化决策与构建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
十、智能风控: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联合建模,优化反欺诈系统
央行曾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小微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年左右,因此抗风险能力差、经营不稳定成为这类经营主体的标签。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加大对于实体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也着重强化小微企业信贷风控管理。尤其是疫情环境下的银行资产质量与不良率变化,成为重点考核指标之一,因此业界更关注“无接触贷款+智能风控”这种组合模式能否可持续发展。
2021年,银行业开展小微金融智能风控创新,将采取“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风控指标维度优化与联合建模的方式,提升小微金融业务的智能风控水平,从而保证小微贷款不良率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此外,疫情期间兴起的无接触贷款模式,也引发一批存有恶意欺诈意图的客群反复在各平台申请贷款,由此倒逼金融机构加强反欺诈系统的优化升级,及时监测预警这批恶意欺诈的人群,防范信贷违约事件的发生,逐步形成基于各类产业场景的智能风控体系。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专题推荐
more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