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刚性兑付真的需要勇气
面对国内互联网金融企业已经出现,以及未来还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而言,在处置办法上,到底如何选择,已经成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如果按照市场化改革和打破刚性兑付的要求,平台或者是企业可以有拒绝刚性兑付的勇气,但是,这种勇气真的那么容易说出口吗?
或许,在任何一起风险面前,在目前这个阶段,对于任何一个平台而言,拒绝刚性兑付都缺乏足够的勇气。为什么这么说?
其一:目前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对投资理财可能带来的突发风险是相对预估不足的,而项目销售方在进行产品设计和营销的时候,也容易犯注重产品便捷性、高收益的宣传,而忽视了对产品风险,以及出现了风险如何处置的提示或者是规范性处置流程的明示。所以对投资者而言,这个信息接收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片面的。
如此一来,一旦出现了风险,投资理财者就可以理直气壮申述当时购买产品的场景,而项目方或者是渠道合作方由于在产品销售和明示阶段没有做到风险揭示,也就无法拒绝投资人的兑付要求。
其二:虽然现在开始酝酿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银行存款有一定的保险额度上限,对超过部分的存款、理财以及其他金融产品理论上是不提供保本兑付的承诺。但是毕竟现在还处于观念转变和制度配套的转折时期,虽然金融机构也在推动部分产品的非固定收益化,而是净值化,但是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大多数社会化投资理财产品还是以传统的固定收益明示来获取投资者的青睐,而投资者短期内也主要是投资于这些收益有明确预期的产品。
也正因为如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平台为了扩大规模,提供存量,吸引用户,在产品的营销上也就不轻易提到底是不是刚性兑付,而是以“有保障,无风险,##公司担保”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但是一旦出了事儿,投资者就会把刚性兑付作为一种合作的默契或者是硬性要求来要求机构兑付,而平台由于售前的模糊处理,也给自己造成了不得不刚性兑付的压力。
第三:对是否应该刚性兑付,法律和金融操作习惯上也一直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说法,或者说是案例。虽然打破刚性兑付已经说了好多年,但是受限于具体的金融环境和市场竞争情况,以及整体金融体制对风险与安全的注重,刚性兑付始终还是停留在高层的制度拟定阶段,而是从近期才开始了更全面的打破刚性兑付的尝试。
越是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各个金融机构或者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这个问题上是越慎重的。如果出现了风险,平台不刚性兑付,在具备完善的售前产品风险揭示和可能出现的投资损失的公示前提下,或许平台可以以规范的产品设计和流程来进行不兑付处置,这一方面是迎合了改革的趋势,但却有可能伤透了投资理财者的心,被用户所抛弃。在这个问题上,谁也不敢轻易马虎。
最后,出于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在目前这个社会化改革和金融改革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以及关联方也会考虑到这个问题,出了事情,往往是采用兑付的方法来息事宁人,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这些产品在设计和销售的时候没有瑕疵,与其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不如刚性兑付,给投资者一个满意的答复,而后再由机构或者平台来处置不良债权。
因此,在当前这个真正意思上的市场化改革刚刚开始启动,但投资理财用户的操作习惯和收益预期还停留在非市场化阶段的时候,任何一个机构,想要轻易打破这种刚性兑付也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当然,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日后的投资理财操作上,也更应该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出发,对产品进行详细了解、对风险出现后的处置情况做明确咨询,而后再来做出是否投资的决定,这样也有助于市场化风险体系的建立,也能够让更多的平台和企业、个人尽可能少地去触碰这个刚性兑付的两难和敏感问题。
标签:
刚性兑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