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3.0时代:破坏性技术变革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鲍忠铁 日期:2014年07月07日    【字体:

  本文是作者银行3.0时代系列文章第六篇。
 
  技术代表效率和成本,银行所使用的技术平台代表着银行自身竞争能力,合适的技术平台可以帮助银行实现客户扩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技术有又可以帮助银行提供方便的客户服务,技术是未来银行进行竞争的一个基础平台。但是就银行系统来说,其效率高低和易用性完全取决于银行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
 
  进入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年代后,技术越来越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相对于其他行业,银行对于信息系统和数据依赖巨大,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撑,银行的业务将会无法正常开展,没有数据的支持,银行无法打败竞争对手。这里指的竞争对手具有广泛的含义,不仅仅包含同业竞争对手,还包含互联网企业。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技术平台和数据将成为银行3.0时代的重要支撑。
 
  谈到技术,大家常常想到的是技术创新也称技术变革。
 
  银行1.0时代,信息系统支撑传统的储蓄、会计、出纳业务。银行的业务基本集中在各个省范围。总行的一本帐,以手工为主,各个省分行作为独立核算单位,定期通过手工方式向总行进行报账,可信度不高,风险暴露不充分,缺少全行统一一本帐,无法对资金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银行仅为当地的经济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跨省的结算功能处于一个落后的手工加半自动状态。
 
  银行2.0时代,通过数据大集中,形成了全国一本帐,银行可以提供跨区域资金算业务,全国银行进行大核心系统的建设,以工农中建为代表的4大国有银行进行了数据中心整合,核心系统整合,科技开发人员整合。基本形成了统一技术平台,统一技术团队,统一科技规划管理等集中式管理模式。随着业务的增加,交易量的上升,渠道的拓展,大家发现核心系统无法支撑频繁的产品开发,无法及时提供大量渠道连接响应,无法满足业务部门对界面友好的要求,无法快速让员工掌握命令操作等缺点。于是银行提出了小核心,大外围的概念,简单的讲就是技术平台高汇聚,松耦合。
 
  银行3.0时代,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储蓄率的下降,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互联网巨头的跨界,金融行业将成为竞争激烈的战场。民间资本的声音、互联网大佬的进入、具有冒险精神的创业者、对资本利益追逐的VC/PE、信用消费年代的到来等多个因素来逼迫银行进行转型,对已有的技术平台进行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延续性技术变革,而是破坏性技术变革(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窘境》(Theinnovator’sdilemma)中介绍了这两种变革,这里就不再阐述了)。简单的讲银行3.0时代,银行技术平台的变革将会是自身破坏性技术变革为主,延续性技术变革为辅的数据代。银行的破坏性变革将参考互联网企业技术发展的特点,利用迭代技术进行系统开发,同时对技术风险管理流程进行变革,基于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业务需求、市场定位等特点进行银行3.0技术平台建设。
 
  银行3.0时代,技术平台的破坏性变革将会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本篇文章面对大众读者,因此仅仅简单的介绍一下基本思路和概念,实现方法将会详细阐述。
 
  一、技术平台架构设计的变革
 
  1)核心银行主要提供记帐和跑批功能
 
  产品功能将由外围系统完成,要求核心系统具有强大的计算性能,可以并发、实时处理大量来自外围系统(包括互联网客户)的查询或帐务处理请求。核心银行处理能力将向互联网企业系统处理能力学习,可以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实时交易处理。简单的讲银行3.0时代的系统架构将由一个超级计算核心系统,几十个外围产品系统,独立的会计核算系统组成。
 
  2)数据接口平台的建设
 
  外围银行产品系统不需要直接面对核心银行,应该通过套在核心银行外围的数据接口平台进行帐户查询和帐户处理,此数据接口平台具有配置灵活,处理速度快,开发影响小,提供部分数据处理功能等特点,这样将会降低核心系统处理压力,有利于核心系统管理计算资源,支持快速产品开发,同时有利于数据采集。
 
  3)数据仓库建设将面向大数据
 
  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银行原有的数据仓库将无法满足海量数据挖掘的要求,因此需要至少建立两个数据仓库,一个大而全的用于数据发掘和数据分析,另外一个用于监管报表以及行内报表,其具有轻量数据,满足报表时间要求的特点。
 
  4)虚拟化和云存储成为主流
 
  银行3.0时代,由于业务系统对计算资源的需求具有阶段性和随机性要求的特点,因此银行在系统建设初期,出于成本考虑,将分配给业务系统适当的计算资源,当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客户的增多,其需要的计算资源将会逐步增加,虚拟化计算可以满足银行业务系统的这种阶段性计算资源需求。银行在拥抱移动互联网时代时,某些业务系统或业务推广行为,具有短时间计算资源需求大、业务高峰随机等特点,虚拟化恰恰可以解决此类问题。
 
  银行将会购买大量数据,并利用自身APP传感器采集大量数据,因此海量数据将会挑战目前的银行数据存储体系,云存储(私有云,底端服务器搭建)将成为大数据的基本载体。
 
  二、系统开发方法的变革
 
  1)迭代开发将成为主流
 
  由于时间具有价值、市场竞争白热化、业务部门业务需求变化快、消费者行为周期性短等特点。在银行3.0时代,业务系统的开发方法必须采用破坏性变革方法,例如迭代式开发方法。简单的讲业务部门提出需求,技术部门在短时间内完成主要功能开发,快速进行用户测试,基于测试结果,对部分要求快速进行修改,及时将系统推向市场。参考互联网企业系统开发特点,基于用户反馈,系统频繁进行改造,最终满足客户要求,提高客户体验。这种开发方法具有开发周期短,推向客户及时的特点。由于其基于客户反馈进行多次开发,有利于提高客户体验等。迭代开发基于客户进一步需求进行下阶段开发,每个阶段都提供主要功能,要求业务部明确提出主要功能需求,配合技术部门共同进行快速开发。
 
  2)自动脚本测试应成为主流
 
  基于业务要求,银行大量系统不断进行系统升级。由于银行系统面向客户服务和资金交易,因此频繁变更将导致巨大风险。为了控制风险,每次业务系统层面的变革都会进行结果验证测试,但是一些高风险系统升级必须进行回归测试和反向测试。这些测试对银行员工资源要求巨大。在银行3.0时代,业务系统测试应以自动脚本测试为主,人工验证为辅,这样用户接收测试、回归测试、反向测试、压力测试将会在短时间内完成,有利于风险控制,效率提升,成本降低。
 
  三、系统技术风险管理方式的变革
 
  1)上线管理流程将大大简化
 
  银行3.0时代,银行内部的系统上线管理流程将大大简化,通过各种技术工具的实施风险控制,减少人工检查工作量,另外项目组将会对具体风险点进行测试,SQA成为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标准配置。
 
  2)系统运行监控覆盖面广
 
  除了传统的系统运行过程中的性能监控,业务系统运行过程中每个重要的线程也要监控,超时处理警示应该面向重要业务处理请求,包含实时自动处理请求,批量自动处理请求,单个业务处理请求。业务监控不仅仅包含涉及结算业务的帐户处理,也应该包含来自外部APP端的查询请求。时间响应长短也要成为一个风险管理输入的传感器。
 
  四、技术人员角色变革
 
  银行3.0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技术人员角色的改变,在过去,技术人员仅仅承担起对技术平台开发和维护的角色,很少参与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和新产品开发,因此其完全处于后台角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银行技术人员分工将更细致,有一部分技术人员需要从技术后台走向业务前台,成为业务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的重要参与者,帮助银行适应银行3.0时代的挑战。
 
  银行3.0时代的技术人员不但要求具有技术时代的嗅觉,了解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出现的新兴技术,掌握基本的技术常识。还要具有高度的业务敏感度,了解银行市场定位、客户群体定位、银行金融业务、内部操作流程等。成为银行产品经理的技术专家,未来将成为银行的产品经理。银行3.0时代的技术人员将会是又红又专,既要了解前沿技术、熟悉技术解决方案、深层次掌握技术本质,又要了解业务需求、客户行为、内部操作流程、监管法规、风险内控等必要常识。未来将会出现很多技术人员成为银行的产品经理、流程专家、数据专家,直接同高级管理层进行对话,基于数据分析,为银行战略规划提出建议。将会出现更多拥有国际金融认证CFA,FRM,CFP,RFP的技术人员参与银行产品开发和技术平台建设。
 
  五、数据平台的建设
 
  由于海量数据的出现,银行原有的数据仓库无法满足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的要求,因此在银行3.0时代,银行该依据大数据采集的特点建立另外一套数据平台。该数据平台将参考大数据技术建设,有效管理非结构化数据,同时也提供外部数据接口给数据挖掘工具。此数据平台至少具有海量数据存储,海量运算,独立于银行业务系统(其系统变更不会影响银行业务系统和报表系统)的特点。数据平台的部分数据来源于业务系统,部分来源于外部共享数据和购买的商业数据。银行的大数据平台因该独立运行,不参与银行自身业务和监管报送,完全用于数据收集和数据挖掘,提供数据视图,利用数据挖掘工具为银行产品设计和业务推广提供决策支持。
 
  最后总结一下银行3.0时代对技术的要求,原有的系统技术架构、开发方法、技术风险管理方式、数据平台将进行破坏性的变革,迎接移动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银行的技术人员将从后台走向前台,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对金融产品、流程、风险、用户行为的了解,逐步成为银行的产品经理。

标签: 互联网金融 银行
 
0
零壹投资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