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BITS是如何遏制网贷平台上出现的逃废债事件的
郭大刚 · 零壹财经 2019-06-17 14:18:39 阅读:69026

一直以来,借款者针对个体网络借贷平台的逃废债事件层出不穷。
为什么会出现针对个体网络借贷平台的逃废债事件呢?
究其原因,个体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信息中介机构-尚没有一家获得备案等法定程序的认定。其经营相关数据并不能作为合法的信贷记录纳入监管框架,来对违约和欺诈提高行为成本。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采用传统征信方式建立的公共信息交换机制,在实时性、鲁棒性、数据沉降机制等等方面,并不能够满足个体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需求,即使纳入即有征信系统,征信机构也需要承担相当的商誉风险。
这就导致依赖传统的征信方式建立的基于互联网的公共反欺诈等机制与个体网络借贷业务的要求存在差距。
也就是说,主观恶意逃废债的借款者,刻意延期偿贷,会导致投资者对平台的持续经营能力、风控能力产生不确定的预期,在强监管的专项整治期间,发生全行业资金净流出,个体网络借贷平台撮合交易成功率下降,交易佣金收入锐减-甚至枯竭。一旦平台破产,债权债务关系存续和维护,会因为缺乏债权登记等工作,而需要比较长的重新梳理过程,同时,更由于这部分信息无法体现在既有法定的征信系统中,导致主观恶意借款者逃废债。
BITS是如何遏制网贷平台上出现的逃废债事件的
在市场出清过程中,通过与持牌征信机构合作,即将破产的个体网络借贷平台的数据会留存在持牌征信机构备查。
即使破产的个体网络借贷平台破产退出市场,存活的个体网络借贷平台和持牌信贷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和银行、保险等)也会查询到主观恶意逃废债的借款者的历史纪录。
当主观恶意逃废债的借款者试图通过偿还贷款来更新信用记录的时候,会发现借贷关系平台已经破产,从而无法进行信用记录更新,是的历史纪录在有效期中,客观呈现出主观恶意逃废债的借款者的历史行为信息。
只有在个体网络借贷平台持续经营条件下,借款者通过偿还历史借贷才能够更新其信贷记录,从而抑制了主观恶意借款者的逃废债行为。
BITS并不留存、采集数据,在最终用户授权的前提下,用加密方式实现的点到点的有效的信息交换,完整实现了KYC的功能。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