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助贷,会成为行业内大多数平台的出路吗?

P2P情报局 · 零壹财经 2019-04-01 16:44:32 阅读:3584

关键词:P2P备案互金上市公司助贷现金贷

随着财报季的到来,网贷行业中已经上市的几家平台也相继发布了财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在过去的一年里,这几个平台在撮合贷款的过程中,来源于机构的资金比重都有所增加。 据相关财报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融360撮合贷款资金有78%来自金融机构,乐信有近70%的新增借款来自金...

随着财报季的到来,网贷行业中已经上市的几家平台也相继发布了财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在过去的一年里,这几个平台在撮合贷款的过程中,来源于机构的资金比重都有所增加。

据相关财报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融360撮合贷款资金有78%来自金融机构,乐信有近70%的新增借款来自金融机构,拍拍贷的机构资金占比达到20.4%,趣店机构资金环比增长近70%。

不仅如此,上述几家平台在财报中都提到,2019年会继续扩大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数量,进一步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目前,网贷行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就是个人投资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散户或者出借人,还有一部分就是银行或者信托等持牌的金融机构。而资金来源于后者的业务模式,其实质就是我们常说的助贷模式。

早在十多年前,其实就已经有了助贷这个概念。笼统地讲,助贷就是在持牌金融机构放贷的过程中提供支持和帮助,而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机构就叫做助贷机构。

随着雷潮的爆发,部分个人投资者陆续离场,单一资金来源的弊端开始凸显,引入机构资金成为网贷平台稳定业务的一种手段。

而另一方面,政策方面也鼓励网贷机构转型为助贷机构。

针对正常运营机构,175号文中给出了三个转型方向:网络小贷公司、助贷机构或为持牌的资产管理机构导流。

但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7年,互金整治办就叫停了网络小贷公司批设。而网贷平台直接或者通过关联公司获得网络小贷牌照的并不多,目前仅有22家,占网络小贷牌照总数的7.3%。

也就是说,对行业内绝大多数平台来说,很难转型成网络小贷公司,或者说转型成网络小贷公司的成本很高。转型助贷或者为持牌资产管理机构导流,可能会是更多网贷平台选择的方向。

在市场和政策的共同推动下,转型助贷似乎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网贷行业中,其实早有转型助贷的案例。

以爱财科技旗下的爱又米为例,其曾用名为爱学贷,专门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分期消费服务。

随着业务的开展,爱又米迅速打入校园市场。监管叫停校园贷后,爱又米并没有放弃校园市场这块肥肉,而是利用前期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以助贷的模式继续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贷款服务。

爱又米的助贷服务,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助贷模式。爱又米提供获客、风控审核、消费贷款定价以及贷后管理等服务,银行提供资金,双方利用各自的资源,“顺利”绕道监管。

助贷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参与双方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对方在业务开展中的不足提供有效的补充,从而实现双赢。

但同时,助贷模式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在以往的助贷模式中,签署抽屉协议,要求助贷机构兜底,已经成为助贷的“潜规则”。

在手握兜底协议的情况下,银行等资金提供方降低了对助贷机构的要求,甚至还会将风控等核心业务外包。

而一旦风险爆发,产生的负面影响必将传导到资金的提供方。

以租金贷为例,随着长租公寓爆仓事件接连发生,为租金贷提供资金的华瑞银行、建行、浦发银行等都被卷入了舆论的漩涡中,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对商誉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在政策方面,有关整顿现金贷的通知中也为规范助贷业务提出要求,通知中指出:
 

银行也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开展贷款业务的,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外包。

“助贷”业务应当回归本源,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接受无担保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增信服务以及兜底承诺等变相增信服务,应要求并保证第三方合作机构不得向借款人收取息费。

《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



在风险共担或者风险自担的大趋势下,银行及持牌金融机构开始在选择助贷机构时表现出更为审慎的态度,对助贷机构的主体资质、业务规模、运营能力都提出要求,提高了助贷机构准入门槛。

一本财经从多位银行风控人员处获悉,目前银行挑选助贷机构有三个标准:一是股东背景,以此判断兜底能力;二是是否有合作案例,并核查逾期率和催回率;三是对底层资产的调研和风控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也曾从助贷业人士处得到更为详细的准入标准,比如收入能覆盖成本支出,单月的放贷量不能低于3亿,有雄厚的资金储备并且缴纳保证金等。

单从准入门槛的角度来看,网贷行业内大多数平台转型助贷机构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目前被银行及持牌金融机构青睐的助贷机构,主要是提供消费金融类资产的机构为主。从业务模式来看,行业内大多数平台也无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需求准确地匹配。

当然,还有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阻碍转型成助贷平台的原因是,很多P2P平台彻底转型成助贷机构的主观意愿并不高。因为:

第一,对于一个P2P平台来说,理财客户资源是平台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了获取这部分用户,平台在前期付出了很高的获客成本,因此并不愿意舍弃这部分的用户;

第二,虽然现在备案仍未尘埃落定,存在很大的变数,但考虑到未来的牌照价值,大多数平台都选择“两条腿走路”,一边考虑新的出路,另一边准备备案;

第三,转型助贷,虽然承担的风险和支出的营销费用会降低,但是收入也会同步减少。不仅如此,由于转型助贷难免“寄人篱下”,意味着很难再在资本市场上讲出“好故事”。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5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