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硅谷区块链观察:头号玩家进场,诸神黄昏落幕

郭宇航 · 零壹财经 2018-04-17 10:23:05 阅读:25526

关键词:加密货币区块链监管硅谷

监管对新技术有天然恐慌,因为所有监管的目的只有一个词:可控。而所有新技术的指向则恰恰相反:失控。 虚假和透支正在将区块链迅速污名化,如同当年P2P借贷。 通证之于区块链不是技术必须,而是人性必须。 所谓共识不是没有分歧,而是最大程度求同存异,清楚彼此底线,不再咬文嚼...

 

监管对新技术有天然恐慌,因为所有监管的目的只有一个词:可控。而所有新技术的指向则恰恰相反:失控。

虚假和透支正在将区块链迅速污名化,如同当年P2P借贷。

通证之于区块链不是技术必须,而是人性必须。

所谓共识不是没有分歧,而是最大程度求同存异,清楚彼此底线,不再咬文嚼字。

给监管以时间,就是给创业者自己以空间。



硅谷考察归来,心绪久不能平。精英阶层开始入场区块链,连一贯敌视区块链的监管官员也由恨生爱,此情从何起?那些曾在币圈叱咤风云的诸神,如今又安在?太平洋两岸,中美的区块链政策同大于异,作为创业者,该如何自处?

硅谷精英入场,昔日诸神黄昏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疯狂若癫——财富。

旧金山时间4月12日,在硅谷圣地之一SanMateo,TimDraper所创办的Draper大学所在地,这位传奇投资人、比特币教父大手笔地包下整条街,全程封路,街上饭店食物任由观众取用。

这位文艺的投资人,还开辟了两块露天音乐场地:一场进行着寂静舞会,大家戴着不同的耳机,里面播放着同样的音乐,外人却一无所知。另一场是火爆的现场乐队的疯狂表演,气氛在一开始就达到高潮。

Draper家族在四代人的经营下,已经成为硅谷呼风唤雨的势力之一,到了Tim这一代,他投资了Skype、Hotmail、特斯拉、SpaceX和中国的百度。如今,他又开始Allin区块链,成为整个硅谷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区块链教父。他在2014年就预言比特币将会达到1万美金,当时几乎无人信服,3年后一语成谶。从他的故事和这场晚宴可以窥得,区块链背后的推动力之一,oldmoney!SmartOldMoney!

TimDraper的演讲中提到,“区块链将深刻改变风险投资行业、所有的金融行业和医疗行业,区块链将会改变一切,未来所有的生意都可以基于区块链。”他那种不容置疑的语气,还有作为背书的亿万身家,都让这句话的分量不容小觑。当然也有人调侃,这是老韭菜忽悠新韭菜入场。

活动的最高潮部分在于,他用横幅打出的对比特币币价未来4年达到25万美金一枚的预估,这个预测迅速成为当天各个区块链媒体的标题。

最让我欣赏的还是TimDraper的文艺细胞,60岁的他不仅创作了《比特币之歌》,还与摇滚歌手在台上的共同演绎,使台下观众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Wearebitcoinhustle”……一声又一吼,响彻云端……

活动上还看到不少名人,如张首晟、帅初……

在TimDraper晚宴的现场、在朗迪-Blockfin的会场,在中国瀚海硅谷孵化器、清华控股的硅谷区块链孵化器,深圳国投及高创会新成立的区块链孵化器,还有美国本土的PNP、斯坦福Lab-X孵化器……很多新设的项目正在孕育中。

与国内动辄百亿的地方区块链基金声势不同,硅谷的区块链星星之火,静静燎原。

不止这些大佬和国字头机构,另一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NewDo(牛犊)孵化器。这是一家刚刚落成的区块链线下社区孵化器,没有国家扶持,是由两位中国留学生创办,其中一位是耶鲁大学学霸辍学生。他之前创办过6家公司,卖掉公司后,这次是贴钱在办孵化器,为自己的投资基金构建项目生态。扎实的技术背景,使得山寨币项目在这些新生代专业投资人面前无所遁形,虽然他们都是九零后。

在硅谷的四天里,除了追逐财富的源动力,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人的力量!

本着对区块链改变世界的信仰,越来越多优秀的人从世界各地来到硅谷,汇聚到区块链行业。他们从Facebook、Google、苹果这样大公司出走,他们从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这样的顶级高校走来,他们从美国政府、华尔街这样象征着传统权力和财富的机构离职,一些对冲基金管理人才都开始亲自杀入数字资产二级市场……

从工程师到投资人,从华尔街精英到藤校毕业生,涌动最聪明的人的行业,才能代表未来。财富效应只是大海的波涛,汹涌无序,难以把握。而对于区块链的信仰才是灯塔,因为相信所以才能看见,这引领最优秀的人前赴后继。一个行业的希望,在于人。

一批人在金戈铁马,一批人在退隐林泉。

再次见郭宏才,在他的豪宅,而非他创建的硅谷虚拟币宇宙中心。从旧金山市区要驱车一个多小时,才能见到他在深山中的20英亩带泳池的巨宅。一片田地里种着各种水果蔬菜,柠檬、苹果,当然,还有韭菜。他戏称自己的庄园是“韭菜庄园”,可惜当晚我们吃的手工山西卤面,有西红柿酱和鸡蛋,独缺韭菜。

悠然田园生活中的宝二爷,显现了他沧桑的一面。他从不讳言自己是卖牛肉和团购网上刷单卖袜子起家,币圈另一个大佬,至今还保有被他忽悠而买的整整一仓库袜子,如今都成了币圈往事。宝二爷带着我们参观了他投资的项目的广告T恤衫,挂满了一屋。他还历数了2013年以来,币圈风云及秘事。

“今天币圈名气大的大佬,都是当年最苦逼的那群人”、“这轮赚钱的两类人,老韭菜里没有离场的,拿到新的代币就转成比特币的,还有一类就是胆子大的自己发币的”……

很多人知道宝二爷买了两辆劳斯莱斯,他也喜欢用比特币标注车价,价值100个比特币的二手劳斯莱斯停在车库基本不开,当时折合三万美金。他以此警醒自己别挥霍比特币,存起来。“老韭菜之所以在这一轮行情中翻身,正是由于五年币价浮沉带来的血的教训。”他说

按照他的爆料,几乎我们耳熟能详的绝大多数币圈大佬,都只是在近一年的行情中才解套翻身的,而并非是我们想象中的隐形富豪。“币圈就是娱乐圈,台前的那些红人,未必是真有钱的”。

“不折腾了,现在的生活挺好”,宝二爷现在基本不回国,在美国林泉之中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生活。

他的豪宅周边四野苍茫,有人问,你的邻居都在哪里?宝二爷指了指对面的山头。一个最喧嚣的行业,一个最喜欢热闹的人,如今选择住在最安静的地方。

此情此景,面对币圈诸神的黄昏,“币圈虫哥”写了首打油诗发在三点钟群里,再三读罢,令人感慨:
 

币圈兄弟们都不容易吖,

笑来宋江归朝,

烤猫生死莫测,

赵东坟冢爬起,

明星硫酸洗面,

二宝远走他乡,

大头神游青山。



美国监管官员入场区块链

区块链吸引的不止草根、土豪和有志青年,还吸引一些监管官员入场。这些人的加入,让这个充满了灰色的行业,开始有了可以和监管对话的可信力量。

在这次硅谷区块链考察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斯坦福法学教授Kathryn。她是coinbase的董事会成员,此前在美国政府司法部及相关部门工作了9年。她被政府同事们称为“加密货币女王”,对于这个称呼,以前她是诚惶诚恐,现在则甘之若饴。

在为美国政府工作期间,Kathryn曾作为美国司法部助理检察官,参与比特币的一系列调查和案件中去,她还亲自参与了网络黑市SilkRoad的调查风云。

她告诉我们,“所有新技术一开始都容易被坏人利用,当年的互联网技术同样如此,在打击丝绸之路(SilkRoad)暗网案件中,我们也惊讶发现政府某些公务员卷入其中。”

作为斯坦福法学院的高材生、美国监管层的曾经的一员,她十分了解政府的顾虑和底线。但是,她仍在9年的政府生涯后,一边回到斯坦福给学生们上课,其中一门课就叫《加密货币》。一边她还加入了coinbase,成为其董事会成员。在和我们交流前,她刚刚开完董事会会议。

我作为一个政府前官员,却愿意去了一家加密货币公司作董事,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现在,我已经成为政府和加密货币行业之间的桥梁。

由于各方面人才的涌入,区块链行业在不断地能力升级。同时,在不断的观察和探索中,监管层也在不断认知升级。

在我召开的一次区块链闭门会议中,上海知名黑客之一,一家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宣称,区块链近期才真正引发全球顶级黑客们的兴趣,未来的技术迭代和安全角力才刚刚开始。

此次同行的一位金融行业前辈,分享了一段轶事。1995年的互联网和这几年区块链差不多,都是不广为人知的新技术。这位前辈作为国内国有证券公司的副总裁,有次他尝试着发了一些电子邮件,当然,这封邮件是发往国外,结果却引发了相关部门对他的全面调查。一直查了几个月后,他们对于电子邮件历史记录查的清清楚楚,确认没有里通外国的事实证据,有关部门才算放心。

在2018博鳌区块链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参事、调查统计司前司长盛松成也表示,在互联网发展初期,政府也差点让互联网胎死腹中,他在人民银行见证了整个过程。

监管对于新技术天然的恐慌,是合乎逻辑的。因为所有监管的目的只有两个字:可控。而所有新技术的指向则恰恰相反:失控。

在早期技术发展的阶段,这个矛盾并不明显,因为新技术意味着巨大的早期投入成本,国家作为最大的资本方,可以相对轻易控制新技术普及。经济领域最先应用新技术的往往又是大型机构,拥有资本的大机构也相对容易被监管,比如金融机构。

但在互联网时代,失控却成为常态。因为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将新技术应用门槛大大降低。所以,有了从百万美元募资开始成就的BAT,有了从百万人民币开始创业的摩拜单车和滴滴;更诞生了几乎零成本起步,却靠着白皮书在短短几个月里成就数十亿美金估值的诸多区块链项目。

对于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控需要时间,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我认为区块链从业者可以尝试树立一个意识:用新技术为政府服务、让政府看见新技术的正面价值,从而为自己赢得时间和生存空间。

为何早期币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传销圈、邮币卡行业,缺乏远见,只有当前(钱)。过快的财富积累会迅速导致全方位失衡:社会舆论失衡、同行竞争关系失衡、自身心理失衡,从而引发“德不配位”质疑。虚假和透支更是将区块链迅速污名化,如同当年P2P借贷。这时,最需要一批扎扎实实的从业者,将区块链落地用用真正实现,才能扭转乾坤,让新技术重现曙光。

作为从业者,千万不要低估监管层对新技术的认知能力,相反,在我的亲身经历中,一些监管官员对于新技术的认知能力,要远远高于绝大部分从业者。市场和监管,恰如太极阴阳,相辅相成。

实际上,中国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是过去十年金融科技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优渥土壤。没有包容审慎的监管,就不可能有第三方支付、P2P借贷和区块链的蓬勃兴起,使中国在这些领域的交易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直至普惠众生。每一次看似惊险的监管重拳,都是在太极般的智慧中成为刚柔并济的手段,化险为夷,成就新的时代。

现在很多创业者言必称美国,直言美国监管各种市场化。但是这次我在硅谷和他们监管层接触后,发现他们对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充满了担忧。

在和一位金融监管官员单独吃饭时,他告诉我,短期内他并不担心科技上美国会落后,但是在监管能力上,他非常担心美国会跟不上中国。

“美国的监管太分散,太官僚,太低效”,他说。在监管领域里最支持金融科技创新的是CFPB(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新一任主管官员来自特朗普任命,曾经是国会区块链委员会的发起人,对金融新科技特别关注及友好。

CFPB最近的重磅措施,是将在多个金融科技创新领域给予创业创新公司违法豁免,即使触犯了金融领域的既有法律,CFPB的豁免函将可以成为创业公司被诉讼时的免死金牌,法院可以依据CFPB的认定,驳回对创业公司的起诉。

这个措施本质上是对美国僵化滞后的法律条文及制度的一种调整,以恢复弹性。而且所有过程都会经受各方审查及检验,就像这次扎克伯格面临的国会听证一样,放在公众面前审视。

虽然有这样的监管创新,但是面临的阻力也大到超乎想象。

“这样的措施,落地也面临其他官僚机构的挑战”,他举例:“小型银行应用金融科技后,在消费信贷及风控方面取得进展,很多大中型银行也向监管银行的OCC(美国货币监理署)征求意见,结果得不到确切的回复,OCC只说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美国大中型金融机构不敢尝试新技术,致使应用范围大大受限,监管创新也难以普惠。”

具体到区块链,美国监管体系更让从业者头大。斯坦福Kathryn教授告诉我,美国至少有12个部门在管加密货币,很多美国公司都不知道他们的监管者是谁,包括OFAC、OCC、SEC、CFTC、FTC、CFPB……此外,美国50个州还有不同的的监管机构,比如加州有DBO。而且,不同部门还会抢着去管,有些机构可以将人送进监狱,有些部门只能罚款。

反观中国,金融稳定委员会的成立,以及银监会、保监会的合并,标志着金融领域的集中式监管成为主流。统一有统一的好处,就是监管逻辑清晰明了、政策导向众人皆知、政策延续性强。和美国从业者面临的不稳定预期相比,在稳定的预期之下,中国创业者身处的创新环境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新技术的创业者,我们只有适应监管、理解监管,并且学会和监管沟通和互动。从长远看,从业者和监管者的诉求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发展。如果从业者者一意孤行,以割韭菜为乐,将自掘坟墓,葬送区块链行业未来十年的发展机遇,盛宴也就成为了丧宴,这样的盛宴必须要终结。

同生共死的通证与区块链

Token(通证)与区块链,是否可以分割?最近两个月,我几乎会问每一个见到的业内人士,无论国籍及背景。这是监管层最在乎的问题,也是从业者最割舍不下的执念。

区块链行业的诸多先行者,多数认为:“没有token(通证)的区块链,如同被阉割的男人,是无用的”。

斯坦福教授Kathryn也认为,通证体系有效建立的新的激励机制,是有其可取之处的。“链和币不得不联合在一起,因为要有激励机制。”

“没有通证的区块链,那岂不就是个企业级软件吗?”区块链投资界美女这么定义。

金融监管部门的领导,出于谨慎,坚持认为:“只有去除ICO和虚假代币的发行的区块链,才是干净和纯粹的,才能获得政府支持”。所以才有了“无币区块链”之说。

本质上,通证之于区块链不是技术必须,而是人性必须,是一种激励手段,是一种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生态中来的激励手段。

就像互联网,越多的人参与的网络价值越大,用有8亿人的微信,其价值一定比只有100万用户的应用要大的多。如何吸引用户快速加入,就需要靠激励。在互联网领域用得是补贴,在区块链领域用得就是通证。

但监管的逻辑也立场正确。金融本来就是国之重器,容不得疏漏。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无论哪个国家,监管主观上都不会纵容金融风险,而金融创新又是最容易导致新的金融风险。所以,区块链一旦涉及通证,就很容易走向证券类发行失控,在目前化解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监管层对于通证严防死守,不仅合乎逻辑,而且很有必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系统性风险不能化解,作为依附于经济的区块链又如何能偷安?

所以,说现在是区块链的寒冬并不为过,但是寒冬不全是坏事。每次行业寒冬,都是练内功的绝佳时机。作为行业倡导者和从业者首先学会不争论,埋头做出杀手级应用,自证清白。没有通证运行的区块链,就好像没有虚拟道具交易的游戏世界,虽然少了很多乐趣,但玩游戏的玩家还是会容忍,大不了苦练升级,多花点时间而已。

更何况,无币区块链的观点不仅流行于中国,国外IBMHyperledger所引领的联盟链发展思路,通证不是必须。针对银行机构的ToB端应用,如R3组织,开始也没有设计通证体系。金融机构对于联盟链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金融领域区块链也更多从无币设计入手。

2018年,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将配合政府成立无币区块链基金,专注在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落地上。4月8日,中心也在硅谷宣布,将启动2018年全球区块链十大应用案例的征集,让那些专注于落地应用的区块链项目能够脱颖而出。

谈到区块链之于监管的价值,Kathryn充满信心且认为很有必要。比如现在美国出生证明很容易被篡改,于是伊利诺伊州开始尝试把出生记录放到区块链上。虽然金融机构每年花200亿美元用于合规上,但这些钱几乎算白花了,现在大部分的反洗钱措施基本都没有效果,而区块链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然这些都是单点尝试,但这些应用会让政府慢慢看到区块链的力量和价值。

未来展望,通证领域优秀的商业设计,在小国或局部应用成功之后,将可能最终说服政府,成为将来的发展契机。

比如,美国SEC主席在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早先他的观点是,他没有见过任何一种ICO不是证券范畴的。在最近的讲话里,他又承认,他发现也有部分ICO是不属于证券发行,而是属于应用类的通证。他比喻,那些通证就如同投币洗衣机使用的代币一样,目的是洗衣服,而非炒作。

与其因为当下的坚持ICO付出代价,不如把这份代价放到完善区块链技术上去。前者更像是贪婪,而后者则是明智。给监管以时间,就是给创业者自己以空间。

不要争论,也不要试图绑架政府,我们且行且珍惜。

所谓共识,不是没有分歧,而是最大程度的求同存异,彼此知道底线,不再咬文嚼字。这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智慧。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分叉并没有杀死区块链,而是更好的探索真正的技术实现之路。

我们应当珍惜当下熊市阶段的喘息之机——没有去年的浮躁与喧嚣,没有非合格投资人涌入投机的压力,没有渉众事件的全面爆发引发的监管铁拳,没有一堆骗子盛行国内笑割韭菜的猖狂,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迎来区块链的财富盛宴。

就在今天,人民日报发声:加密数字货币是“具有价值的试验”,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它强调,“虽然加密数字货币存在众多缺陷,但也是具有价值的实验,尤其是在超主权货币探索方面。与贵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的价值依托有所不同,其面向的是数据时代的'交易基准共识'的发掘。"

如此的掷地有声,但愿不会开启另一次的昙花一现。有一种财富叫细水长流,能流入,且能留住,业界共勉。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4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