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有多少P2P平台正在走钢丝
薛洪言 · 零壹财经 2017-12-19 08:17:53 阅读:9147
2
2017年11月30日,P2P龙头人人贷发布公告,宣布即日起取消用户利益保障机制,引发大家对P2P行业实质性“去本息保障”化的关注。
其实,来得有点晚了。
早在2014年,关于P2P,大家争论最多的,就是“本息保障”机制。P2P作为信息中介平台,为出借人和借款人提供资金对接服务,收取信息中介费,借款人不还款,出借人需要自担风险的。若P2P平台为出借人提供“本息保障”条款,P2P无疑就变身成一家银行,这个模式就异化了,从信息中介变成了信用中介,行业哪还有未来?
当时笔者还在银行工作,也曾撰文(《异化的P2P行业需要回归初心》)参与这种讨论:
“在完全竞争状态下,一些企业为了生存,开始越过行业边界,为投资者提供本金保障,从而打开了稳健型投资者的广阔市场。本金保障条款使得P2P企业必须要关注借款者信用风险,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以降低风险。随着对借贷过程的介入愈来愈深,P2P企业的平台中介性质逐渐变淡,越来越向提供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靠拢,P2P企业的业务模式发生异变。”并预言“本金保障条款对少数坚守“中介”性质的优质P2P企业造成巨大压力,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机制,最终可能导致真正的中介型P2P企业消失”。
到后来,“本息保障”不出意外地成为了行业标配,资产质量和逾期问题也成为压垮很多平台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能够替出借人兜底的平台继续存活着,无力兜底的便破产、跑路,一时之间,行业内跑路的平台多了起来。
2015年7月,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号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基本法,便明确要求“个体网络借贷机构要明确信息中介性质,主要为借贷双方的直接借贷提供信息服务,不得提供增信服务”。2016年8月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再次明确禁止平台“直接或变相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
监管新规下,平台上“本息保障”的标记不见了,各种风险保证金计划开始取而代之。何为保证金计划呢?还以人人贷的“用户利益保障机制”进行说明。
人人贷的“用户利益保障机制”分为“保证金账户保障”和“合作机构保障”两部分,后者为第三方担保,前者才是主角,其用途在于“当借款人逾期还款超过30日时,人人贷将按照“保证金账户资金使用规则”从该账户中提取相应资金用于偿付出借人在该笔受保障借款项下剩余未还本金或剩余未还本金和逾期当期利息金额”。
而保证金账户的资金来源除首期资金来自于平台自身外,其余均“根据产品类型以及借款人信用等级对借款标的进行提取”。
各类风险保证金计划的出现,使得投资者事实上依旧享受着“本息保障”的待遇,而平台的这一做法自然也就处于合规的灰色地带,并非长久之计。
2017年3月初,便有传闻称“监管层禁止平台设立风险备用金”,即各种风险保证金计划都涉嫌“变相向投资者提供担保”,后不了了之,部分平台只是对保证金更名而已;12月8日,《关于做好P2P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整改验收工作的通知》发布,备案登记工作开始启动,在《通知》附件中,再次对风险备付金等问题进行明确:
“目前市场上部分机构出于解决信用风险的考虑,提取了部分风险备付金,这一经营模式与网贷机构的信息中介定位不符。应当禁止辖内机构继续提取、新增风险备付金,对于已经提取的风险备付金,应当逐步消化,压缩风险备付金规模。同时严格禁止网贷机构以风险备付金进行宣传。各地应当积极引导网贷机构采取引入第三方担保等他方式对出借人进行保障。”
由于涉及到能否通过备案登记的大问题,P2P行业终于开启了实质性“去担保”的序幕。
3
其实,刚性兑付一直是中国资管行业的传统,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顽疾。原人民银行副行长、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曾多次呼吁,“在财富的管理行业中,管理人只对职业准则、信息透明负责,而不对投资人的本金与收益负责,投资人本人才是投资风险的第一责任人”。
刚性兑付变相加大了金融机构的潜在债务负担,之所以在监管机构的屡次要求下仍“拒不改正”,根本上还是迎合投资者的心态。既包括个人投资者,也包括机构投资者。
“服赢不服输”的投资心态自然是错的,只是这种错误心态也是给惯出来的。
金融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背后是一种维稳心态,小范围内的违约,影响发行机构声誉,机构会来兜底;而大范围的违约,发行机构无力兑付,影响的是地方政府声誉甚至地方金融稳定,地方政府会出面协调解决问题。
2016年3月份,东北特钢开启了连续违约模式。据媒体报道,2016年12月1日,第一次债权人大会在大连召开,彼时经过大致统计,东北特钢集团及其下属的大连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大连高合金棒线材有限责任公司,债务总规模高达700亿元人民币,涉及包括银行、基金、实业企业等在内的相关债权人多达374家。
当年6月份,质疑的声音就开始从企业转移到地方政府,比如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
“东北特钢连续违约,不单单是信用影响。因为这既能反映出政府兜底意愿减弱,也能反映当地政府财政实力、地方融资环境力度偏弱,都带给投资者较大的心理阴影。”
7月份,事态进一步升级,据财新报道,银行间债市机构投资人开始公开谴责东北特钢及地方政府,包括
“要求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全面暂停辽宁省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并提请证监会、银监会、发改委暂停辽宁省政府及企业融资,还倡议所有金融机构全面停止购买辽宁省政府及辽宁地区债券”。
受此影响,彼时,辽宁省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利率比同期的其他地方专项债高30—40个BP(基点)。也就难怪,但凡大的债务违约事件,总能看到地方政府在后面积极斡旋,从“发债置换贷款”,到“债转股”或者“贷款接盘风险债券”,莫不如是。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曾公开表示,要打破刚性兑付,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风险的前提下,让违约事件自然发生。
问题是,当刚性兑付成为“全民”诉求时,打破刚性兑付谈何容易。很多机构的心态是,我们还要持续经营,不能失去投资者信任,打破刚兑这件事,还是别人去做吧。
4
没承想,P2P毅然扛起了大旗。
不过,对P2P行业而言,实质性打破刚性兑付的这一步将注定走得惊险异常。
在人人贷官网里的投资者交流区中,随处可见投资者的忧虑和担心,不少投资者甚至打算就此撤出P2P投资资金,似乎并不像一些P2P平台所公开宣称的“打破刚兑对投资者不会有太大的实质性影响”,也不像人人贷官方在媒体采访中所称的“我们相信,选择人人贷平台进行投资的用户,更多是看中平台的风控能力、运营实力,以及专业性与公信力。”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
-
文章长又臭
0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