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央行FinTech委员会来了,RegTech创业潮还会远吗?
洪偌馨 · 零壹财经 2017-05-17 08:10:02 阅读:11082
市场的空白和来自监管层支持的声音,让这个行业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 馨金融
洪偌馨/文
01
昨天上午,央行在官网发布消息,将成立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会,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
在这份短短的公告中,虽然并未明确这一部门的性质和级别,但是却很清晰地界定了这个金融科技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第一,将组织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稳定、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影响,切实做好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与政策指引。
第二,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处理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引导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正确使用。
第三,强化监管科技(RegTech)应用实践,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在第三点中,央行点名提到了一个此前从未提及的概念——监管科技(RegTech)。
前两天我们聊到第一季度全球投资风向时,恰好提起了这个“X-Tech家族”的新成员。
所谓监管科技(RegTech),其实至今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是根据最早将其列为一个单独细分行业的FCA(英国市场行为监管局)的定义,监管科技的本质就是“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服务于监管和合规”,是金融科技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全球范围内,监管科技绝对具备成为下一个金融科技风口的潜质,从2016年到2017年,监管科技领域获得9.94亿美元的投资额,完成的交易笔数为91笔;而2017年第一季度,该领域已获得投资金额2.19亿美元,完成的交易笔数为26笔。
不过在国内,这个概念还鲜少被提及,更不用说成熟的商业模式和明星创业公司了。谁也没想到,它的第一次让人印象深刻的亮相,竟然是通过央行的发声。市场的空白和来自监管层支持的声音,让这个行业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02
作为金融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监管科技的兴起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从根本上可能来自一个最大的原因——合规成本的上升。
以美国为例,根据 CB Insights 的数据显示,2008 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政府针对各行各业出台大量的新合规政策,其中金融监管机构新出的政策最多,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合规预算的大幅上升。政策分析公司 Federal Financial Analytics 也指出, 2013 年美国最大的 6 家银行在合规上花了700 亿美元, 比 2007 年的 340 亿美元多了一倍。
JP摩根大通指出,2012—2014年间,为了对应政府制定的规范,增添了1.3万位员工,比重高达全体员工数量6%,每年成本支出增加20亿美元,约全年营业利率的10%。
可是最尴尬的问题在于,合规成本大幅增长并没有带来有效性的提升,金融机构的罚款依旧在爆炸式地上升。数据显示,仅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在 2010 到 2016 年间的罚款就累计达到了560 亿美元。相对于监管科技在 2016年的总融资 7 亿美元,市场供需之前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而国内目前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情况,与此有着高度的相似性。
仅2016年一年,监管机构就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与政治就发布了超过40项文件。从去年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到现在,各个垂直细分领域都领到了罚单无数。以第三方支付为例,仅2017年至今,已经开出了10张罚单,此外,征信机构、消费金融公司、保险等也都难逃一罚。
再比如网贷行业,近一年来随着资金存管落地、小额分散业务转型等原因,大部分平台都付出了极高的成本,以达到监管要求的标准。
合规成本的提升变相提高了很多行业准入的门槛,资金可能只是一方面,更多的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的投入可能并不是创业公司们负担得起的。如果有一整套标准化、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将为金融科技公司们省去很多麻烦。
此外,近几年来金融科技行业的活跃程度和发展速度惊人,尤其是许多领域在引入了人工智能、机器算法之后,其模型、数据的更新频率、新商业模式的建立速度和技术层面的复杂程度,可能都是传统监管模式所难以想象的。
而且随着金融业务的进化、交易手段的革新,监管机关对数据的数量、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对抗的风险等级也越来越高,比如最近病毒事件中要求的比特币支付,反洗钱风险,用户识别等等,监管机构需要弥补这种信息不对称,更需要通过技术实现监管方式的革新。
在公司与监管机关两边的市场需求下,催生了监管科技,他们为两端提升效率、防范风险,同时降低成本。根据Federal financial Analystic 预测,全球对监管、合规、政府软件的需求将在 2020 年达到 1187 亿美元。
03
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监管科技现在在国外的应用可能更快一些,但是国内的试产仍然是一篇空白。如果真的有创业公司想做监管科技,它具体能做点什么呢?
根据国外目前监管科技公司的情况来看,主营业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其中监管报告自动化、客户尽职调查两项占比都超过20%,而系统自动化、市场监控和风险管理占比也都在10%以上。
而根据毕马威发布的《2016 Fintech 100》报告显示,在全球100家具有优秀前景的金融科技企业,其中有8家为监管科技企业。这8家企业有3家主营业务为反欺诈, 技术层面上有5家公司是使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通过用户的输入数据识别用户的状态。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监管科技的公司业务种类多,但受市场认可的集中在反欺诈,风险管理和合规这三个领域。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国内,监管科技本身还是有很多想象空间的。
比如最近被监管提及的“KYC”(know your customer)技术,一些公司可能没有能力或者无法投入更多的人力、时间成本挖掘数据,无法有效和主动地用于进行风险管理。Regtech能够利用分析工具分析现有的“大数据”并解锁它们潜在的用途。而对于监管科技公司来说,通过接入合作,不仅能够做到KYC,也能做到KYCC(know your customers’customer)。
不过截至到目前,监管科技也买没有发挥它的全部作用。这主要是因为金融业务本身对风险极为敏感,很难把自己的系统完全开放给第三方,因此目前得到更多认可的业务主要是他们将一部分数据交由第三方进行分析,然后为自己所用。
德勤的一份报告也指出,短期内监管科技的应用 将限于帮助企业自动化那些单调的合规任务以及降低合规和报告方面的运营风险。在可预见的未来,监管科技能够发挥巨大作用的领域包括:法务/监管缺口分析、健康检查、管理信息、交 易报告、监管报告、互动检测、培训、风险数据仓库以及案例管理等。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