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P2P到底是怎么起源的?

胡博嘉 · 零壹财经 2017-01-08 10:35:39 阅读:12714

关键词:p2p发展p2p网贷小额信贷尤努斯

现在应该多数人都知道P2P是什么,至少不那么陌生,但是在这个行业刚刚兴起的时候,对于这个行业有着很多错误的理解,就连P2P这个词都有很多人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以前给新员工培训的时候,我都会开场时问大家,P2P的英文全称是什么?世界上第一家P2P机构是谁?往往多数人并不...
现在应该多数人都知道P2P是什么,至少不那么陌生,但是在这个行业刚刚兴起的时候,对于这个行业有着很多错误的理解,就连P2P这个词都有很多人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以前给新员工培训的时候,我都会开场时问大家,P2P的英文全称是什么?世界上第一家P2P机构是谁?往往多数人并不知道准确答案,甚至是很多有行业经验的同事也会说错。

首先有个有意思的话题,就是P2P到底英文全称是什么?现在大家可能都指导peer to peer,但为啥不是people to people或者person to person?记得是09年吧,宜信借宜农贷业务第一次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合作MBA入学导向活动,那时还邀请了中国的小额信贷之父杜晓山先生参加,当时杜老面对北京电视台的采访,解释P2P的时候,用的就是“people to people或者person to person”。其实这么说字面上也没错,而且在那个时候知道这个模式就已经了不起了。有些事情也不必吹毛求疵,我个人十分尊敬杜老,也只是借这个事情说明一下行业初期大家对于行业理解都还不深刻,并没有任何不敬的意思。

但实际上,这个业务模式创建之初,就是叫做peer to peer,因为这是来自于一个IT词汇,点对点技术(也被称为对等网络)对于IT业可能并不陌生,是指网络的参与者共享他们所拥有的一部分硬件资源(处理能力、存储能力、网络连接能力、打印机等),这些共享资源通过网络提供服务和内容,能被其它对等节点(Peer)直接访问而无需经过中间实体。
P2P技术示意图

在此网络中的参与者既是资源、服务和内容的提供者(Server),又是资源、服务和内容的获取者(Client)。很多80后或70后所熟悉的电驴等软件就是利用了P2P技术实现了高速下载。

当初创立个P2P小额信用借款服务平台业务方式的时候,就是借鉴了这个IT技术的特点来类比这种个人对个人的借贷方式,采用了这样的一个词。那么究竟是谁创造了这个词或者说创造了这个业务模式呢?

曾经有很多人告诉我,P2P是尤努斯的一项创举,世界上第一家P2P机构是格莱珉,我只能说,这个行业太会扯虎皮做大旗了,大量机构在用高大上的东西为行业修饰,以便招揽员工、吸引客户,可这真的是挺不负责任的行为。

行业里很多机构都要告诉员工尤努斯是行业创始人,因为尤努斯先生有诺贝尔奖的光环,而且这样的说法也大多来自于一些从早期的机构中离开的销售人员。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牵扯到尤努斯而不是其他人呢?

首先,P2P用中文来解释就是个人对个人小额信用借款服务平台,这是最初的这个行业的来源,当然现在可能大家看到的已经不只是小额信贷,很多借款方式,甚至是一些企业融资也都通过所谓P2P的形式,这是否妥当,后面的文章中还会有相应的篇幅的解读,但在行业初期,P2P就是个人对个人的,小额的,信用的,借款的,服务平台。

那么说到小额信用借款就不得不说到尤努斯。

尤努斯是一位孟加拉人,早年求学于班加罗尔大学,后来又到美国学习经济学,学成后他用经济学的方式审视思考自己国家的现状,发现要改变孟加拉世界倒数第几的穷国现实,就要让老百姓有机会摆脱贫困。而现实中,很多贫困人口无法获得金融的支持,难以得到启动资金,使他们缺乏通过劳动去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而这样的金融支持其实所需的资金非常微小。于是,尤努斯先生就开始尝试通过金融手段去实现改变,而为了使这种方式可持续,他选择了有利息的小额信用借款方式。他在80年代开始尝试,最初拿出自己的27美元,借给了43位孟加拉乡村的贫困妇女,平均一位妇女才不到1美元。80年代的中国人一个月大概也就挣几十块钱,也就是说,1美元对于贫困中的孟加拉也是一小笔钱了。这些妇女拿到钱大多用于购买一些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比如购置点农具、买点小鸡小鸭,几家凑钱买头耕牛什么的,然后通过劳动让这些投资能够换回收入,之后连本带息进行还款。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小额信贷,在坚持下来之后,帮助很多当地的妇女摆脱了贫困。

后来,尤努斯先生创建了格莱珉银行,注意是银行,开始进行规模的商业化的小额信贷扶贫,通过五户联保等有效方式帮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随着业务规模的日益壮大,更多的人获得了帮助,尤努斯先生也开始在全球推广格莱珉的模式,全世界也越来越关注格莱珉的小额信贷扶贫实践。

2006年,尤努斯教授和他创建的格莱珉银行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也就让全球开始对于小额信贷扶贫有了更为广泛的了解和认识。从一定程度上讲,对于小额信贷的认识推动了或者说促发了P2P业务的诞生。

2005年,在看到小额信贷的商业前景,并有了将这个业务搬上互联网的想法之后,一家叫做ZOPA的英国机构应运而生,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P2P平台。这个第一的意义有多大?ZOPA曾经自豪的宣称: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的第一都是美国人的,但是第一个P2P平台是属于英国的!

这满满的自豪感,有没有够酸爽?
ZOPA网站的页面

简单的说,P2P的最初模式就是找到一些有借款需求的人,通过技术手段确认他们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也就是信用状况达到一定的要求之后,将这些借款人的信息发布到平台上,大家客户自主选择将资金以信用借款的形式出借给这些借款人,借款人会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还款,并支付利息,利息部分就是出借人的收益。

从2006年起,P2P迅速在全球开始萌发,尤其是当美国的Prosper、LendingClub这样的标志性平台诞生之后,这个模式迅速开始被认可,咱们国家最早的宜信和拍拍贷也都是在06年开始建立的,而今年恰恰是这个业务模式在中国的第十个年头,所以说今年8月17日签发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真是对于行业是一份十周年的贺礼。

说到这里,又回到最初说的那个问题,尤努斯先生的确是小额信贷之父,他是全球普惠金融的开创者和引导者,但并不是他或者格莱珉开创了P2P的业务模式,相反,格莱珉是用传统的银行服务方式来进行小额信贷的服务。记得又一次有幸亲临尤努斯先生参与的大会,主持人请尤努斯先生谈谈对于中国P2P发展的看法。我记得他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本人并没有直接参与过P2P的业务……

而另外一个行业普遍会提起尤努斯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有一位行业早期创业机构的创始人曾经在格莱珉的实习。

曾经有幸和这位我非常尊敬的行业先驱共事,也听他讲述过自己的经历。还是在90年代,因为他在美国的一位老师是尤努斯先生的同学。在授课中介绍到了格莱珉,于是他被这个模式深深吸引,利用一个暑期远赴孟加拉去亲历这个模式。

由于当时的航线还不够发达,他从美国转机四次才到达孟加拉的首都达卡。在那里,他见到了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甚至还不是那么全球知名的尤努斯先生。之后的实习中,他骑着一辆中国产的28男车(可能90后已经听不明白这种对自行车型号的表达方式了),和信贷员一起深入孟加拉乡村,参与他们的农户会议和放款过程,听信贷员为他讲述农户的故事。很多贫困妇女因为不会写字,之前都是在借款合同上按手印,后来她们看到信贷员写字就恳求也教她们写自己的名字。当名字被歪歪扭扭的写到了合同上,有的妇女竟然痛哭失声,指着自己写的名字说,那个就是我。这时候可能所有在场的人都会动容,一次金融的扶持不仅仅给了她们钱,更是给了她们改变命运的机会,甚至这也是对自我更加尊重的人生洗礼。

对于小额信贷扶贫,之后还会有单独的篇幅进行介绍,提到这些主要是想说,在行业早期,这些故事通过我开始推动的新员工培训项目和后来我负责的企业文化项目被所有人所熟知,但当队伍越来越大,这种传递也需要更多的层次去扩展,过程中就难免出现信息的失真和为了业务需要的刻意误导,很多故事之后就有了变形版本。随着很多人离开早期的行业创始机构加入其他公司,这类变形版本又恰恰适合了行业快速发展中为员工和客户洗脑的需求,也就有了很多前面说过的不准确的说法。

行业里也有大量机构通过花钱参与活动,获得了和尤努斯合影的机会,然后就满世界宣传,号称尤努斯关注了自己、要和格莱珉合作云云,反正为了宣传往自己脸上贴金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人对于误传信息的认可。尤努斯在中国也被P2P行业过度消费了很多年,甚至于曾经有相关学者撰文呼吁请P2P从业者们放过尤努斯,不要再借他的名义去宣传自己的机构。

每次我在和员工交流的过程中提到这些行业的过往,我都会跟大家说,其实讲这些正确的东西不一定对于业务的开展有特别直接的效果,但我觉得既然选择了进入这个行业,就应该知道行业是怎么来的,您连祖师爷都不知道是谁就说自己是干这个的,好像也不是特别好。

笔者曾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里写过一篇叫做《匠心》的文章,内容并不是关于这个行业但里面有段话,也再次做个分享:

即便是混迹于所谓风口的行业,其实也有如何去关注本身的问题。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大家争做御风而起的猪,都以为不怕是猪,只怕没有站到风口,可看看这么多机构崛起,又有多少从业人员知道等额本息如何计算?连基本的知识都不具备,就敢开发客户,就敢包装自己,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周围的圈子里比比皆是。

我总和公司里新来的同事讲,去多了解一些行业的本源,知道行业是怎么来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现在,哪怕去真正了解一下为什么个人对个人英文原来被命名为Peer to Peer,而不是People to People,至少你不会在真正懂的客户面前露怯。千万别以为无知的无畏是种勇气,那是因为那些真知灼见的人懒得跟你争锋,就好像那个狮子躲开鬣狗的故事。无论是什么行业从事什么工作,咱们如果都能够去好好想想这份工作的来龙去脉,去思考流程如何能够更进一步,怎样让我们做的事情可以精益求精,永远抱着可以更好的那份信念,恐怕我们都会比现在的自己更加强大。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43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