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监管

监管联合发文!为3亿新市民加强数据直连

监管 编辑,楚济慈 零壹财经 2023-06-20 阅读:10590

关键词:数据直连监管金融产品征信消费金融

本文聚焦于金融机构及新市民之间的交际点展开分析。

来源 | 零壹财经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大发展,“新市民”群体崛起,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新经济、新消费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在2022年3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中给出了“新市民”群体的标准画像:

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目前,我国新市民人口总量约为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20%。一方面,新市民数量大、成长性强、金融服务需求大,另一方面,新市民所享有的金融服务,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
 
01
多部门联合发文再提“新市民”
 
对于“新市民”的提法,最早可追溯至2006年2月,青岛市为使120万外来务工人员享受与市民平等的待遇,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将外来务工人员改称为“新市民”,其子女称为“新市民子女”,取得暂住证的“新市民”可享受保险、房贷、考驾照、出国旅游、子女入学等待遇。

201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对于长期居住在城市并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农民工,要逐步让他们融为城市“新市民”,享受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不能把他们视为城市“二等公民”。
自2022年3月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文要求加强“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后,新市民多次在各项政策中被提及。

6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要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县域消费金融服务。具体提出: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精准评估新市民信用状况,创新契合度高的信贷产品,提升金融供给质量和金融服务均等性。

·加强与地方政府信息共享和公用数据直连,丰富“金融+生活+政务”新市民金融服务场景。

·鼓励运用信贷、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支持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依法合规加大对新市民等群体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融资支持力度。

·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新市民就业创业、安家落户、子女教育、健康保险和养老保障。

·鼓励金融机构在园区和社区增设服务乡村振兴、新市民等群体特色网点,推动基础服务向县域乡村延伸。

随着政策不断细化和落地,金融服务新市民取得了明显成效。据金融时报报道,截至2022年末,银行保险机构推出新市民专项信贷产品2244个,信贷余额1.35万亿元;专项保险产品1001个,保险保障与新市民群体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02
城市化浪潮下的新市民画像
 
零壹智库发布的《城市化浪潮下的新市民金融需求报告》指出,新市民进入城市后,身份转变多样化,或成为大中专院校学生,或成为为工人、蓝领,或成为小微企业主、工商个体户,无论是何种身份都将推动经济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整体来看,新市民呈现出逐渐以80、90后为主体,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就业范围覆盖了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维修和其他服务业等行业,而这些行业正是新市民的主要工作场景和收入来源。
 
新生代新市民以“三高一低”为主要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03
新市民,需要什么样的新金融?
 
如果把新市民这个群体按照生命周期来划分,金融服务应贯穿新市民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最前端的到城市找工作,到后面的生活消费,再到结婚生子,以及未来孩子的教育和医疗保险。

新市民有着如此多的金融需求场景,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服务?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努力融入城市化的新市民在生活中往往面临着诸多金融需求,但由于部分新市民缺乏金融知识如财务规划能力、储蓄习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反诈知识,而导致其不知如何使用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更有一部分新市民在寻求金融服务时,被传统金融机构所需的工作证明、收入证明、社保公积金及房、车抵押物等一系列证明材料挡在门外。

从供给端来看,传统金融机构在服务新市民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第一,传统金融机构风控无法根据新市民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筛选。如传统金融机构在为新市民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大中专毕业生,可能征信记录基本空白;新市民无城市户口或刚拿到户口2-3年,部分新市民没有固定工作、收入证明等,属于“征信白户”;或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有过不良征信记录,但这些客户也有非常强的信贷需求,其中也不乏一些优质客户,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差异化细分。

第二,难以满足传统金融机构的成本收益。新市民在城镇居住时间较短,个人信用信息缺乏且缺少有效抵押物,会被排除在零售金融网络外。

新市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一纸“证明”成了传统金融服务触达更下沉的新市民群体的鸿沟。新市民真正需要的是下沉到细分生活场景,真正可以落到实处的普惠金融,可以提供便捷服务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如何围绕这些痛点设计“适新市民化”金融产品,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等场景中,且使得这些需求能够更便捷、低成本的获得是金融机构需要深挖的方向。

新市民群体和消费金融公司所覆盖的人群高度重合,可满足其小额、高频的消费贷需求。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三线及以下城市可统计数据的21家消费金融公司中,14家公司客户占比在25%-75%之间,且占比不断上升;县域及以下区域可统计数据的19家消费金融公司中,8家客户占比在25%-50%之间,且这一比例不断上升。这意味着消费金融公司正在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区域不断下沉。此外,近年来消费贷客户群体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数据显示,部分消费金融公司80后、90后客户占比达到90%以上。
 
04
金融机构如何拥抱新市民?
 
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的关键在于,帮助新市民站稳脚跟,在金融服务嵌入新市民的生活场景时,打破信息不对称,构建并完善新市民数据库,当新市民群体的信用体系更新完善时,新市民可以高效获取其他普惠金融服务。

1、“软硬”结合有效助力新市民城镇化

在完善针对新市民的公共服务的同时,帮助新市民构建融入城镇化的软硬实力。

《城市化浪潮下的新市民金融需求报告》提到,要支持新市民更好获得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商业银行加强与政府合作,优化产品和服务,探索通过地方政府补贴贷款利息等方式,依法合规对新市民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培训等提供金融支持,促进新市民提高技术技能,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帮助新市民提升思想理念和技能能力是新市民内在驱动的软实力。一方面通过自我价值以及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从认知水平、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各方面融入城市化生活,进而影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整体进程和建设质量;另一方面,职业技能培训和再教育将提高新市民的人力资本,进而实现劳动报酬的同步提高,逐步向中等收入群体转化。

企业扩大保险保障覆盖面,为新市民构建家庭保障,是让新市民生活无忧的硬实力。对职业风险较为突出新市民行业群体,如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开展保险产品创新,加强与工伤保险政策相衔接,发展适合新市民职业特点的雇主责任险、意外险等业务,提高新市民创业就业保险保障水平。

2、建立“征信身份证”完善新市民数据库

在满足刚性需求后,对于新市民的金融服务,首先需有效解决征信问题。

在信贷业务中,对新市民这类构成成员多、从事工作范围广的居民,应当以场景为核心,从“商户”和“客户”双视角,基于场景消费挖掘多维度数据,刻画更为全面的用户“信用画像”。

同时在风控维度上加以细化,在客户筛选环节的必填信息里,丰富标签维度,从“现居地址”、“原籍地址”、“居住时间”、“从事工作”等具体的筛选条件,加上客户身份信息的验证环节交叉认证,从而帮助部分无法提供固定工作、收入证明的“白户新市民”完成授信,让他们在面临大额消费需求时,同样能够享受分期消费的惠及。

3、量身定制“适新市民化”金融产品

在建立了清晰的信用画像后,可根据新市民的家庭消费情况、就业创业特点以及切实需求、还款能力,量身定制“适新市民化”、可服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覆盖衣、食、住、行、养老、育儿全生态流程化服务,打造标准化平台且有定制能力的产品,实现场景覆盖,消除金融服务盲区,实现全方位金融产品服务。

具体来说,可根据不同身份人群打造相应贷款,类似于针对蓝领的蓝领贷,可打造适合灵活就业人群的贷款,适合在工作试用期时期的贷款,临时创业时期的启动资金贷款或资金周转贷等等。

同时也要拓宽金融渠道,注重推出适合新市民金融消费特点的线下线上服务,使其享受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在线下服务方面,应充分考虑新市民时间碎片化需求,加强对新市民群体的人工服务、远程服务,努力提高新市民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在线上服务方面,充分考虑新市民群体的使用习惯,提供界面清晰、操作流程简洁、操作方便的线上服务。

4、提升新市民理性消费意识

由于新市民群体金融知识相对薄弱,防骗和抵御金融风险能力不足,金融机构为新市民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要以知识赋能新市民,面向该群体开展金融科普,赋能该群体识别与防范金融诈骗的能力,加强新市民金融意识的服务工作。

针对新市民群体特点,大力开展有温度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拓展更多为新市民群体喜闻乐见的宣传普及方式,助力其提升金融和数字经济素养。在形式上,充分考虑新市民的碎片化、偏向休闲娱乐性质的阅读特点,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确保新市民易学易懂。在内容上,应包括为新市民所需要的普通金融知识概述,如储蓄、保险、基金、股票、民间融资等内容,也应包括防范金融诈骗等方面的案例介绍。

另外,应有针对性地加大新市民数字金融知识、产品使用技能等培训,逐步消除新市民城市数字鸿沟和金融排斥问题,引导其融入数字生活,在金融拥抱新市民的同时也要接纳金融,善用金融工具。
加关注 消息
文章:666 粉丝:7 总阅读数:7907.2k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杭州印发《关于加快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通知

下一篇>上海领跑全国!率先发布《上海打造文旅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7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