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众筹:黄金时代?变种时代?

来源:未央网 作者:龚海 日期:2014年11月05日    【字体:

中国式众筹:黄金时代?变种时代?
 
  尽管国内众筹行业在公认为“众筹元年”的2014年热闹非凡,但是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并未实现年初业界的乐观预测。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至少已有100家众筹网站,活跃投资人数在33000人左右。
 
  今年上半年,国内众筹领域募资总额1.88亿元,来自1423起众筹项目,参与人数超过10.9万人。相比之下,美国的众筹行业今年上半年共募集资金2.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约13.3亿元,大约是国内行业规模的7倍,项目数5513个,参与人数达到280万人,远超过国内的参与人数。
 
  比不过洋师傅也就罢了,同门大师兄P2P也把众筹远远甩在身后。有报告显示,2014年6月国内P2P网贷平台数量达到1263家,成交金额接近1000亿元,已超过2013年全年的成交额。风投的动向也从侧面印证了国内互联网金融“一边倒”的态势。2014年至少有20家P2P平台公开宣布获得风投,而众筹平台无一获得投资(在自家平台上众筹的另当别论)。
 
  风投为什么不青睐国内的众筹平台?说到底,还是目前国内的众筹平台融资功能不突出,自生能力存疑。2014年上半年平均每个股权众筹项目的募资额约36万元,参与的项目以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为主。项目获投率惨不忍睹。第三方数据显示,创投圈的项目获投率仅0.1%,天使汇的项目获投率1.4%,原始会的项目获投率为0.45%。行业前三甲尚且如此,其他平台就可想而知了。众筹平台核心的融资功能发挥不出来,盈利模式就有问题,盈利就成了奢望。看不到钱景的东西,自然吸引不了逐利的风险资本。
 
  为什么股权众筹的融资功能偏弱呢?首先,股权众筹本质上是风险投资,中国人普遍有“赚快钱”的心态,对这种周期长、流动性差、风险收益不对称的投资方式接受度不高,这也是为什么P2P火过众筹的直接原因;其次,国内多年漠视知识产权保护的风气制约了创新,山寨成风,往往是一个项目火了,马上就有一窝蜂的仿冒项目出现,容易造成投资人的审美疲劳和不信任感,缺少真正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成长性的项目以引起大家的投资兴趣;再者,众筹是基于信用的社交模式,但是目前国内的信用环境欠佳,导致众筹发起人与投资人之间缺乏互信,隐形成本过高。
 
  面对“中国特色”,中国式众筹显然不会止步于此。国内目前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关键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业活力。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致辞时表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前景诱人,现实残忍。草根创业的资金怎么来?财政资助?银行贷款?亲朋好友凑份子?奥巴马政府推出JOBS法案要用灵活的融资方式搞活美国的小微企业,振兴经济。目前,国内也面临着同样的状况。随着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重要性凸显,中国正在出现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所言的“边缘革命”现象。所谓的“边缘革命”,即是指体制以外的边缘地带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方式。但是,我国金融资源错配产生的供给约束阻碍了新兴企业、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成长。一个企业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需要三种形式的资金支持:自有资本、银行贷款和上市募资。老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柳传志从中科院借20万创业,才有了今天的联想;马云和他的18罗汉凑了50万,有了今天的阿里巴巴;马化腾和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一起凑了50万,有了今天的腾讯。这些成功者的起家也都是靠着众筹起家,只是如今的股权众筹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向众人借力,发挥了放大镜和聚光灯的作用,它为项目能够带来的不只是投资人,还有把产品从小众推向消费级市场所需的资源。
 
  股权众筹要想真正在国内火起来,就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觉悟。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新成立的众筹平台趁着自个定型之前,以最小的成本和阵痛尝试差异化的发展路径,找准平台定位,形成投资人与创业者良性循环的闭环生态圈,投资人可以成为创业者,创业者也可以成为投资人,最终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关于国内众筹平台的发展方向,笔者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抛砖引玉,与同道探讨:
 
  1、社区型众筹平台
 
  社区型众筹平台类似于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应用,这个“社区”指的不是网络社区,而是真实的生活社区,以创业者工作生活的地理范围为覆盖半径,例如创业者居住的住宅小区、工作的写字楼等等,把和创业者有着相似生活轨迹的“熟悉的陌生人”转化成可信赖的投资人、合伙人。这种众筹平台根植于社区、基于真实的生活交集,有利于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信任,形成联结,并有助于项目投后管理和持续的投资人服务。目前的众筹平台大多只管项目的“身前事”而不重视众筹之后的“身后事”,成了一个纯粹的项目中介,投资人的参与感和用户体验都大打折扣,形成不了持续扩大的活跃的投资人群体。
 
  2、利基型众筹平台
 
  利基型的众筹平台就是高度专业化的平台,选定一个独特领域,集中力量进入并成为领先者,逐渐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目前国内的众筹平台开始出现向垂直、细分领域发展的趋势,例如有专门做硬件发布的、有专注于影视类和出版的,还有专门针对知名IT企业员工离职创业的。在互联网时代,跨界是大势所趋,传统行业虽然风头不再,但也绝不会是日薄西山。传统行业注入互联网的基因和思维一样可以玩的出彩,就比如小米和柳桃。没有哪一个行业是绝对的朝阳或者夕阳,与时俱进才是王道。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大消费、大环保都会有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笔者认为,有机食品、光伏发电、商业地产等领域由于项目现金流稳定可期,特别适合引导经济发达地区的资金向项目资源丰富但缺乏资金的中西部地区流动,但是项目控制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需要众筹平台精心设计。
 
  3、资源型众筹平台
 
  一个企业从初创到成熟,要经历不同的生命阶段。不同的阶段,需求不同。创业时需要启动资金,产品开发出来需要推广,企业做大了需要加大投入。众筹本身蕴含的媒体和社交属性,使得创业者不仅可以获得资金,还可以得到商业资源、人脉、客户等“军需品”。常言道,工夫在诗外。资源型的众筹平台就是要在整合平台资源的前提下,为创业者提供包括模式诊断、培训咨询、融资辅导、投资人关系、财经公关在内的综合服务,打造企业从创业到上市的有机生态链。众筹平台作为低门槛入口,将初创期的企业或产品吸引过来,然后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金融服务,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
 
  以上三种模式并不是完全独立或者相互割裂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融合,甚至再次变异。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的互动、互信、互助是项目融资成功并最终做大做强的关键。通过众筹收获的更多的是一种凝聚感,资本背后是分享与支持,而不是一锤子买卖或者一场赌博。目前的众筹平台对项目的推荐以网上邀约、线下路演为主,这种方式对投资人的投资素养和专业水准要求很高。即便有知名的投资人做领投人,也存在透支领头人信用的问题。众筹的意义在于扩大了潜在投资人群体,把原本属于有钱人的股权投资对中产阶级敞开,发动一场创投“的人民战争”。如果众筹还只是局限于传统的、专业的投资人,众筹平台就会沦为知名投资机构的附庸。因此,传统的、比较活跃的天使投资人并不是股权众筹的核心力量。中产阶级投资者和草根创业者利用组合收益和成长资本来分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红利才是众筹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
 
  证监会主席肖钢今年3月份表示,要改革创业板制度,适当降低财务标准的准入门槛,在创业板建立专门层次,允许尚未盈利但符合一定条件的互联网和科技创新企业在创业板发行上市。此言一旦成真,众筹必将进入黄金时代!但是,在这之前,大伙先熬过变种时代吧,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标签: 众筹 变种
 
0
零壹投资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