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军:没有互联网金融,中国金融改革要延后十年
11月20日,由陆家嘴杂志主办的“2014陆家嘴金融创新全球峰会”在上海举办,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上海数字化与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胜军发表主旨演讲认为,互联网金融已经深刻的改变了中国的金融市场格局。
刘胜军在演讲中表示,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的改变,第一是加快了利率市场化。“原来大家一直说利率市场化为什么没有进展?因为银行对这个有很大抗拒主力。”他说。而互联网金融崛起以来,以创新力量推动利率市场化,银行开始不得不适应。
第二改变是极大提升了金融创新与竞争的质量。刘胜军说,“原来我个人是最怕去银行的,第一服务态度差,第二耽误时间,非常痛苦。”因为互联网企业对客户高度关注,对客户的金融体验带来了极大突破。刘胜军认为第三个改变是互联网金融打破了国有金融垄断,“大家知道今年批准5家新的民营银行,为什么批准?80年代我们就呼吁搞民营银行,一直没批。为什么现在批?原因非常简单,现在的局面不是阿里要拿一家银行牌子,而是银监会非常希望给阿里牌照,因为你不给牌子不好监管。”
针对当下的P2P平台跑路现象,刘胜军发表意见表示,我们必须承认互联网金融是推动金融创新、加快利率市场化、降低金融排斥的关键正能量。如果没有互联网金融,中国的金融改革还要延后十年、二十年,“所以我们对互联网金融一定要包容。”
但他同时也表示,互联网金融有风险,可是监管的出发点是不能以风险为借口进行打压,这会破坏公平竞争原则。他说,“我们也应该给金融机构松邦,银行也在抱怨,互联网企业能做的我们做不了。我们不应该把互联网金融的手捆起来,也把银行的手解开。”
刘胜军称当下监管体系要必须与时俱进,现在的监管体制还是一行三会的,特别是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和混业趋势是不适应的,而进入混业经营的时代已经到来。
以下为文字实录:
以下为文字实录:
刘胜军: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出席今天这样一个关于互联网金融为主题的峰会。刚才连平先生对互联网金融趋势,包括对于传统金融带来的挑战做了全面解读,今天我利用这个机会主要是从改革的视角谈一下个人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
今天的中国,无论是我们的经济还是金融都面临很大挑战,而这样一个挑战让我想起了80年代的英国和美国。我们都知道80年代的英、美进行了非常大的变革,其中大家非常熟知的一个就是里根或者是撒切尔主义,他们对经济层面政府的管制做了很大变革。另外一个对全球影响非常深远的就是金融自由化。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大家都知道金融大爆炸,就是1986年伦敦金融大爆炸。我们知道英国的金融地位都在衰弱,但是正是因为1986年的金融大爆炸,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又再一次上升。直到今天,伦敦和纽约还是全世界最大的两个金融中心,这充分显示了金融改革的意义。
伦敦的金融改革主要是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价格自由化,第二个对外开放,第三个允许外资来控股收购本地的金融机构,第四个是混业经营,打破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让整个金融的效率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看一下美国,美国的金融变革走的过程可能比英国更加绵长,它更多是渐进格式从70年代就开始慢慢推进利率市场化,真正的利率市场化还是在里根成为总统以后,推出了一系列利率市场化步骤,到1986年完成利率市场化,这过程中解决了跨州的银行限制。美国的金融改革到1996年迎来另外一次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对于我们讲的投行和银行业的格拉斯法案作出了解释。美国通过法案正式消除了银行分业限制。差不多同一时候,英国成立FF8,来适应金融混业趋势。整体上来看,金融业发展的几个大趋势,就是跨国界和全球化经营。另外是对金融创新的包容度和推动。所以说我想美国有这么大的创新,和它的自由化是分不开。
反观中国,昨天李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还是聚焦融资难,融资贵。好几次他都谈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到今天并没有解决,甚至这个趋势加剧,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的金融体系本身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大家可以感受到我们过去几年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这些现象背后都是金融体系带来的恶果,比如说我们的影子银行出现急剧增长。影子银行全球都在增长,但是中国的影子银行比发达国家有更多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也出现了发展,互联网金融发展是好事情,但是这本身从一个侧面也证明了传统金融体系非常需要变革。
另外是中国货币超发也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我们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化,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因为货币超发导致的。同时我们看到融资难、融资贵不断蔓延。P2P虽然发展很好,但是跑路潮也是不断,大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昨天有个宣布40亿票据违约,中钢集团这么大的央企据说也有几百亿贷款不能还。还有山西最大的钢铁也进入破产程序,这一系列的信号都告诉我们,实体经济融资难到了一定程度。
对于我们的股票市场,李总理也是非常着急,昨天说了改革太慢了,很多企业等不到IPO那天就不行了。中国金融体系因为存在很多管制,所以我们看到外资银行的规模在过去十年没有增长。我们影子银行的速度也是世界第二,这里面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我们中国金融,所有的问题,刚才讲了这么多问题,根子上就是两个误区没有摆脱,第一个误区就是该管的东西没有管好,该管的东西就是货币。我们学过货币经济学知道,只要货币超发它就通货膨胀。
过去今年,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的货币超发相当惊人。第二个不该管的东西管死,就是金融。金融是微观活动,但是在中国受到严格限制和管制,包括我们的银行,我们的IPO都受到管制。这一系列的误区导致我们金融体系扭曲和错误配置,也放大金融风险。李总理的思路正在转变,他开始把焦点放在怎样通过金融改革提高我们的效率,也就是盘货存量资金。现在,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的金融改革首先改变要靠货币和信贷推动这样一种模式已经走到头,第二个我们要改变我们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在很多国家,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作用已经超过银行。但是我们中国还是一个银行占据绝对性支配地位的金融体系,这个体系是低效率的。再一个是所有制歧视,我们的银行是国有制银行,所以在这种体系下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获得信贷的难度大。最近又有人呼吁降息、降准,这虽然对经济带来帮助,但是只要我们不改变国有银行主导的体制,你降再多息和准,受益者也是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还有地方政府,真正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从降息、降准中获得的利益是比较小的。还有对银行存在非常大价格管制、利率管制,还有行政性的,比如说存贷比。最重要的就是IPO审批制,这是需要改变的。
我们的金融机构是非常畸形,上面的是银行业规模,下面是股票和证券。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信息,银行相对于股票和债券来讲,市场太大了。另外他们的差距没有错小反而拉大,也就是银行我们一直呼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但是实际结果是资本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越来越萎缩。这样一系列的体制带来一系列恶果。
第一个就是价值双轨制,我们90年代经过汇率双轨制,价格双轨制带来资源错配,也会带来寻租活动。行长都在倒卖贷款,因为这两个之间的差异太大了。
第二个对于民营经济产生很大的金融排斥,现在大量民营企业基本上从银行获得信贷是特别困难的,除非你是大的企业。一些上规模的 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也是越来越难,这是影子银行膨胀的关键原因,为什么影子银行会爆炸,因为正规银行不给他提供服务,所以大家走向影子银行。再一个是金融管制,会让我们的市场没有效率。股票为什么好不了?因为我们这样的制度选拔不出优秀的企业,即使有企业上市,也没有动力持续创造价值,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是跑路、套现。还有货币超发,虽然最近M2增速下降,但是总体M2比GDP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这就意味着货币超发的格局到目前没有扭转,还在继续。还有我们因为大量的靠信贷,靠货币推动我们的增长,所以我们实体经济背上严重的负债,这个负担在我来看是不可承受的。虽然中国的GDP总量占负债是低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实体经济的比例占那么高的。你看我们深送色的实体经济的债务占到超过一半,这是非常大的数额。甚至说我们把中国企业的债务换成美元,达到了14万亿,比美国的企业绝对债务还多。甚至你算相对比重更高,我们中国占到GDP135%,而美国只有75%。所以中国也要去杠杆,我们去杠杆和欧美不一样,我们主要是发生在实体经济,这对我们经济增长也是挑战。
这样一个金融管制为什么急需改变?因为它对我们的经济转型是不利的。融资难、融资贵压垮了创业与创新的中国梦。第二个价格杠杆失灵,加剧了资源错误配置。你想很多行业本身已经产能过剩,但是很多国企依然拿到银行贷款去投资,甚至是太阳能这一类的不应该贷款,但是它还是贷款。我们的金融压抑加剧了我们收入分配结构的失则。天则研究所做过研究,银行3%的固定利差实际上是一种垄断。让我们一年多付出的利息或者是利息损失可能超过1万亿。我们金融压力的就是利益不敷,存款人补充贷款人。所以说这对我们的国民收入分配也是一个负面因素。另外金融管制带来资源扭曲,也加大了金融领域风险不断积累。我可以说实体经济行业债务水平到了濒临崩盘的局面,我个人是非常担心的。金融不可持续体现在第一我们靠信贷推动增长日益困难。第二个股市丧失功能,房地产泡沫化、影子银行快速分流,实体经济已经逼近明斯基时刻,第一阶段是投资保值,第二是投机,地三阶段是庞氏骗局。现在很多企业就玩庞氏骗局,因为没有新的贷款原来的利息都还不起。如果真的还不起,就只有跑路了。
这里有很多案例。现在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也非常困难,主要原因是负债率非常高,银行已经很害怕了。这是实体经济很害怕的因素。从宏观经济来讲,我们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产能过剩严重,实体经济的杠杆化严重,创新也非常困难。这些都是金融自由化为什么必须推动,金融自由化的方向也非常简单,把错误的东西颠覆过来。第一管好货币总量,第二要放开金融或者是搞活金融,金融要自由化。三种全会给出金融自由化的关键任务,我们正在推出IPO注册制,利率市场化,我们的民营银行还有金融创新。对于这些重要的金融改革而言,我想互联网金融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互联网金融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改变了什么?我想主要是这几个。
第一个互联网金融加快了利率市场化。原来大家一直说利率市场化为什么没有进展?因为银行对这个有很大抗拒主力。互联网金融起来以来,以创新力量推动我们利率市场化,银行不得不适应。你如果不适应,余额宝就是很典型的。为什么银行推出宝类,如果你不推出,资金就向余额宝加速流入。
第二个极大提升了金融创新与竞争的质量。原来我个人是最怕去银行的,第一服务态度差,第二耽误时间,非常痛苦。这几年大家没有这种感觉,因为大家都不需要去银行了,基本上在网上都能解决,是什么让我们享受这么好的福利,是因为互联网及企业的创新。因为互联网企业对客户高度关注,对客户的金融体验带来了极大突破。过去,我们也有竞争,过去银行间的竞争主要是拉存款。拉存款和我们个人没有关系,他们主要是拉机构存款,拉大学、拉大企业的存款,主要是搞关系。所以互联网金融让我们体会到了实际创新。
另外一个互联网金融打破国有金融垄断,大家知道今年批准5家新的民营银行,为什么批准?80年代我们就呼吁搞民营银行,一直没批。为什么现在批?原因非常简单,现在的局面不是阿里要拿一家银行牌子,而是银监会非常希望给阿里牌照,因为你不给牌子不好监管。银监会要主动送一张牌子给阿里,为什么?互联网金融给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打破国有垄断创造了一个突破口。原来大家想进进不去,一定程度上P2P是服务于小微企业和个人,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们对金融市场的排斥。现阶段,银行与P2P互联网金融还是有互补性,但是不排除竞争。因为腾讯和阿里,他们的客户数量已经超过我们的大银行,他们将来完全有能力,而且我觉得应该也向我们的大银行发起正面冲击,这对金融业务带来改变。对于影子银行,因为存在逆向选择,越是不好的越向影子银行借款,同时缺乏必要的监管规则,所以整个影子银行,包括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还是比较大的,这是我们承认的,但是我们并不是消灭它,而是通过合理监管和加快金融市场化步伐,改善我们的状态。
最后我想几点结束语。
第一个不管P2P有多少企业跑路,我们必须承认互联网金融是推动金融创新、加快利率市场化、降低金融排斥的关键正能量。如果没有互联网金融,中国的金融改革还要延后十年、二十年,所以我们对互联网金融一定要包容,一定当成正能量,这是出发前提。
第二个我们的互联网金融有风险,但是我们的监管的出发点是让不同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公平竞争,而非以风险为借口进行打压,这会破坏公平竞争原则。同时,我们也应该给金融机构松邦,银行也在抱怨,互联网企业能做的我们做不了。我们不应该把互联网金融的手捆起来,也把银行的手解开。未来的监管是以底线监管、负面清单监管为主,我们的监管体系也要必须与时俱进,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带来挑战,另外我们也看到我们现在的监管体制还是一行三会的,特别是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和混业趋势是不适应的,而进入混业经营的时代已经到来。
标签:
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