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消费信贷风光不再:助贷机构话语权被削弱,还有一大隐患需要注意

高声谈 · 零壹财经 2022-05-23 11:58:00 阅读:44236

关键词:LPR居民负债增速消费信贷消费金融资产荒

作者:高声谈   来源:零壹作者专栏 (文章原标题:消费金融——回归平凡但不应缺乏活力) 前几日看到艾瑞咨询的《2022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研究报告》引发强烈共鸣,回想自身从事该行业也有5年多时间,围绕该行业的激烈讨论与监管变动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从去年年初以来,明显感觉行...

作者:高声谈   来源:零壹作者专栏

(文章原标题:消费金融——回归平凡但不应缺乏活力)

前几日看到艾瑞咨询的《2022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研究报告》引发强烈共鸣,回想自身从事该行业也有5年多时间,围绕该行业的激烈讨论与监管变动一直没有停止过。但从去年年初以来,明显感觉行业在慢慢降温。

时至今日,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成什么样子?未来还能够承载无数人的创业梦想么?我们深入分析看看。

一、消费贷市场规模预估

针对互联网消费信贷市场规模的描述,一直以来没有一个官方、权威的统计口径。有人建立了一个供给侧机构名单,将其披露的年度放款额和贷款余额加总进行估算。如云上言(个人公众号)在其文章《谁主沉浮——群雄逐鹿下的消费金融市场份额》中利用加总方式估算出2019年底互联网消费市场贷款余额约为3万亿元。

还有另外一个估算口径,具体逻辑关系如下:

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2021年末,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54.8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年末低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5.32万亿元,同比少增2761亿元。

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3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比上年末低3.3个百分点。

另外,重要头寸是信用卡贷款数据——截至2021年末,全国信用卡授信总额为2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6%;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为8.62万亿元,同比增长8.90%;信用卡授信使用率为40.99%。

剩余部分基本上是线上、线下各类消费贷款产品的规模头寸了,2021年末贷款余额为7.95万亿元。当然,其中可能还包含一些线下汽车分期贷款,但鉴于汽车分期贷款中有通过信用卡放款的部分,该部分无法准确剔除。因此,互联网消费贷款规模不会超过7.95亿元。

按照艾瑞《2022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研究报告》的统计口径,消费信贷市场(不含信用卡透支余额)放款规模达到20.2万亿元,余额达到5.8万亿元。其中,互联网消费贷款余额约为4万亿元,消费贷市场线上化渗透率为69.2%。

二、消费贷市场增速放缓

由于互联网消费贷款规模没有精确统计数据,我们从历年消费信贷市场贷款余额走势看市场增速。引用艾瑞咨询数据见下图:


注:数据修正,2021年数据应该为16.57万亿元。

可以看出,2019年以前,年均增速为51%,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2020年增长率为6.7%,2021年为4.2%(=16.57/15.9-1)。

该数据显示的增速放缓与我们现实感官一致,源于从2017年底起监管政策的不断收紧:“141号文”启动了P2P平台全面清退潮;《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 通知》等办法的出台全面压降银行跨地域、互联网贷款存量规模,限制联合放贷比例;高法《关于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限定了民间借贷最高贷款利率,全面压低了贷款利率水平;《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使全国性小贷公司牌照价值大幅缩水;《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和助贷业务数据断直连进一步削弱互联网流量平台话语权,使金融持牌机构主导互联网消费贷款……

一些列政策的目标指向非常清晰:通过持续规范互联网贷款行为,减少信贷供给侧机构数量和放贷规模,使放贷回归持牌机构主导,在防范市场乱象的同时,持续压降客户贷款利率水平和成本负担。

三、更深层次的政策指向,消费信贷风光不再

我国个人居民负债率快速上升至世界较高水平,两张图说明该问题。


艾瑞报告指出:美国消费信贷渗透率从1960年的22.1%增长到2021年的36.4%,61年时间增长了14.3%。但中国从2014年的11.2%增长到2021年的29.8%,短短7年的时间增长了18.6%,已经逼近美国现有水平。


由此不难理解我国实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降低居民负债增速至合理水平,避免引发居民群体性破产。从这一角度看,监管宏观调控会将居民杠杆率维持在现有水平,也就是说,消费金融贷款余额增长率会长期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维持相近水平,我国消费贷款行业快速增长的时期一去不复返了。

四、资产荒反映出流量的取舍

如果是消费金融的从业者,今年以来一定感觉到市场普遍缺资产、缺场景。

为何导致这种情况?上文分析过,信贷供给侧改革导致放贷机构和放贷数量均回归至正常水平,需求不变,供给减少,不应该导致放贷资金成为稀缺资源么?

真实的原因是,在高法限高和监管窗口指导下,民间借贷成本被大幅压降至4倍LPR以内,放贷牌照的对客价格被严格限定在24%以内,导致金融机构主动放弃了24%以上的次级客群。要知道,在以往的消费信贷市场中,很多机构(助贷平台、小贷机构甚至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是24%以上部分客群。如此一来,需求端(资产端)在政策倒逼下被大幅削减,消费信贷供需在双双压降下寻求新的平衡。

另外,受疫情等原因影响国内需求出现紧缩迹象,央行在去年下半年以来开启了降息放水模式,LPR的不断走低便说明了该情况。资金泛滥、资金价格走低导致银行寻找优质信贷资产和场景的压力增大,在消费信贷逐渐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导的大背景下,资产荒的现象便产生了。

五、助贷机构话语权被削弱  数据厂商沦为征信持牌机构的乙方

沿着上述思路继续分析,金融机构主动放弃24%以上次级客户,是否反映出“减少对高风险客户持续信贷供给,充分清洗、暴露不具备实际还款能力的高风险客户风险敞口”的监管意图?而”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贷款现象主要是由大型互联网平台、助贷机构过高的话语权导致,因此,打掉具有垄断权的利益集团的垄断权和不当、高额分润,才能防止出现”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才能保障“居民负债水平降低”的目标的实现。

因此,《征信业务管理办法》要求了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数据必须从征信持牌机构获取,“助贷业务数据断直连”明确切断了助贷机构(主要是具有垄断权的互联网平台)与银行、消金公司的产品直连形态,转而由征信持牌机构间接对接。

而个人征信机构是有限的,在众多助贷机构、数据公司的主营收入必须通过对接2家持牌机构实现时,其话语权一定被大幅削弱。而在受到集体挤压的生存环境下,大型助贷机构、数据公司拥有更多的生存机遇,中小机构可能会被慢慢清理出市场,行业集中不可避免。


艾瑞咨询的这张图说明了该问题,通过“制造对接瓶颈”一定导致助贷业务开展出现“堰塞湖效应”,助贷行业整体规模和收入水平将不可避免出现下降。

六、应注意的问题

无论从消费信贷行业对接价格的不断降低,信贷规模增速回归至正常水平,还是从助贷机构整体利润被压降,金融机构占取更多主导地位等现象看,监管政策均初步实现了调控结果。这同时意味着,在没有出现“大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这只灰犀牛的情况下,上述政策将会进一步延续,短期内不会改变。

但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了解并处理好下面的隐患问题:

理论上,降低消费者借贷成本,正确的方式是尽量减少信贷中间操作环节及利益分配方,而不是人为增加参与方,尤其是新的垄断方。

通过增加环节、制造障碍来减少供给、降低既有利益主体话语权,更像是用“堵”而不是“疏”的方式解决水患问题。一是终归是资产和合规数据的供给无法跟上,不利于银行相关需求的有效满足。二是“瓶颈”可能会导致新的垄断问题,而垄断自然会导致效率降低和垄断价格,除非通过行政干预,否则市场机制在垄断问题上会遇到失灵问题。

笔者充分赞同监管实施降杠杆和信贷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初衷和效果,但真心地希望更多的、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小从业机构能够在此轮竞争中不被淘汰掉而存活下来;真心地希望银行能够快速、便捷对接优质数据和流量,而数据和流量厂商不是在与强势甲方的对接排队中因规模不足而永远列后;真心地希望通过减少中间商赚差价而保证供需两端在本就压降利润空间的恶性外部环境下不再让渡更多利润;真心地希望企业激发更多的自主能力进而为行业创造更多价值。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