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降准已到,2022降息可期
新金融女记 · 零壹财经 2021-12-08 15:42:27 阅读:1870

上周五,高层刚释放完“适时降准”信号后,仅过了两天央妈就迅速行动。12月6日,央行宣布下调准备金率0.5%,将于12月15日实施,预计市场将释放1.2万亿资金。
这是继今年7月后的第二次降准。此时降准,原因众多,从宏观上来看当前经济形势发展需要货币政策打开局面,我国第三季度GDP实际同比为4.9%,首次跌破5%。另一方面,当前实体企业融资环境依然不佳,进一步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需要降准来破局。更重要的是,当前房地产行业出现的风险端倪,也亟需资金融通支持。
总之,经济下行压力之下,降准的迫切性非常之强烈。
紧随降准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提及货币政策时提到要“灵活适度”,这意味着明年货币取向将更宽松。
回顾这两年来政治局会议中提及的货币政策,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灵活适度”。2020年疫情影响之下,稳增长是全年经济工作的最重要要求,因此去年2月、3月、4月、7月政治局会议皆有提到“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而这个字眼在今年4月、7月政治局会议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强调结构性。当下,“灵活适度”的回归意味着明年货币取向偏松。
因此,在女记团队看来,2021 降准已到,2022 降息可期。
也就是说,降准之上,更大的杀手锏可能在来的路上了。明年的货币政策稳中趋松,但这不排除连续降准和降息。
回顾历史来看,历史上宽松周期的降准通常不只有一次。来看看下图,每次货币政策服务经济增长要求的背后,都有一系列降准、降息政策“大礼包”。今天,继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后,央行就又祭出政策组合拳,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为市场提供不竭动力。

如何理解货币工具降准和降息的功效?明年是否真有降准、降息预期?
2018年中国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专栏《如何理解稳健的货币政策》中,明确了央行“量”“价”工具的不同目标――从数量上看,M2(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应与名义GDP增速大体匹配;从价格上看,利率水平应符合保持经济在潜在产出水平的要求。
也就是说,作为货币政策的数量工具,降准更关注经济的绝对增速;而作为货币政策的价格工具,降息则更关注经济的相对增速,也就是经济和潜在增速匹配度的问题。
如果明年社融过低可能触发降准,如果经济增速位于潜在增速下沿、工业企业利润二季度有穿负或者信用风险催化升温等也可能引发降息。未来一段时间,明年上半年央行是否再次降准或者降息,将是下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口。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