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陆岷峰: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发展内在逻辑研究

陆岷峰 · 零壹财经 2020-01-09 16:28:41 阅读:6808

关键词:创新与变革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数字技术金融科技

摘要:基于共同的基因,商业银行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一直是人类金融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典型特征,银行是信息密集型行业,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强,信息技术可以引发金融创新,产生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形式,而且可以颠覆既有的金融模式和形态。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商业银行与信...

摘要:基于共同的基因,商业银行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一直是人类金融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典型特征,银行是信息密集型行业,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强,信息技术可以引发金融创新,产生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形式,而且可以颠覆既有的金融模式和形态。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商业银行与信息技术逐渐融为一体。

文章首先从渠道进化、产品革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回顾了建国70周年以来技术推动商业银行创新与变革的实践,其次基于当前金融科技浪潮,研究大数据、云技术、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推动商业银行变革与创新的特性,最后从组织架构与创新流程、人员能力与素质、技术储备三个层面提出商业银行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战略转型的实现路径。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近年来,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制造业创新、现代化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对商业银行的创新和变革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所有的技术革命一样,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商业银行的变革与进步,在数字经济时代,商业银行要主动应用大数据、云技术、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推动商业银行变革与创新,并从组织架构与创新流程、人员能力与素质、技术储备三个层面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战略转型。[1]

数字时代下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或大或小的冲击,传统的银行业也不能独善其身,寻找弯道超车的突破口。顺应技术的发展,为了满足客户深度的需求,我国银行业也正在适应新的变化,逐渐摈弃以往依赖物理网点的扩张、存贷利差来发展银行业,而是利用新兴技术,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开发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2]因此,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和运营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且也处在向数字化银行转型的时期。从转型发展的趋势看,银行与科技,在业务运营、产品研发、风险控制等层面不断融合渗透,银行业务科技化演进的方向是服务便捷化,银行产品悄无声息融入用户各类生活场景,用户感知不到银行服务的存在,未来银行更应该像一家科技公司,而不再一家普遍意义上的银行。

二、文献综述

(一)技术对商业银行推动作用研究


Thomas F.Dapp(2014)指出数字技术正在改变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不断赋予商业银行转型的压力。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基于数字平台的生态系统,获得更多个性化服务和供应商的IT基础设施,以及安全便捷的营商环境。总结下来数字技术的驱动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增加无形技术的存储与应用,二是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效应,三是在不同领域之间广域网的延伸范围。

Macarena Ruesta(2015)指出,随着数字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客户的行为模式也在变化中,这就要求银行不断推陈出新,创新金融模式,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应用数字技术,以避免在时代中落后,在银行数字化进程中,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引进新型IT基础设施和产品开发团队,另一方面要迎来深层次的组织机构变革,找准数字经济社会中的定位。

PR Newswire(2016)指出随着信息技术渗透进不同行业,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将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金融行业也不能独善其身,数字技术的爆发为IT 基础设施公司创造了机会,与IT公司的合作改善了商业银行的信息科技基因,科技公司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技术力量是传统运营业务无法比拟的。数字化银行业的核心要义在于解决客户在不同场景遇到的各种难题,并采取简单和直观的方法使得客户体验得到大量提升。

PR Newswire(2017)促进新技术嵌入商业银行运营中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面,并且将内部生态系统与新技术相融合。目前,经济社会各领域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应用现代化管理的开发、合成与应用。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数字技术重新构建现代化信息组织管理系统,融合数据、系统、信息、技术等一系列核心要素。这种重构的组织管理系统,包括了顶层架构的实施和业务发展方向,它主要关注软件应用程序的管理和底层的技术基础设施。

陈泽鹏、肖杰、李成青(2018)指出,金融科技已逐渐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发展最高效的手段,商业银行融合金融科技手段可以通过重塑服务手段、风控模式和金融服务的基本概念,为存量客户提供基于不同场景的金融服务,具体而言可通过技术手段与合作伙伴的生态系统实现嫁接,提升金融场景分布、客户数据的共享与流通。未来金融科技将逐渐深入金融的核心部分,成为驱动金融活动创新发展、经济社会价值传递手段的重要工具。

(二)技术与银行业的结合方式研究

技术对商业银行的驱动作用获得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关于两者融合方式的研究以及融合效果方面研究成果不断。

Santarelli(1995)通过梳理银行发展与技术创新两者间的关系,以往以创新支持银行功能的实现这一观点存在片面性,银行发展与技术创新是彼此耦合的关系,银行发展也催生了新型技术的诞生,使得新技术对银行发展通过提升效率的方式实现反哺。

于敏(2001)回顾了金融业在上个世纪的信息化成就,指出在信息技术产业的革新速度加快,银行在渠道建设上依靠技术赋能,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完善将更多的应用信息科技在推动金融创新中起到作用方式,主动在生产经营中开拓信息科技快速通道,提升经营业绩。

Chowdhury(2003)从运营管理、盈利能力、成本效益比三个角度研究了数字手段对银行业绩创造的影响,结果表显示数字化技术在推动商业银行业绩提升上起到显著正向激励作用,信息技术的加速应用对于商业银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

龙江涛等(2008)研究指出互联网的兴起致使商业银行的渠道建设迎来契机,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把线下网点渠道逐步线上化,使得用户可是在移动端享受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从而逐步实现物理银行向轻型化、个性化、科技化发展。然而业务线上化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化要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随之进一步提高,进而可能产生的各类型风险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邵勉(2009)研究发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越发明显背景下,金融科技已逐渐成为推动商业银行发展最高效的手段,商业银行融合金融科技手段可以通过重塑服务手段,选择计划、产业交融的道路。信息化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徒增大量新型风险事件,需要在信息化风险防控下做文章。

(三)技术驱动银行创新研究

Alexander Benlian(2007)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通过提取美国银行业1993年至2007年间的经营数据,分析银行业发生巨变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美国银行业在机构规模不断增大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变量使得银行的经营区域受到的限制区域减小,即银行对线下渠道的使用逐渐线上化,运营资产轻型化趋势明显,使得银行能够以多种方式在非中心地带扩大市场份额,保证营收。

陈邦强(2010)深入探讨了金融创新产生的根源、内在机制以及与信息技术的深层关联,认为如所有的科学技术革命一样,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金融创新的变革与进步,促进了金融创新向逐步渗透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金融创新起着推动作用。

赵志宏(2016)认为随着数字经济社会的带来,国际先进银行已经迈入4.0版本,银行4.0不在以来物理网点的扩张以及存款利差等传统方式扩大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而是以打造一个互联互通的周边生态系统,丰富商业银行的渠道建设,提高网点数字化程度,追求精细化发展,积极响应客户的数字化体验要求。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做出很多尝试,比如运营轻资产化、线上化的金融服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数字化技术,提供更方便的客户预约服务。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源于文化重塑与工作方式转变,从根本观念中形成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从客户业务流程中的关键节点入手,结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重新设计业务模型,以支持金融科技浪潮的到来。

李姻、邱听、魏建国(2005)在研究了信息技术在金融产业中的影响后认为,数字技术明显加快了金融创新的速度,并且提升了金融监管的效率和手段。信息技术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银行与外界金融服务提供商联系的纽带,解决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催生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变革,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推动了金融监管的模式和理念发生质变,在银行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基于数字化的金融监管方式也应当更加高效、更加透明、更加便捷。

(四)已有文献评述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推动商业银行变革与创新几乎都持肯定态度,认为科技融入银行体系后改变了其传统形态和经营模式,克服了时空约束,并且未来数字对于商业银行的影响将越发突出,成为实现银行功能的重要工具。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商业银行与信息技术逐渐融为一体,未来银行会朝着科技公司形态发展,而不再一家普遍意义上的银行。[3]

文章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性阐述了技术驱动商业银行变革创新与发展研究,首先从渠道进化、产品革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回顾了建国70周年以来技术推动商业银行创新与变革的实践,其次基于当前金融科技浪潮,研究大数据、云技术、区块链、5G等数字技术推动商业银行变革与创新的特性,最后从组织架构与创新流程、人员能力与素质、技术储备三个层面提出商业银行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战略转型的实现路径。[4]

三、技术驱动商业银行变革创新与发展历史足迹回顾

(一)建国初期手工银行阶段(1949—1979年)

在改革开放前期,算盘、纸币、铅字打印机为银行工作人员业务处理的标配,几乎所有的业务都是纯手工办理,1957年~1974年,中国银行业开始尝试使用自动化设备,解放重复业务办理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其中电磁式计算机最先被引进,当时对计算机的使用纯粹是用于手工业务自动化以及后台业务审核的批量化处理,成本较高、运行效率低下。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时银行业务操作以手工处理为主,点多面大,效率十分低下,但是国内部分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宁波等地银行自发进行了银行电子化尝试,特别是在1975年,第四机械部与人行联合下发《关于下达大中城市银行核算网试点任务的通知》,设计出“三点两线”方案,采用江苏无线电厂生产的C-4样机上会计核算系统,尽管“三点两线”工程最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中国银行业电子化尝试的第一站意义非凡。

(二)改革开放初期银行电子化初探阶段(1979—2002年)

1979年改革开放到来之际,邓小平同志在中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提出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下迎来了技术发展的萌芽期,随着中国逐渐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交,来自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计算机系统被大规模的引入和推广。1979年中国银行史上第一台计算机——IBM3032在香港启用,这是整个中国金融史实现后台系统的服务器,在引进国外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中国银行业电子化缓慢拉开序幕。1980年,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的YBS(银行保险系统)项目陆续上线,一方面引进IBM360系统,在香港投入使用,实现初步的银行电子化,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开发银行会计联机实时处理系统和联行对账系统,使得中国银行业的电子化目标迈出坚实第一步。1985年,银行电子化首次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项目。[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民银行牵头成立金融系统电子化领导小组,确定了“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基本实现电子化的总体目标。国务院在《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于1993年正式提出要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的战略任务。1994年,人民银行召开首次科技工作会议,指出要金融机构采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彻底改造落后的、传统运营模式,实现金融业务处理自动化、金融服务电子化,逐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在银行电子化初探阶段,敲打键盘的电子化操作逐步替代拨弄“算盘”的手工操作。1993年,中国银行业开始使用386型计算机进行账务处理。[6]部分银行建立了“以账务为中心”的第一代核心操作系统,资金清算、会计记账开始使用计算机软件,银行业务还是计算机辅助传统手工作业的混合系统工作,计算机技术仅充当业务辅助。

改善信息通道,推动银行间系统联网也是银行电子化初探的重要方面,在20世纪八十年代,各家银行在系统.开发上各自为战、联而不通,基本上都是一个庞大的、按行政区设计机构的垂直经营管理系统。1989年,人民银行正式启动全国电子联行项目,目的是为克服纸质票据在传递过程中的延迟而造成的大量在途资金现象,逐步建成现代化支付系统体系。该系统采用VSAT卫星通讯技术,通过在人民银行全国清算主站和各分支行副站之间传递支付指令,银行每天业务终了立即通过网络系统完成抵账,逐日逐清。人由于当时银行的营业网点电子联行尚未实现网络连接,因此本质上电子联行还属于区域自治、逐层上报,1993年,人民银行组织各方资源,积极研发现代支付系统并逐步在全国推广,逐步替代电子联行系统。人民银行还组织相关商业银行与原邮电部共同投资组建中元金融数据通讯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金融地面骨干网。各银行纷纷采用Internet和Intranet技术,在国内各种网络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内联网和局域网。金融地面骨干网支持多形式的影像信息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人民银行区域网建设始于1995年,到20世纪末已经覆盖280个中心城市的区域网工程, 在城际间的信息通讯中起到很大作用。[7]

图一 全国电子联行项目运行示意图

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各项金融标准开始逐渐统一化,1988年中国金融电脑公司宣布成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1年,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其中金融标准统一最鲜明的案例就是银行.卡的发展历程,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正式发行我国第一张银行.卡,在此之后银行.卡受理市场发展迅速,但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卡一机”、“一柜多机”就是一个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而—直未能解决的难题,因此推动银行间互联互通,建立起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成为金融标准委员会的重要工作。1993年国务院启动了“金卡工程”,目标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银行.卡为媒介,实现储蓄账户资金电子化以方便货币流通,从而推动借记卡银行之间实现资源共享、通存通兑,截止1997年底,首批12个试点省市全部实现了ATM与网点终端PO.S机统称跨行运行,金卡工程成效显著,为网上支付和资金清算提供了很好的条件。2002年3月中国银联公司成立,作为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积极联合商业银行制定统一的银行.卡制作和使用标准,在创建各大银行自主品牌的同时,建立跨行交易清算系统,进而使得银行.卡可以跨行、跨区域、跨国别使用,对我国银行.卡产业的发展起到核心和枢纽作用。[8]

中国银行业走上了电子化发展的高速通道,开启了从手工到电子、从单机到联网、从分散到统一的历史性突破,我国银行系统银行业务操作以计算机处理逐步代替手工操作,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IT投入,纷纷斥巨资建设信息科技系统,实现全国范围或城市范围内的银行存款资源的通存通兑,提升了客户体验,减低了银行的经营成本。

(三)新世纪银行信息化持续推进阶段(2002—2016年)

该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实现全国范围内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互联互通、支付清算、业务管理及办公逐步实现计算机处理等,银行开始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环境,创新金融产品,开拓网上银行服务。

2002年全国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信息建设的战略任务,各大银行在股份制改革集体上市后,迎来了信息化发展的黄金阶段。20世纪90年代,银行总分支行机构的数据系统属于分别开发、独立运行和分散管理,1998年工商银行全国数据大集中项目启动,旨在把各省级分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及相应技术手段全部集中到国家级单一数据中心,使总行能够完全真实、实时了解每一个账户、每一笔资金的动态,变多级法人为单一法人跨区域运行。1999年该项目正式立项,代号为“9991工程”,2002年,工商银行将两个数据集中中心并为一个,首先全国数据大集中的“9991”工程成功完成,工商银行的信息化架构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与此同时,建行、农行等其他大中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机构也陆续开展数据大集中工程,把各级分支行的数据管理和应用权限上收,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系统标准不一致和资源浪费现象,适应机构管理扁平化改革。信息技术在银行领域的应用出现了突破性的增长,以数据大集中为代表的金融业务系统应用软件不断更新,彻底改变了银行业务系统等同静态会计系统的格局,打破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使银行管理开始出现质的改变。[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各家银行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渠道线上化建设,1998年,招商银行“一网通·网上支付”完成了首笔网上支付,21世纪初,各银行网上银行逐渐起步,转账、汇款、基金、外汇、理财等业务纷纷触网,继互联网技术之后,移动互联网技术也蓬勃兴起,我国手机银行网民规模以及占网民的比例迅速上升,

图二 2007—2017我国手机银行网民规模以及占网民的比例

2017年手机银行网民规模以及占网民的比例达到97.5%。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以往以高净值客户为主要目标的经营策略不再满足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要求,通过互联网平台低边际成本、高产出汇报特性,四通八达的线上渠道使得海量长尾客户也成为了商业银行竞相争取的客户资源。在支付清算系统建设上,2002年10月,作为CNAPS的核心系统——大额支付系统率先在北京、武汉两地投产试运行,资金在途时间缩短为几秒。[10]

在信息化建设阶段,各银行积极谋求将以往粗放式管理模式向科学化、精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相继研发了办公自动化、后勤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等现代化信息系统。同时银行业网络信息化安全防控范围持续扩大,逐步涵盖数据存储、传输、网络环境等方面的安全稳定。2006年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满足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的安全性要求。[11]

(四)数字技术全面嵌入银行经营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

银行核心系统不再只是处理存贷款账户的业务操作系统,所有与金融服务、信息管理、风险控制相关的业务系统集合成为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把银行经营活动看作一个整体。

表一 国内商业银行区块链应用实践

数字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积极抢滩登陆金融科技市场,积极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客机上加快投入,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国内金融机构在货币、跨境支付、清结算、贸易融资等业务中,开始尝试运用区块链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许多银行通过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加大投入,对外输出科技能力,以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走在了最前沿。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银行业格局将发生较大的变化。[12]特别是随着“无人网点”、“刷脸支付”等新技术的更新迭代,银行业务量也有望逐渐转向线上。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2600.44亿笔,行业平均离柜业务率87.58%。

2018年1月22日起,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实行5×24小时运行。至2018年底,国内已有自助银行14.25万家,自助设备103.43万台。随着5G技术成熟,具有高数据传输率与低网络延迟时间的5G技术与优化信息联通的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银行网点智慧化转型。目前,国内第一家5G无人银行已于2019年6月在北京开业,下半年将会有更多的5G无人银行投入运营。2019年9月6日,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建立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随着5G技术等通讯技术的推广,商业银行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商业公司等外部机构的数据交换传输渠道进一步通畅、频率进一步提升,围绕政务、旅游、学习、购物等多方面的生态合作将以数字化的形式有序展开。例如江苏银行提出的江苏银行致力于打造“智慧化、特色化、国际化、综合化”的服务领先银行,依托业内领先的金融科技优势,提供贴近生活场景的无界服务,据2018年年报显示,江苏银行已与国内20 多家大型互联网平台合作,在民生服务,在教育、医疗、生活缴费、交通出行等方面与互联网平台开展深度合作。[13]

图三 江苏银行开放银行架构示意图

四、数字技术推动商业银行变革与创新的特性

(一)优化风险管理


风险防控能力是银行运营管理的重中之重,风险管理是实现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外部生态发生巨变的背景下,数据信息借助网络渠道成为经济社会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在商业银行与外部环境互联互通下,传统风控手段只能基于以往数据和信息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价,不能及时识别风险信息并更新风控模型。近年来风险事件层出不穷,而且呈现风险叠加的态势,对商业银行传统风控的效率、识别能力以及防范化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优势,使商业银行获取各类信息的效率提高,通过数字技术的特性,在风控过程中引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可高效挖掘客户信息、产品交易、信贷行为、征信、合作方和第三方平台等多个不同领域的风险数据,进行数据搜集,利用风控模型进行客户信息挖掘和客户评分,提前做好风险预判,提高反欺诈能力,可以识别并且全面风险管理企业中的各类风险。[14]招商银行在2017年引入大数据和金融科技技术,提升授信业务自动化、流程化、专业化、集中化,并开发优化风险评级、预警模型,搭建IFRS9 下的预期损失模式拨备模型,打造全链条风险管理。这对商业银行来说不仅增加了风控手段,而且形成了动态化风险管理模式,通过分析客户与客户之间信息所呈现的共性特征,提高银行在客户风险情况识别、风险程度衡量的操作精度和识别效率,预测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在源头上杜绝群体性违约事件的发生。

商业银行通过部署大数据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大数据覆盖面广、维度丰富、时效性强等优势给整个前、中、后台提供系统、可靠、实时的信息,快速地填充传统风险控制能力的缺口,根据不同机构经营状况分析投资风险并对各机构随机抽样进行压力测试,最后将风险分析的结果集成到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系统中底层的海量数据,通过挖掘分析提供充分的参考信息,并依托线上模式,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破局策略。[15]

(二)创新渠道建设

如何增加客户的共享,提高客户在不同平台之间的交叉,进而让客户从周边渠道享受到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是创新渠道建设的重要问题。在渠道建设发展方面,需要为客户提供丰富的渠道组合,建立线下加线上、网点内外联动一体的数字化触点和方阵。其中商业银行网点的转型是渠道建设的重要内容,打造智能化网点、推动网点人员转型是数字化银行必须面对的问题。为应对以蚂蚁金融、财付通为代表的新兴金融科技公司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应用金融科技、智能化分析、新型IT基础设施等新技术,将科技产品、创新理念和全新业务流程融入到智能网点的建设中,与银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相结合,提升网点渠道的发展水平,维持和巩固自身网点渠道优势。[16]利用数字技术充分挖掘并获取不同来源客户信息、产品偏好、资金情况等数据信息,实现数字技术下客户信息的资源整合,营造出符合数字技术要求的交易场景,实现个性化的渠道服务输出。目前,银行业使用的智能化设备不断推陈出新、产品功能齐全,在一定业务上已经替代柜面办理,如存款取款、申办网银、购买理财、自助开卡、理财签约等常见业务和流程,都可通过智能自助设备办理。常见的核心智能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智能终端,包括自助网银、自助柜台机等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操作流程在服务经理的指导下完成开卡、转账、理财签约等多种业务。二是自助回单机,以往只能在柜面办理的交易流水查询业务,在自助回单机上即可打印客户指定时间区间内的活期储蓄存款交易明细。三是智能打印机,可打印账单、资信证明等。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对外服务和宣传的载体形式众多、种类复杂,一些商业银行除了利用网点以及自建新媒体等常规渠道外,还积极使用、物联网、5G等新技术发展将创新渠道建设。在数字时代,商业银行纷纷在信息系统建设上加大投入,抢占数字化技术风口,随着智能化设备和数字技术的应用,银行产品将成功融入用户各类生活场景,商业银行也更加具备科技公司基因。[17]

(三)改变信息创造

信息处理方式是商业银行运营的核心技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首先体现在信息创造方式的改变。大数据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处理中,主要体现在各种算法,执行自动、高速、网络化运算,提高风险定价和风控效率,大数据分析法是统计方法而非计量方法,分析中寻找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利用云计算、云存储技术和信用模型进行信用评价,分析贷款跟进速度,直流状况和违约情况。数字经济时代商业银行需要构造高效、高价值、低成本、低信息不对称的信用创造方式。[18]

(四)简化运营流程

数字技术在银行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对银行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机器学习技术、自助业务处理和智能机具在银行的日常运作中越来越普遍,已成为智能技术广泛应用的坚实基础。智能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大堂管理、智能客户服务、刷脸支付、智能投资咨询等领域,成为改变银行业传统商业模式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大大节省了客户的业务处理时间,从而使客户可以充分享受商务体验。目前,多数商业银行离柜率在90%以上,充分体现了科技力量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在数字技术全面嵌入商业银行运营中时,除少部分需要现场核实的业务外,其他所有业务均能实现离柜。在智能化趋势下,通过开发核心智能设备和系统,可以优化业务流程,使银行服务更加高效、准确、快捷,大大提高用户体验。银行渠道线上化之后,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运营流程中既能快速促成交易,也能提高客户在交易进行中的满足感。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银行产品和客户之间的匹配程度更高,在平台式的运营体系完成客户数据收集、甄别,给客户匹配出适合程度更高的产品,降低传统服务模式下的中介、交易和运营成本。此外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可以通过业务自动化替代简单的人工成本,非常适合于交易后清算、监管风险控制等高频重复性业务的人工替代。[19]

(五)增强场景服务

5G技术的诞生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里程碑,融合了计算与通信的尖端技术,5G将给银行业带来新的变革,成为驱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技术变量。5G技术在增强场景服务方面,极大提升客户场景化金融服务体验。通过VR、AR、8K超清视频等技术,远端的场景可以通过5G输送到眼前,完成金融产品的宣传介绍,增强客户对于不同产品的认知感应。数据经济时代的海量数据冲击着人们日常生活,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场景化要求更高,手机终端不再是唯一客户获得金融服务的途径,智能手表、VR眼镜将成为新的切入点,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体验。商业银行应当在场景化建设中融入新型智能设备,充分利用5G技术对商业银行增强场景化服务带来的机遇,提供极致客户体验,增强获客能力。另外随着手机等移动端设备日益普及,银行系的支付工具也在便民生活中更加常见,研发出多种智能收款产品。当前,中国银行业参与打造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积极铺设便民服务支付场景,已推动智慧出行、智慧校园、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菜市、智慧社区等便民项目成功落地,为广大商户及消费者带去轻松、便捷、高效的移动支付服务。[20]

五、商业银行应用数字技术战略转型的实现路径

(一)组织架构与创新流程


商业银行独特的总分支结构与其他企业相区别,在组织上形成了严密的架构,客户形成的传统金融服务需求银行物理渠道即可得到满足,然而在数字经济时代,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嵌入到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可以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时以银行的物理渠道方式被动等待客户上门不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做好渠道产品建设和服务对接远远不够。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创新组织架构和流程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嵌入不同场景之中,首先需要打通渠道壁垒,与合作伙伴共建渠道入口,形成组织间互动和组织周边生态系统,其次通过跨结和数字化渠道的系统平台、第三方平台、外部各类数据采集端口,实现客户资源的融会贯通,最终完成整个系统跨渠道的联通,摒弃多余的中间环节,使银行服务与客户需要直接对接。

数字化组织需要持续不断的IT基础设施予以支持,并且在顶层设计上不断更新思维模式支持创新,能对持续变化的业务需求进行快速响应,具备敏捷性与快速部署实施的特点。不断优化私有、公有以及混合服务的采购与整合,以实现高效和一站式应用。最后,需要打造数字系统生态。要有效整合和开放对接内外部系统的数据和技术平台,包括营销、供应链、分析等系统,以及通过开放API与周边合作伙伴共建的数据端口。

(二)人员能力与素质

人人力资源是商业银行组成的重要部分,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管理的革新,需要配备数字化人才队伍。首先从顶层架构上,商业银行管理者要深刻理会数字化运营管理概念,扮演数字化转型总设计师的角色,提倡数字系统的建设以及数字化人才的培训。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可以让数字员工与自然人员工相辅相成。一方面自然人员工应加强对前端数字技术的学习,重视数据科学家、算法工程师、数据标注员等多种数字化人员角色的引进,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下客户跨渠道的金融服务和全时空的体验需求,构建数字技能与系统的人才培训体系,重点着手整个人才队伍的数字化转型,打造更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可重点引进或者开发数字化员工,数字员工对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提升是革命性的,目前在社会已经应用的包括自动化机器人,其可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且工作效率不会因为工作时间的累积而降低,国内已有银行将数字员工嵌入到生产运营流程中,例如兴业银2018年7月在总行零售资产负债部、信用卡中心、运营管理部等部门率先采用智能数字员工,其中加办立享卡场景,每年节约500 人天,卡均交易量提升9~14%,年净收入提升700 万。近年来对数字员工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数字员工不仅可以处理流程固定的任务,并且赋予数字员工机器学习的能力,能够在应用于更加复杂、灵活性要求更高的业务处理中。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数字员工的潜力会更大程度的释放出来,同时其强大的能力有着高可复用性、高通用性的特点,能够将成果进行稳定迭代积累,由点到面快速扩展,将人力资源解放出来投入到更高附加价值的工作中去,数字员工将与自然人员工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且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会持续上升。

(三)技术架构与储备

技术是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储备和发展能够改变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商业银行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信息技术的创新史。技术储备是提高商业银行数字化应用能力、解决转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以搭建客户体验场景和建立部门间IT联系为主要目标,促进银行系统扁平化,将中间冗余的环节破除,构建平台化、一体化、高IT属性的前中后台技术框架体系。首先数字银行需要强大的IT技术作为支撑,而IT能力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上。各家银行在数字化领域的竞争包含对先进IT基础设施的引进与开发,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运营、信息存储与交互、计算机安全提供技术能力处理手段,从近期各大银行纷纷布局的大数据实验室和云计算平台可以看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方面就是IT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应用,提高IT基础资源环境的标准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具有高灵活性、可扩展性和高性价比的优势。数据中心承担着连接互联网设施、服务终端、与银行各业务系统、监管机构和合作伙伴的功能,提供数据采集、数据模型、数据计算、数据治理、数据资产等服务,保持业务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其次商业银行的中台应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通过技术手段将商业银行强大的IT基础设施能力嵌入到前台生产经营中,成为前台与后台的有效衔接,有效平衡技术、数据和业务的在中间环节的过渡。在中台系统技术开发方面,可以考虑建立统一的开发平台和微观服务平台,从而实现灵活应对金融创新的高迭代的特性。最后在前台建设方面要全速提升IT研发速度。针对不同的客户服务场景要以快速敏捷的方式进行技术迭代,及时跟上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变化,而核心系统、基础平台的迭代要保持相对稳定,每一次对核心操作系统的更新不仅要考虑硬件设备,而且要保证业务人员了解更新内容,实施精益管理。要建设开发、测试、运维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当然,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原因很多,但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中作用的持续提升起了关键性作用,在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中,需要更加重视金融科技的特殊地位,作为各家商业银行须树立科技兴行的战略,全流程植入科技基因,加快数字化转型,以金融的创新发展推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度的加大。

参考文献

[1]陆岷峰等,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相互赋能与共生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科技、金融、经济生态圈视角[J].金融教育研究,2020(01):01-10.
[2]陆岷峰.关于乡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J].当代经济管理,2019年(10):84-90
[3]陆岷峰等.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0(01):15-24.
[4]陆岷峰等.“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间金融冲突及融合机制研究 ——基于金融文化的功能及运用模式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研究,2020(01):03-10.
[5]高伦等.强监管背景下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应对措施的选择 ——基于巴塞尔协议III对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影响与启示[J].金融科技学院学报,2020,(06):10-19.
[6]陆岷峰等.关于当前我国金融治理的缘由、内容及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9(03):35-41.
[7]陆岷峰等.基于数字银行背景下的数字员工管理研究——兼论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的影响与对策[J]西南金融,2019(11):08-20.
[8]陆岷峰,陆顺.金融科技运用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配置重构的研究[J]华北金融,2019(08):48-54+69.
[9]陆岷峰,欧阳文杰.中国房地产与房地产金融七十年运行轨迹、经验与展望—兼论房地产去金融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5):05-30
[10]欧阳文杰等.新时期商业银行监管框架重构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03):28-34.
[11]欧阳文杰等 .中国民间投资七十年发展历程、启示及展望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01-06.
[12]陆岷峰等.基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研究[J].天津商业职业学院学报,2020(01):03-12.
[13]高伦等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为例,[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0-17.
[14]陆岷峰,马经纬,汪祖刚.金融产品去刚性兑付:掣肘解析与对策建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05):23-30.
[15]陆岷峰,周军煜.中国银行业七十年发展足迹回顾及未来趋势研判[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05-19.
[16].陆岷峰、徐博欢.互联网金融伦理秩序研究 [J].武汉金融2019 年 (05):74-76
[17]陆岷峰,徐博欢.逆全球化影响下人民币国际化不确定因素与成长之路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1):76-84.
[18]陆岷峰,马经纬,汪祖刚.金融科技背景下普惠金融基本矛盾图谱与解决路径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08):01-07.
[19]张欢.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共享金融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04):05-11
[20]陆岷峰,徐阳洋.老年群体投资理财行为偏差及矫正措施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5):115-124.

引用原文,请上《中国知网》下载《关于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历史地位及未来愿景研究》一文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16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