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P2P平台是怎样风控借款人的?答案终于揭晓了!
南宫晓典 · 零壹财经 2018-10-25 14:33:57 阅读:13898
投资一家P2P平台,最应当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答案会是:收益率。
为什么?在大众认知里,本来P2P的风险就高于银行等传统渠道销售的固收类产品,不搞点风险溢价,谁愿意投资呢?
不过,这个答案伴随着收益率的下降以及市场优胜劣汰,也开始有所转变,比如,看背景,看干爹。小平台看起来弱不禁风,但有个强势的干爹还能怕啥?
当然,经历了又一波惨痛教训,众人进一步发现,干爹也是靠不住的,不仅靠不住,而且还会甩锅,甚至有的干爹在自家干儿子出问题之前脚底抹油,先行溜之大吉,坐看此后干儿子等一帮人抓的抓,判的判。
于是乎,思路又开始回归传统:做P2P,最重要的,不还得是风控么?
要在P2P行业中拥有一席之地,首先,你得做"真正的P2P",作为信息中介起到撮合作用。我们看到现在有不少平台,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者集资诈骗罪立案,就是违背了P2P设立的初衷。但是,伴随着行业的发展,我们同样发现,一些"真正的P2P",同样存在经营风险,标是真标,但最后还是由于经营不善,走到了濒临关闭的边缘,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前期风控不严导致的。
是的,大家都知道,风控很重要。但风控这个东西太过抽象。你说你们家平台风控好,怎么样才能证明?晓典曾经脑洞过业内是否有机会搞一场P2P风控模型大赛,不知是否会出现有识之士站出来开个好头。
但现在,我们拥有了另一种了解渠道,那便是--信息披露。《信披指引》作为"一个办法,三项指引"的基本纲领之一,存在的时间已有一年多,P2P平台对标信披指引进行改进,也正是在整改验收工作中的必经之路。
对标《信披指引》开展逐项指标披露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合格生",达到了基本标准,具备了向监管部门申请备案的初步资格。不过,最近一些网贷第三方相继公布的信息披露排行榜,晓典观察发现了一批"优秀生",他们遵守标准而高于标准,披露了多达几十条的借款人相关信息。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晓典以网贷"优秀生"为例,从他们的披露案例中,整理归纳出当前P2P网贷平台对借款人的各项风控指标,该表扬表扬,该批评批评,为各位读者在甄选投资标的时拓展思路和提供参考。
借款人个人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是谁。
用官话来讲,也可以叫做用户画像。基本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学历、婚姻子女情况等等。这里面可能略有重复,比如从身份证号码中就可以判别出年龄与性别。给大家贴一个人人贷的基本信息披露:

《信披指引》在附件《信息披露内容说明》第2.5.1项中有一项指标,叫做借款人收入及负债情况,指标定义颇具会计报表的风格,贴个图给大家看看:






这个经营贷项目确实没有社保公积金的披露,但相对的,加入了保单数据:

借款人个人征信情况
讲完了收入、资产和负债,接下来进入到个人征信环节。征信其实跟前者是有交集的,准确的说是跟"负债"部分有交集,跟收入、资产这块关联倒不大,顶多在征信报告中记录下个人的公积金社保缴纳情况。
征信报告最为直接的,是记录借款人的用卡情况,比如拥有哪几张卡,额度多少,最近一个月用了多少,最近六个月用了多少等等,例如:

征信还包括逾期情况的记录。对于P2P平台来说,相对比较容易披露的,是借款人在自己平台上的逾期记录,包括逾期时间、笔数、金额等等。晓典印象中以前几个发净值标的"大户"平台中就有这些数据,还有拉黑功能,万一投了净值标没及时收到还款,把"牛"拉黑以免下次投资踩坑。不过现在监管趋严,净值标逐渐玩完,借款又有本平台额度上限,因此查看本平台的逾期情况,意义不是很大。
下面这张图记录了借款人在其他平台的逾期情况:

这里面的历史逾期金额和历史逾期次数都为零,是真正的从未逾期,还是有网贷逾期没有被记录,暂时无法得知。近期晓典还有购房的朋友,担心自己的房东会不会把房子押给P2P,但又没办法从征信中查询。近期监管密集喊话P2P借款上征信,想必在未来,无论是投资人,还是购房者,都不会有这样的疑虑存在。
除了逾期,涉诉情况也是P2P平台在风控中所要考虑的:

这部分比较杂乱,统一以"其他"概括。
继续以信用宝为例:

晓典曾有幸作为嘉宾参加过某头部P2P平台的投资人见面会,从中了解到,其实P2P风控远远不止披露出来的这些,还会考虑申请贷款时的手机型号、购物习惯等等。提问环节还有投资人表示惶恐,平台有这么多分析手段,会不会侵犯我的隐私?实际上,各种风控手段都是计入P2P网贷平台的运营成本的,没必要对投资人浪费资源。
结束语
不知不觉写了三千多字,时间也接近凌晨1点了。
这篇文章想表达的是,对于优秀的P2P平台来说,他们为风控所作出的努力,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而对于一些披露较为全面的平台,我们投资前也可以作出相对充分的判断,根据用户画像跟收益率的综合性价比来决定:投,或者不投。
这一年来,不少P2P平台除了发展自身的业务,还有一部分已经开展了Fintech,对外输出技术。是为何意?P2P平台(资产端)不再满足于自身业务的发展,试图或已经将自身的先进技术能力去输出给到外界机构,比如一些城商行等。
未来,或许我们不能够再说,"P2P借款人不如银行借款人"。
因为,未来的银行借款人,可能就是P2P的系统筛出来的。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