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陆岷峰:突破区域发展篱笆得靠供应链与数字经济双增长

陆岷峰 · 零壹财经 2023-06-21 11:16:12 阅读:18183

关键词:供应链区域经济大数据招商数字经济

作者 | 陆岷峰​ 来源 | 零壹财经专栏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构建新格局、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强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都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互为交叉又相互赋能,其中区域经济不协调成为前两者实现的最大障碍。经济...
作者 | 陆岷峰​ 来源 | 零壹财经专栏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构建新格局、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强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都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互为交叉又相互赋能,其中区域经济不协调成为前两者实现的最大障碍。经济不协调实质上是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需用市场手段来解决,用技术手段来突破。

文章认为供应链经济与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在不断提升并有进一步扩大趋势,供应链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本质是跨区域、跨行业性的,发展区域经济当以发展供应链经济和数字经济为主线,构建利于本区域供应链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是促进区域协调的关键,而大力发展供应链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思路与对策,具体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供应链经济和供应链金融以及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市场化,推动资金、物流、信息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作用下,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在区域间自行流动,使全国甚至全球的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从而有效地整合经济资源,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
 
全文20000字符,现摘要15000字左右,阅读原文,请到《中国知网》下载《新格局与区域经济协调战略:数字技术与供应链双支撑模式探讨》
 
一、导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明确构建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念,并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进一步消除区域壁垒,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系列的战略目标和指引,最终的落脚点是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影响上述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中。

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区域发展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得到持续增强,然而从具体数据分析来看,区域间的个别经济指标差距却在不断扩大,这就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反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与方法,特别结合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等一系列新发展战略的要求,进一步拆除区域经济发展的篱笆墙,推动资源要素的自动流动、聚合,真正畅通全国大循环,为国际大循环增添正能量。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行政改革应当是一种有效的选择,然而,区域的存在是历史的客观事实,以区域为单位进行行政管理是世界发展的必须和共识。因此,要在保留区域行政单元的前提下,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聚合,只有依托市场机制和数字技术的力量,通过超脱行政管理体制的供应链经济发展和数据要素的流动,才能实现行政管理和要素聚合的“双赢”效果,然而这在具体如何运作和操作上目前并没有现成的理论研究成果,实现中也没有成功的实践样本。

二、区域经济结构现状及供应链经济与数字技术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重要目标,构建新格局、全国统一大市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交叉和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新格局、全国统一大市场服务基础,一定意义上来讲,区域经济不协调是当前构建新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最大障碍。因为区域经济不协调,画地为牢,经济无法实现循环,市场必然处于分割状态,因此,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战略目标的关键一环。

(一)区域经济布局结构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除34个行政省(市、自治区)区划分外,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则根据经济发展质量,将全国区域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4个区域,从这四个大区的GDP规模、增速、占比等指标来看,区域间经济差距客观存在,东部地区相对较为发达,而其它地区则相对略显落后。

1.区域间GDP规模差距较大

从GDP绝对规模看,东部地区2010年GDP规模为22.9万亿元,2021年59.2亿元,而同期的中、西、东北部的GDP规模,2010年分别为8.5万亿元、8.1万亿元、3.7万亿元,及2021年分别为25万亿元、24万亿元和5.6万亿元。

2.区域间GDP增速参差不齐

从GDP增长速度来看,在整个增速下降的趋势力下,各区域GDP增速均呈下降态势,2010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GDP增速分别为12.3%,13.8%,14.2%,15.4%,东北部地区增速第一;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GDP增速分别8.1%,8.7%,7.4%,6.1%,中部地区增速第一,而东北部地区增速为倒数第一。

3.各区域GDP在全国的占比中东部地区占绝对优势

从各区域GDP在全国占比情况来看,2010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GDP占比分别为53%,19.7%,18.7%,8.6%,而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GDP占比分别为52.1%,22%,21.1%,4.9%,十年间中部和西部地区GDP在全国占比中均有所上升,而东北部地区GDP在全国占比是有所下降的。

4.各区域GDP增长情况图示

从各区域2000-2021年GDP增长图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方面东部、中部、西部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而东北部地区红线图近年来波动频繁,地区生产总值方面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呈持续增长趋势力,而东北地区近年来基本上处于徘徊状态之中。

(二)区域间经济差异原因的分析

从各区域间GDP的规模、增速和占比情况来看,我国东、中、西、东北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传统历史、地理物质环境、区位因素等客观因素外,区域间经济差距形成或加大的主观原因也是存在的,最主要的是由行政区域划分形成的经济利益相对独立和区域考核所造成。

第一,根据管理的要求,我国政府实行的是分区分级的五级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国家、省、市、县、乡(镇)、村级。到2020年,我国第一级是国家级1个;第二级是包含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省级政府共有34个;第三级包含副省级(含地区、自治州、盟等)共有333个;第四级是包括县级市、区、自治县、旗等县处级共2851个;第五级是包括街道办乡镇科级共41636个。此外,全国共有约70万个行政村。各级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授权下对所辖区域进行全面的管理。

第二,各行政区域有相对独立的财政等经济利益及行政管理权限。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上级政府授权下,有权对辖区内的社会、经济各个方面有相对独立的管理和调控权利,虽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市场机制发挥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但政府有形的手对于市场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是很强的,当然,地方的发展战略、规划等会经过一定的法律流程,但区域内的近期及中长期的经济政策一般是由现任领导班子进行决定。

第三,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对管理者政绩、利益至关重要。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一般要实行年度或任期考核,上级政府的管理部门会分条线对下级人民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了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其中经济业绩在考核中占比最高,约占70%比重,当然也有个别指标的一票否决制,诸如安全、环保等,这种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一致的,考核的结果往往与领导班子及个人的政治升迁和绩效奖励密切相关,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于是,正是因为这种考核带来的区域间的竞争,区域间的政策保护政策频出,从而增加了产品在跨行政区域流动的成本,此外,基于区域的存在,一些地方领导及区民便有了强烈的保护本区域经济发展观念、而这种分割和封闭观念极大阻碍区域产业进入统一大市场,阻隔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行政区域利益至上的观念形成了政策上的篱笆墙。

第四,招商引资、发展区域经济从局部利益来讲是最优选择。基于政府任期内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成果最大化,各级政府往往在处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区域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上只顾前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实现资源向本区域集中并形成经济效益或GDP成绩,最典型的是各级、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上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可以说各自比让利、比服务质量,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投资者能到所辖区域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对于所辖区域内企业则不希望其外出投资,希望能在区域内进行经济活动小循环,长此以往,这种封闭的引导政策必将区域经济孤立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市场之外,只进不出的行政导向及相对封闭的经济管理手段,造成本区域与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供应链脱节。区域政策的种种限制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大障碍,现行政策结果看似兼顾了短期效益,但恰恰违反了系统论经济观点,对国家经济发展却不是最佳的选择,对区域经济发展也不具有可持续性。

第五,解决行政区划的限制与要素市场组合的需求,只有在方法上寻求突破。实际工作中行政区划存在的合理性与区域政策的限制存在必然的联系,这就形成一个死胡同,行政区域存在是必须的,区域经济利益保护是必要的,突破区域经济要素,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取消行政区划或取消区域考核,而这又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出路是如何在保留现行行政区划、行政区域考核的基础上,能够实现生产要素按照市场导向进行自由集聚、流动,除非新的模式可以为所在区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综合回报,才有可能减缓这种冲突,成为区域政府支持和服务的对象。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就是要构建供应链经济和数据经济发展的“双支柱”模式。

(三)供应链经济与数字经济在区域经济协调中作用与理论逻辑

区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增长速度慢,行政区域分隔以及区域封闭是重要原因。区域间不协调是希望通过区域保护政策,实现局部利益的增长,突破区域政策和行政体制的束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取消区域行政管理单元或撤销行政区域所有管理权限,而这在国家管理的现实中是不可能也是不可取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一种强制性否定另一种强制力是一种解决方案,但还有一种解决方案就是以“无形的手”来化解另一种强制力,突破区域的行政范畴来实现跨区域的经济优化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既保留了行政管理体制及原有的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又能打破这种区域行政政策限制,实现自身的发展,并能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回报,这种区域限制虽然存在但已自动失效,而这个思路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供应链经济和数字经济,既顺应供应链经济、数字经济发展的无区域、无国界的本性要求,又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额外的红利,而政府要做的就是如何利用区域政策构建调控机制,鼓励这种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的调节,以驱动供应链经济和数字经济更快更高质量的发展。

供应链经济与数字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循环发展的两条“主动脉”,可以将区域经济融入到全国统一大市场乃至全球的市场环境中,从而在更广大的市场中实现区经济发展新跨越。
 
1.供应链经济的本质属于跨区域发展,不受区域政策约束的经济运行模式
 
现代市场竞争已经从企业之间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产品价值链与价值链间竞争。供应链企业合作和分工大幅度提升链上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合理集聚和配置水平,大幅度降低供应链系统成本,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并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供应链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在于将“区域”优势进一步进行延伸和扩展,从而成为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运作的力量,并成功实现区域经济封闭性与统一大市场开放性有机的融合,反促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一,供应链经济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上下游企业紧密相连的一种经济业态,现代化的供应链体系已经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体系。供应链经济是现代经济的最重要特征,因为,现代经济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企业生存的法则已从大而全、小而全走向专精特新、行业细分龙头的发展模式,企业之间发展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现代经济发展优势已经是一种整合的力量,因此,供应链链条越拉越长,链宽也越拉越宽,垂直延伸也是越来越深,区域内的每一个企业可能是国内甚至是全球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在这种背景下,任何行政手段对供应链形成的伤害,可能会导致供应链的断裂,形成连锁递延效应。

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供应链并不会因为一个节点的断裂就会消亡,相反,供应链上各个节点均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即会根据市场的导向寻找新的供应商,重新链接起来,形成新的供应链条,而回避了原来影响供应链存续的企业或区域,这显然不是地方各级政府所希望看到的。

供应链各个链节对于整个供应链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一节链点出问题均会对整个供应链带来致命性打击,供应链中各要素互相依存,环环相扣,区域经济的一些政策逆供应链经济的本质,最终会造成本区域经济发展受损。地方政府应当顺供应链经济发展的大势,将供应链经济的发展作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良策来抓。

第二,供应链经济管理是一种整体性、集成化管理。这意味着要将供应链经济放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来进行审视。一方面供应链把节点上所有企业作为是整体来进行考量,对全过程进行系统化管理。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之间不能分割,而且必须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流、业务流和价值流贯穿在供应链业务的整个过程中。而且从供应链管理的目标要求来讲,供应链上各企业间信息实现共享、风险实现共担、利益实现共存,从而实现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

显然,在这种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区域只是整个供应链部分节点存在于区域而已,任何阻断供应链链条的区域政策都是不允许或者是无效的;另一方面供应链是集成化模式。供应链采用集成的理念和方法,将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分.销商以及最终客户的供应链上的全要素、全过程实行集成化管理,将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从而有效地增强供应链的效能,强化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全局最优化,对于区域阻隔政策的实施则不予采纳,只按最优的原则行事。

第三,供应链经济对整体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有特殊的价值贡献。党和政府一直坚持推动供应链经济发展的方略,多次出台政策支持供应链经济的发展,而国际上一些敌对国家甚至将全球供应链作为反华、制化的手段,不让我国在国际供应链经济发展中担任重要的角色。由此可见供应链经济对于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供应链经济对区域经济贡献,一是通过核心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下游企业的快速成长,而下游企业的成长可以快速扩大核心企业的规模,提升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

二是可以有效地解决上下游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为稳定社会、促进就业、推动创新、增加贡献发挥作用;

三是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供应链的成长及其拉动效应极为明显,供应链会不断延伸链条、拓宽链宽,从而为产业的发展挖掘更多的新机会;

四是有利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体系,目前供应链金融成为各金融机构重要的产品线,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健康、稳定成长,从而有利于地方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

五是有利于加强区域经济与外界的信息交流,通过供应链信息的反馈机制,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核心企业的市场敏感度,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六是可以将区域经济置身于全国甚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便于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全国或世界分工中确定区域发展方向,在更大的细分领域形成不可替代的地区产业和行业优势;

七是可以将本地区的产业、产品通过供应链渠道进行全面的输出,有利于扩大地方产品品牌的世界知名度,最终反哺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再进一步延伸就是提升地方经济的综合实力,带动产业链、价值链、数据链的进一步提升,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使发展供应链经济成为区域竞争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可以说供应链是能够实现资源跨越区域组合和达到优化配置最佳模式。

2.数字经济是一种无边界的经济,是集区域和整体经济发展于一体的发展方式

数字经济是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用为基础,驱动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数字经济包括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大的方面,数字经济是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其中的一部分,代表了时代经济特征和发展的趋势。

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且数字经济在实现跨行政区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数字经济是不受行政区域政策影响的一种经济业态,数字经济首先是一种技术经济,其天性就是按照自然的规律来运行。数字经济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一种新经济,而互联网技术是一种跨区域、跨国界的技术,在互联网基础上形成的数字经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数字技术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核心驱动力量,数字技术具有强烈的渗透性和传播性,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形成的各种企业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可分割性,如果通过行政手段分割则会带来巨额的成本。

数字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到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以大数据、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更是以信息量大和大区域为基础特征,数据量越大,大数据的功能就越强大,区块链的底层技术应用就越宽广,由此形成的链接更能实现区块链的信息共享、信息保真、相互印证、智能合约等多种功能,从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很难想象在数字经济时代,一个区域能够通过行政措施将所辖区域隔离在数字经济大潮之外的孤岛上,失去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这绝对不是任何一级政府会做出的选择。

第二,数字经济可以有效的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域间的流动。数据要素作为新型的生产要素是按市场规律自由流动,而数字技术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其工具属性,谁掌握就可以为谁服务。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各方面越来越注重数字经济的跨区域效用。诸如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泛长三角地区间就加强了数字技术的配合与使用,在信息共享等方面完全突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金融机构、企业间通过特定渠道可以获得想要的数据信息,从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数字经济利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一是可以加快数字经济投入量大区域的快速成长;二是数字经济可以有效打破区域各种非市场性“限制条款”,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后来居上,数字经济加速次发达地区的成长,给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带来了一定的后发优势。因为数字技术的模仿、复制能力很强,且后期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相对于一个地区从零开始研发,不仅要投入巨额成本还需要漫长的时间,而数字技术的传播性和复制性,可以迅速弥补地区间某些方面发展差距,也有利于新格局的形成。

第四,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方式更直接。数字经济政策的支持,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一是直接产生GDP,所有的数字产业首先是实体经济的一种形式,可以直接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利税;

二是作为新型科技产业,使所在区域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发挥拉动作用,数字经济具有拉动相关产业链的能力,诸如就业、设备制造等等;

四是赋能所有企业产业,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五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管理模式,提升政府行政效率、经济管理水平以及服务经济的能力。
 
三、新格局与区域经济协调战略:数字经济与供应链经济“双支撑”目标模式
 
供应链经济、数字经济形成对区域经济协调的“双支撑”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区域供应链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突破既存的各种不利于跨区域经济往来地区性政策的限制,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进而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和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新格局的形成,而要实现这两个支柱的有效作用,进而形成区域间通行无阻的动脉循环,地方政府必须在发展供应链经济和数字经济上打开新思路、实施新策略,同时还要营造两者间相互赋能的新环境。

(一)构建具有地方特征的供应链经济发展新思路

各个企业、产业等形成的供应链构成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动脉,而要保持供应链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其活跃市场、促进流通、健康循环作用,地方还必须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新格局战略形成的要求,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力促供应链经济的健康成长。

1.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找准区域在全球和国内市场定位,细化供应链分工。随着世界经济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国际供应链、产业链、数据链正在形成,各国、各区域的供应链经济的发展必须置于国际供应链的大基础上寻找自己的供应链优势,任何脱离国际和国家供应链体系的所谓供应链都难成气候。

因此,地方政府要发展供应链经济首先必须找准本区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优势,特别是产业上的优势,争取在国际、国内供应链体系中找准自己合适的位置,明确本地区发展供应链经济的种类、形式,在此基础上要大力提升其供应链经济的发展能力,带动相关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形成,要完善地方供应链经济体系,优化供应链经济结构。当前要将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经济发展作为主要抓手,梳理现存的地方供应链体系、供应链结构的具体情况,精准分析供应链主体、资源以及发展趋势等,针对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或者短板项目进行系统性设计和规划,持续完善以及优化区域供应链的体系与结构。

2.做大供应链龙头企业,打造供应链经济的发起源头。供应链经济是由各个供应链构成的,每条供应链能否做强做长,链主核心企业至关重要。同时,供应链越长越强,核心企业对所在的区域贡献也就越大,因此,地方政府要将做大区域内供应链龙头企业,打造供应链经济的发起源头作为发展供应链经济重要抓手来抓。

一是要加快培育一大批全球、全国和区域供应链经济的“链主”企业,其数量越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就越大;

二是要不断赋能链主企业,通过推动核心企业通过提升其核关键技术、增强其创新能力、打造企业品牌、参与行业或产品的标准制定、扩大营销网络等手段,不断提升对所控制的供应链上下游的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

三是按照国际、国内、区域链三种类型对链主企业进行针对性的分类管理,将链主的覆盖范围拓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指导,不断更新对于不同层级链主的扶持政策,区域内国际、国内的链主越多,区域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贡献也就越大。

3.做强地方特色产业,增强供应链经济链的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正演变为一场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地方政府要提升区域供应链在世界供应链体系中的竞争能力,特色化、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要打造地方品牌的供应链系统。

一是找准优势,主要是资源、特色、文化、技术等优势;

二是要加强宣传、策划、设计,不断将供应链系统赋予内容化并通过供应链向外传播、扩散地方个性特征;

三是要加大地方特色产品的开发、研发,聚合地方资源,避免区域内供应链之间的盲目竞争,形成区域发展优势。

4.支持中小微企业集群发展,形成以核心企业为链接的供应链接口。供应链体系的形成仅有链主核心企业是不完整的,完整的供应链需要有众多的中小微企业作支撑,链干、链枝越多则供应链的链性越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地方政府发展供应链经济,既要注重链主企业的培育,也要关注中小企业集群的成长。随着区域经济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地方政府宜根据所在地的企业资源,积极培育中小微企业发展集群,提升中小企业的发展质量,从而提升供应链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5.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为供应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同样,供应链经济更加离不开供应链金融的助力,供应链金融的存在为供应链形成提供了底气。因此,发展供应链经济与供应链金融要两手都要抓。

一是要不断扩大供应链金融规模。金融机构要将发展供应链金融提升到构建新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高度来认识,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大力支持全国性甚至全球性供应链经济的发展;

二是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金融机构、第三方机构以及大型企业要通过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供应链企业金融需求与金融机构金融供给的无缝对接,提高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交易成功率;

三是要积极推动链主信用、主体信用向数据信用转移。金融机构要积极应用数据信息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予以金融支持,通过供应链交易数据确定信用额度,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宽广的融资空间;

四是不断开发新型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契合供应链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特点、新需求,开发金融新品,诸如现行的直播电商供应链融资、跨境电商融资等,为供应链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保障。

(二)创新体现数据本质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样本

数字经济的开放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大做强做优区域数字经济,同时,区域数字经济作为国家数字经济组成部分,又要推动整体数字经济的发展,必须综合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构建新格局、形成统一大市场的目标来进行顶层设计。

1.制定地方数字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做好中长期发展布局。数字经济出现时间不长,特别是新的数字技术仍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同时新的数字技术不断融合、出现,因此,为了保持数字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与构建新经济格局战略保持一致性,必须制定区域数字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以引领区域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指引下科学发展。

一是要明确数字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导向,数字技术、数字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赋能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地方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必须以制度条文的形式予以确定;

二是规范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诸如坚持科技向善,不能让数字技术成为伤害百姓、伤害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三要明确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结构,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相协调的数字经济发展模式;

四要积极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数据要素的自由流动,构建符合数字经济发展需要的数据要素激励、调控机制;

五要将数据要素管理纳入到区域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当中,让企业成为数据要素经营、数字经济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2.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数字经济的发展除了数字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实现数据要素的市场化,让数据生产资料根据市场的导向进行流动。数据要素已经作为新型的生产要素与资本、人力和土地一同纳入生产资料的范畴,而其真正的意义是突破区域限制,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形成全国性的数据要素市场,不断拓展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经济循环的螺旋式上升。

一是要制定数据要素标准,明确数据要素经营目标;

二是要积极打造数据要素交易市场,促进数据要素的交易、流动,实现更大范围内市场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三是提供数据流通的服务,大力发展数据资产的评估、定价等专业服务,促进更大范围内的数据要素流动。

3.打通区域大数据与外部数据信息的通道,提升地方数据信息的影响力。数据要素作为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源,应在确权的基础上鼓励交易和使用,数据信息越丰富,数据功能越强大,反之,则越薄弱。数据资源有品质好坏之分,也应有选择地使用,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将数据要素功能的壮大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打破数据部门所有、企业所有的界限,形成区域数据的联通机制,强化区域内的数据功能;二是扩大区域内外部数据的联通,输入区域内数据同时积极引进外部数据为区域内经济发展服务;

三是要积极支持数字产业、企业走出区域,打通数字经济与外部发展的通道,持续为区域数字的流动拓展新通道。

4.组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集中力量进行数字技术和理论应用创新攻关。数字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技术应用的经济,技术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质量,因此,数字技术的领先性就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地方政府在发展区域数字经济中,一是要加大数字技术的研发力度,形成数字技术水平的新高地;

二是不断提升区域数字技术的创新力和影响力,通过建设数字技术创新中心,提升数字信息集聚与辐射力,引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对于重大的数字技术革新,集区域资源、举区域之力进行突破,一旦成功将会引领区域内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诸如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巨头对区域经济的数字产业甚至全国的数字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拉动和驱动作用;

四是要积极做好数字技术的应用与转化,数字技术的应用是数字技术使命和价值所在,因此,地方政府要大胆将较为成熟的数字技术应用到实体经济当中,积极赋能实体经济的发展,以数字技术驱动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5.做好数字技术人才的培育,形成“高精尖”数字科技人才的队伍。提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能力,数字技术人才是关键,基于历史、区域等多种原因,有些区域数字技术人才不仅总量上严重不足,而且结构上不合理,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缺乏,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进而削弱区域经济融入世界数字经济的能力,因此,地方政府要将数字技术人才的积聚、培育作为发展数字经济的重中之重。

一是要加强世界级数字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育;

二是积极利用区域内现有人才,培育可造性强、具有战略性思维的数字精英人才;

三是做好区域数字基础人才培育的规划及指导,积极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共同培养数字技术人才。

6.推动全区域、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引领力和溢出效应。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全局性的、基础性的,同时,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排除单一机构的数字化水平可以优先发展,但没有全社会的数字化水平作支撑,就不可能形成良性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进而形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数字经济。

因此,地方政府一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于数字产业化的带动作用,促进数字产业链的形成;

二是将数字产业链的打造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点。数字产业链实际上是客观存在的,从数据产业企业的形成到产品供给,通过大力发展区域数字产业,提升区域数字经济的集聚与辐射能力,推动更大范围内数字经济的发展;

三是形成区域数据产业的特色,打造区域数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全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相呼应并与之协调发展。

(三)打造发挥供应链和数字经济“双支柱”作用的体制与机制

供应链经济和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特殊业态,其作用发挥或有效运行也需要相应的条件和环境,特别是两者在如何相互赋能、共同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并为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做出新贡献的“双支柱”作用,积极打造供应链和数字经济发挥“双支柱”作用的体制与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1.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做好供应链、数字、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而围绕发展目标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本身不会有问题,问题的症结往往出现在实现区域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上,因此,只有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坚持正确的原则和思路,才能确保以正确的目标为导向,不至于使目标在实践过程中走样。

一是坚持系统论观点,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措施或对策中,一定要坚持系统论基本原理,即局部优系统不一定优,系统、局部均要优才行,对于不利于系统目标实现的区域发展政策要实行严格的限制与控制;

二是确立市场化管理思维。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措施要充分体现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等,对于逆市场经济规律的区域政策要三思,诸如全国统一大市场属于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任何阻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孤立于全国统一大市场之外均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三是立足可持续发展理念。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不宜受管理者任期的限制,而必须立足于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在宏观上坚持系统观点,在微观上立足于长远发展,妥善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关系的政策措施才能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利于短期、局部利益的政策,虽解决了一时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必将制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提升政府“有形之手”市场调控的灵敏度。区域行政发展政策与宏观经济发展目标从本质上或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只是由于局部利益导致短期、局部的冲突,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主要是靠经验、感觉在管理,无法顺应市场的千变万化。实际上在区域与整体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一定有兼顾区域和宏观利益的最佳经济发展方案或政策线路,这就要依靠数字技术来提升区域政府的执政管理、经济政策制定及统筹规划发展能力,不断提升政策的市场灵敏度。

一是借助数字技术更加精准地进行市场调研,实时掌握经济发展变化的各种信息。积极打造数字政府,运用数据信息,及时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制定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又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供应链和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以数说话,避免简单的、“一刀切式”的粗放管理,对经济活动施行实时调控,保持各项政策灵活精准,用市场手段替代简单的区域行政管理手段;

二是应用数字技术构建统筹区域经济和宏观经济发展的模型,选择最优政策方案。数字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搭建模型,实现元宇宙场景下各种政策方案的预运行等,从而甄选出系统最优的区域政策方案;

三是应用数字技术实时对各类区域政策进行评估、修正,不断提升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区域政策的评估有利于及时纠正和完善失当的存量政策,为出台更好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应用数字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区域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宏观效应并实时将不当的政策条款打上标记,从而及时纠正不利于统一大市场或新格局形成的区域发展政策。
 
3.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制定供应链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则。无论是供应链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其执行主体仍然是企业,而企业是以利益最大化作为生存和发展前提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出于维护企业自身利益的目的,出现少数供应链或数字企业在发展中只考虑企业本身的局部利益,而忽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一些企业的经营行为不但不利于突破区域行政限制,反而加固了区域经济的围栏。

诸如要求地方政府出台区域保护政策,供应链的“链主”企业对下游企业不确权,使下游企业无法获得有效的融资。立足于区域内的小循环。一些数字企业对于掌握的数据信息缺乏分享精神,为其独用。对数字技术创新成果持封闭的态度,搞技术壁垒,企业战略立足于一城一池,没有站在全球或全国的高度来进行战略设计。与区域外企业主动协作少,不积极主动按市场规则选择投资机会等等,这些问题存在于个别企业,但最终会反映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上。

因此,一要积极鼓励企业立足于全球或全国经济发展要求找准定位、分工,明确本身发展的责任与义务以及企业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格局中的历史使命;

二要坚持招商引资和企业对外投资“双鼓励”的原则,既欢迎客商来区域投资,也鼓励区域企业到区域外投资兴业;

三是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为供应链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多做贡献,诸如鼓励供应链核心企业配合下游企业进行链上确权,鼓励数字企业加强数据及有关技术的跨区域合作等等;四是积极做好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推动企业跨区域合作与联合,鼓励成立有股权关系的跨区域企业或集团,要积极利用产业引导基金,推动跨区域企业组织的形成,推动区域经济的对外开放。

4.坚持结果导向原则,大力推动供应链经济与数字经济相互赋能。区域间协调发展有利于整体经济的成长,而供应链经济与数字经济相互赋能在助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会发挥出更大的倍加作用,反之则可能产生功能上的对冲效应。为了推动供应链和数字经济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应在相互赋能上做足功课。

一是将数字技术有效嵌入供应链经济中,提升供应链经济的发展质量。供应链经济由于供应链链条长且复杂,链上各个企业间的信息对称十分重要,将数字技术嵌入到供应链经济当中,可以有效地保持链上各参与者获取信息的精准性和实时性,而且可以及时了解市场动向,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经济当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信息共享、数据溯源,还提供智能合约,规范链上企业行为等多种功能,数字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大幅度提升了供应链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目前供应链形状是一种网状结构,局部一旦出现断裂会影响到供应链全局,因此,供应链管理必须要有先进强大的信息系统和技术作为支撑;

二是供应链企业数字化建设。我国的经济形态虽然多种多样,但如果只从供给需求关系来看,均可以理解为供应链关系,因此,积极推动供应链经济上供应链企业的数字化建设,有利于加快全社会的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

三是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双化”建设,促进数字产业生态形成。供应链经济、数字经济及其他类型的经济实质上是相互关联与依存的,特别是数字经济渗透力极强,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基因,因此,通过产业的数字化建设,不断提升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通过数字的产业化建设,提升数字产业规模和专业化水平,不断突破技术难关,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实体产业发展的功能,从而形成数字产业生态,建立供应链经济与数字经济持续赋能区域经济和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

五、结语

无论是系统论中的系统资源的整合回报大于局部资源简单相加之和,即系统论的优化观点,还是现实中构建新格局、建立统一大市场的战略要求,都要求国家治理者或管理者站在更高方位来确定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当前,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破区域行政措施的限制就是夯实构建新格局、形成统一大市场的底层基础。

突破区域限制意味着我国经济要素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与融合,实现这一目标,供应链经济和数字经济成为经济要素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进行循环流动的两根主动脉,这也正是各地方政府当前发展区域经济,落实国家新格局、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的重要发展方略的重要原因。

从宏观层面和实际效果来看,供应链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作为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格局的“双支柱”不仅从理论逻辑上成立,实践效果也已得到充分印证,其发展有效地驱动了经济要素跨区域的流动和集聚,促进了生产、流动、交换、消费经济活动的大范围循环,推动了国内经济大循环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加快了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速度和进度,因而,我们当前要做的是积极发挥供应链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基本功能,创造其发展环境并形成发展优势,用区域经济发展驱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新格局等战略目标的落地生根。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20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