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专栏】丧钟因双11而鸣

新金融洛书 · 零壹财经 2021-11-11 17:54:22 阅读:6059

关键词:双11消费信贷算法推荐黑色星期五

1992年9月,加拿大艺术家泰德·戴夫在温哥华创立了“罢买日(buy nothing day)”。日期定在感恩节后一天,这一天正是“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因为超市大量的打折和促销而闻名,在美国,因为用墨水记账,红色表示亏损、黑色表示盈利,因此被称为黑色星期五,这...

1992年9月,加拿大艺术家泰德·戴夫在温哥华创立了“罢买日(buy nothing day)”。日期定在感恩节后一天,这一天正是“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因为超市大量的打折和促销而闻名,在美国,因为用墨水记账,红色表示亏损、黑色表示盈利,因此被称为黑色星期五,这一天正是商家利润大增的时候。泰德·戴夫创立里“罢买日”后,拉着当时温哥华知名杂志《Adbusters》一起推广。在加拿大,《Adbusters》是一个左派媒体,他们高举反资本主义、反消费的大旗。

在泰德·戴夫和《Adbusters》的推广下,“罢买日”走向国际。到今日,包括美国、英国等在内的65个以上国家都有人参与。这一天,组织者号召人们不买东西,减少消费,减少浪费。

欲望总比持戒容易。“罢买日”创立之后,世界消费主义的盛行一日胜似一日。2009年,中国的阿里巴巴开始发起双11购物节,随后,618、双12等名目繁多的购物节开始涌现。


图:《Adbusters》杂志的反消费主义封面设计

01

一年一度的人造购物节“双11”又来了。

人造节消费节日的逻辑,是用铺天盖地的广告与口耳相传,营造一种节日的氛围,这个氛围里的意象包括商品折扣、平台红包、商家让利,在人们潜意识里植入一种“机不可失”的暗示;在消费过程中,平台或商家又会用捆绑销售、满额减免、抵用券等措施诱导人购买更多物品。

比如,双11当天猎聘网发布的一份问卷报告称,54.48%的职场人表示自己会凑单购物,以获得“满减”。

消费信贷产品们,都是这个诱导链里的一员,今年双11,几个大电商平台继续着去年的“尾款”功能,即购物时先付定金,之后再付尾款。无论是分期消费,还是“尾款”的定金、延迟付款功能,都是为这种“消费诱导”服务的。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曾说,“消费者是符号的秩序”。通常,我们购买的并不是因为物品本身,而是物品的价值,和自我需求的满足,很多时候,我们消费时被吸引的,是物品的一系列“象征性符码意义”。而人一旦购买,就是进入这套秩序圈套,成为不能自控,成为秩序的一部分。

所以消费是为消费社会的符码创序,消费的逻辑是符号操纵,那操纵者是谁呢?是当代新的“布尔乔亚”(资产阶级)。他们可以是天猫、京东、拼多多,也可以是万达广场、家乐福、永辉超市。

去年双11前一天,国家网信办拉着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27家公司开了一个会,新闻通稿说,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形成相互喂养关系的今天,算法很可能套牢消费者,使消费者成为“算法囚徒”。

这话有深度,也直指痛点。不幸的是,它们或多或少已是事实。

02

为什么我们总是控制不住购买的欲望?“剁手”反而成为了消费的代名词?

当我们要购买出行工具时,如果只讲求出行的功能性,一辆五菱宏光就可以解决,但为什么要宝马、奔驰呢,这是因为后者赋予了人们更多暗示意义,如速度、品味,也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性意义,如财富、阶层地位。越是豪华的汽车,象征性意义更强烈。

鲍德里亚的老师居伊·德波,将类似豪华汽车所象征的财富、阶层地位,称为“炫耀式的景观表象”,他以为,炫耀性的物品对人的意识有很强的统治和支配能力。

对有能力的消费者来说,看到汽车,会想到车库,再想到一套带有车库的别墅,再会想到豪华装修,这一连串的暗示,在生活中很常见,来自身边无时无刻的暗示。

鲍德里亚直接将生活中这种一串串欲望诱惑链,称为消费的“诱奸”。

当人消费时,就默认进入了这种符号的秩序。这和区块链的挖矿逻辑类似,人们挖矿,产生区块,而区块自动加入区块链中,挖矿就是为区块链创序。

所以鲍德里亚说,消费时,个人是被删除的,就是因为人在消费时是这一整套逻辑秩序中的一环,你控制不了自己,那是因为被诱惑得太深了。

所以,鲍德里亚将消费的逻辑定义为“符号操纵”。消费,就是是物的秩序在操纵人。

你看,他为大家的消费找到了一个“不能控制自己”的借口。

03

有人觉得雷慢之前对消费主义警惕得太严肃了。但在后现代的批评者鲍德里亚和他的老师德波那里,却显得太过软绵绵了。

鲍德里亚直接将消费称为“强暴”,说“物是人的镜像”,这就传神极了。

他说,消费者与物的关系,不是人与物品的使用功能关系,而是人与作为“全套的物”的有序消费对象的被强暴的关系。

什么是“全套的物”?今天包装、广告、打折和全部社会暗示所赋予物品的虚拟意义,豪车配豪宅,豪宅配高端装修的潜意识暗示,构成了全套的物。

典型的例子就是奢侈品,比如钻石,作为装饰品,它的功能几无一用,但过去几百年,商家用广告和营销,强加给了它爱情、永恒、宝贵等意义。

人的物欲是怎么产生的呢,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的物品暗示建立一套“意义链”,然后对消费者完成“心理建模”。

这一套,在当前的互联网上,再熟悉不过了。

在互联网上,当人们免费使用互联网App时,因为不付费,互联网公司通过大数据建模,对用户进行行为分析、评估,预测人的偏好、行为逻辑,最后完成“用户画像”,最后将用户作为流量,卖给了广告主,人成了被卖的商品。

天猫、京东和拼多多的消费“意义链”,是通过精准营销、算法推送、商品促销、满减优惠等一系列暗示建立的。

所以,人们买买买,无意识进入了为消费主义符号创序的队伍,进入消费主义的游戏规则,而消费用无意识的纪律来驯化我们。最终,我们形成了一种“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促进整个社会一体化的最好的工具,就像古代社会的宗教礼仪一样。

当鲍德里亚1960年代末的某天,走在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帕尔利二号”里,面对商品和物营造的氛围和象征时,发出了感慨:

超级购物中心,就是我们的先贤祠,我们的阎王殿。


图:超市是一整套的暗示链和景观构成的

04

人们在选择一件商品时,也是在给消费社会做符码创序,在挑选一辆汽车时,有人会选择宝马,有的会选择雪佛兰,都是在标榜自我,并向社会传递一种关于品味、财富、价值取向的信号。当人们购买一件物品时,消费行为就完成了给人的阶层、财富与身份编码。

这就是鲍德里亚说的:人们在消费中,完成自我的阶层、集团定位。你能买得起怎样的物品,代表着你所处的阶层。当然,也有不甘心于所处阶层地位的,比如女大学生用“裸贷”买LV包,就是想用高消费,抬高自己的阶层。

去年有一阵子自媒体报道的“上海名媛”,几十人团购一间豪华酒店的房间,就是想用物品的“意义链”去钓有钱的“凯子”,摆脱自己所属的阶层地位。

消费既可以做阶层融合,也可能带来阶层对抗。

比如,城市富人常常会觉得农民是土包子、品味差,这本是农民那一身衣着所传递的意义链形象,是消费意识形态里一种本能排他的歧视,假如给一个农民穿上名片服饰,再捯饬一番,那他给人的印象肯定是有钱人的形象。

但如果一个物品只要穷人买不起,物品所象征的“意义链”就属于更高阶层的特属物,所以富人能买得起的物品,往往给穷人带来深层欲望的嫉妒与羡慕。这就是仇富心理的来源。

所以人们靠品味交朋友、看门第论嫁娶,这就是消费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所起到的“非强制同一性”作用。

当代社会,布尔乔亚是社会的受益者,在互联网社交上,他们用算法给人的潜意识编程,用消费的“暗示”与“诱奸”给社会维持秩序,所以,我们或多或少已成为算法与消费的囚徒。

说来说去,是镰刀和韭菜的故事。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陆家嘴》交流会第6期(共14篇)

2022第一届中国数字科技投融资峰会(共43篇)

2019年数字信用与风控年会(共15篇)



耗时 21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