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彤和刘强东都要做的资产证券化是什么鬼
互联网+ 李磊 · 零壹财经 2015-09-23 阅读:3696

昨日的两件事让互联网金融业界广为关注。
一件是京东金融披露,其总额8亿元的“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项目已获证监会批复,并由华泰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发行完毕,将于今年10月在深交所挂牌。
另一件是刚刚从微众银行行长一职上出走的曹彤已经出任厦门国金董事长,并在其主办的资产证券化高峰论坛上透露将成立运作做互联网化的资产证券化平台。
除了京东和曹彤在业界的影响力,两件事引起关注的主因是都和资产证券化有关。
对于多数人来说,资产证券化是一个相对陌生并具有专业性的概念。但这不要紧,你不知道资产证券化,但是可能听说过美国次贷危机。
此前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由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风暴就是由资产证券化引起的。当时美国金融机构将购房者的债务打包发行债券,作为次级债卖给投资者,最后由于风险暴漏引发了一次大危机。
虽然其后资产证券化广受批评,但2010年美国金融局在对金融危机进行调查和反思后,依然表示为了能够给实体经济提供信用供给(就是资金),重塑合理地资产证券化市场仍是个重要的任务。
从美国金融局的表态我们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可以快速的回笼资金,“盘活存量”,对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很有必要,另外也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反思,认为之前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不是太合理,要“重塑合理地资产证券化市场”,至于不合理之处,后来的总结是资产不够透明,给不良资产过高的评级等。
说了那么多,大家可能还是对资产证券化一头雾水,我从盆友圈找了一个通俗的栗子,可能会更直观的了解“这货”。一位业内牛人如是说:
小明开展了一笔主营业务,每个月坐收一万块,但小明现在又有个好项目,需要10万块的投入。如果等小明十万块赚到手,需要小明不吃不喝等十个月,小明不高兴。于是小明将自己的主营业务未来一年的所有权(理论价值12万元)打个折10万块卖给了另一个专门做SPV(特殊目的载体)的小方,小方将这笔生意的收益权(理论价值12万元)拆成了一万份,以10块钱一份的价格卖给了一万个屌丝,以后每个月收到的一万块钱将均分给这一万个屌丝而不再回到小明或者小方手里。在这个例子里,小明融到了资,屌丝投资者买到了理想的投资产品,满足了资金方和资产方两端各自的需求。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简化以便理解的例子。
感谢这位业界牛人这么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们对资产证券化有了直观的了解。
其实,中国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一度叫停了试点,但是2013年重启试点,并在2014年扩大了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特别在中国经济增速下滑,金融机构盘活存量的需求加大的情况下,资产证券化的热度迅速上升,以至于在金融领域,不谈资产证券化就和不谈大数据一样落伍。
但是资产证券化也和大数据一样,概念上谈的多,实际推动并不容易,这也是京东和曹彤所做的事情受到关注的原因。
资产证券化虽然在美国比较成熟,但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看,2014年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量仅占债券发行量的2.7%,而同期美国占比为25.35%。这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资产证券化的潜力巨大,另外也说明了很多因素阻碍了潜力的发掘。
从监管上来看,目前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是一个割裂的市场,一方面是央行主导的银行间市场,另一方面是证监会主导的证券交易所,两个市场的分裂,造成同一资产包在不同市场上的定价不同,不利于证券化产品的流动和分散风险。
从发行上来看,当前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行,多是银行为了满足试点需要而进行的,行政色彩过浓,发行的产品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造成银行之间互相持有对方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而且资产包里均有优质资产,丧失了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就有专家建言:严禁银行间互相持有资产证券化产品。
从中介机构上来看,中国的评级机构存在发展不足的的情况,且评级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需要进一步的规范,不然很可能重蹈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覆辙。
积极的因素是,目前监管部门将资产证券化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为资产证券化打开了便利之门,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资产证券化的速度势必加快。
但是如果市场不够统一,制度建设跟不上,过快的资产证券化速度也可能掩藏巨大的风险。

上一篇>任泉投资的财加要试水文化金融 P2P+文化产业焦点在风控
下一篇>泛亚投资者资金该不该由政府兜底?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