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 2.0之下的思考:评级过时了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郭大刚 日期:2014年10月29日    【字体:

P2P 2.0之下的思考:评级过时了
 
  郭大刚为零壹财经专栏作者,系北京网贷行业协会筹备负责人。

  摘要:所谓专业第三方评级,不过是互联网博取眼球的一个故事,缺乏预期的公信,在没有交易规模,没有数据公开的基础,所谓的评级,姑且不论有效性和专业性,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都不过是一个传说。与此相较,更具互联网精神的众包方式对平台的评价,似乎更能够体现投资人的投资偏好与高度离散长尾的投融资需求的匹配。

  把水、牛仔裤、铁锹卖给挖金子的矿工,似乎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对于高度市场化的P2P网贷行业而言,发展路径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一般规律是新的局部资本市场开放之后,由于高度市场化,门槛并不高,于是众多创业者进入,而业务发展必须有资源-无论是社会资源,还是资本,抑或是其他特殊资源,之后创业者消耗资源-平台的超额利润就是源于消耗资源的速度差异,直到有平台达到一定的规模-生成一个可以稳定现金流而且财务上可以平衡的盈利模型之后,这个阶段主要以规模和赢利模型为目的,所以渠道化是最明显的特征,业务和盈利模型会高速迭代,团队形成为主。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有了能力和需求建设核心能力,也就是所谓的风险资产定价能力-包括风控、征信、大数据、精准营销等等。
 
  所以,前一个阶段,一般都是以信息中介形态通过互联网营销方式来开展业务为主的,后一个阶段,是实质性的信用中介形态提供金融社会服务功能的。进入后一个阶段之后,平台具备了核心能力之后,往往出于分散风险的需要,开始多业务产品门类、多地域、多行业、多种客群发展业务,甚至跨出债权,走向股权等等其他门类,成为综合业务体,通过获取牌照而进军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形态。
 
  也就是说,在前一个阶段,互联网的媒体属性尤为重要,所以,大家都来搏眼球,都在争移动终端,都在争门户排行。这就是百度为什么曾经一度传出来所谓的白名单的故事了。这些营销成本都计入了各个平台获客成本之中,而且由于市场化竞争,导致了导流获客关单成本的上升。据说,现在一个客户的关单成本已经高达800元人民币/客户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P2P的衍生市场。
 
  同时,各个平台在没有规模,或者说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之前,如何获客,成为了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来百度排行的故事,以及现在融360的业务模型。
 
  其他那些原来和P2P不搭嘎的机构,没有冒风险进入P2P,而是做起了互联网导流排行评级的稳赚不赔的生意。甚至网贷天眼、网贷之家,也是这种第三方服务盈利模型。
 
  接着,问题就来了。
 
  这种第三方服务有价值吗?能真正成为有效的市场吗?会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型吗?
 
  首先,第三方的价值来源于P2P平台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当P2P行业逐渐规范,细分市场中线上的部分会出现马太效应,线下的部分因为O2O的原因依然会区域渠道化,那么信息相对来讲,会逐渐透明公开,也就是说,第三方原来对于信息不对称的价值会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市场中的强势品牌引导营销。
 
  其次,如果要成为有效市场,那么必须要市场规模,依照现在千亿级市场的规模,尚不足以形成有效的第三方服务市场,看看前面的小贷、信托都没有形成,相对券商和基金而言,目前市场规模还是比较小的。而对于增量而言,这就取决于PTP市场规模成长的速度了。各种第三方机构无非看好未来的市场罢了。也就是说,目前市场规模无效的情况下,第三方服务的有效性,很难体现出价值来。
 
  最后,基于上述,目前还不会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
 
  所以,现在甚嚣尘上的所谓P2P行业评级就绽放出各种奇葩来了。比如说,某官媒集合某研究机构提出的P2P行业评级一出,各种板砖就满网横飞了。
 
  评级的公允并不是绝对的,评级没有一定的市场认可也就毫无意义,评级不是从来就会得到大家认可的。至于P2P行业的评级,更是如此,信息尚处于孤岛之下,行业业务模型千差万别,还在高速迭代,甚至市场空间不多区区千亿,何须评级?!
 
  没有行业监管,甚至没有行业自律之前,这些所谓的第三方服务机制试图在P2P这个高度市场化而又狭小的领域分得一杯羹,那真是不可想象的。不过,伴随着行业的发展,相信在规模之下,第三方服务市场会获得实质性的成长。各个机构还是要珍视自己有限的资源,把握好时机,别称为拍在沙滩上的泡沫。
 
  当下真正要做的第三方服务支撑,更多的是P2P核心的风控、征信、大数据、精准营销等等,这些方面是区域渠道商进入PTP先期最需要的能力而又无能为力的关键点,如果有掌握这些的平台,开放这些能力,必然会获得广泛的渠道,而通过严格的法律和管理机制,会更加快速有效地引导这些创业机构有效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获得稳定的盈利来源。
 
  期待在P2P领域里出现下一个FREE的平台来提供那些核心能力,而它的盈利模型又恰恰再一次证明了“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互联网逻辑。
 
  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发展阶段应该不再是野蛮生长了,而是真正需要拼智力了。或许,移动化、消费化、场景化、生活化、碎片化,是在新激活的蓝海市场中最好的行进方式了。底层,就交给那些在传统金融里具备了基础设施的平台来提供基础服务吧。场景是与时俱进变化无穷的,这些哪是一个冷冰冰的简单评级就可以搞得定的。
 
  这些和金融无关,金融不过是业务表达而已。
 
  这也许就是互联网激活的蓝色的2/8之8的互联网金融金融服务需求市场吧。
 
  所谓专业第三方评级,不过是互联网博取眼球的一个故事,缺乏预期的公信,在没有交易规模,没有数据公开的基础,所谓的评级,姑且不论有效性和专业性,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都不过是一个传说。
 
  与此相较,更具互联网精神的众包方式对平台的评价,似乎更能够体现投资人的投资偏好与高度离散长尾的投融资需求的匹配。
 
  以互联网技术著称的互联网金融,为什么不凭借著名的大数据来进行即时评级呢?大数据通过聚类可以即时实现客户需求提取和资源匹配,那么,还要评级干嘛呢?!相对于大数据,评级似乎就是上一个冰川期的长毛象或者是白垩纪的恐龙了。
 
  不明白,面对大数据,还要凭借评级来套利,这也太有点令人欢笑了。就像非要把草鞋、手镐卖给武装到牙齿的现代采掘业产业工人一般。他们或许对可口可乐的兴趣要比水更多些。
 
  这些通过评级来套利的机构,未免也太古老了,能不能采用点有技术含量的时尚些的路子啊?!
 
  谈到这里,那么模型、持续的全量数据来源、工具化程度等等就转化为现代语言了,那时,在大数据之下,评级似乎就像三岁的幼稚园里孩子的乐高积木和表明了18-23岁的乐高航空母舰模型相比一般,更不如停泊在横须贺的第七舰队的旗舰了。
 
  试想如下场景:
 
  某位小白领文艺女青年,想参加201X草莓音乐节,在手机(更准确的提法:智能移动终端SmartMobileClient-S.M.C)日程里计划了相关日程,她上一个周末在香港出差,需要订一张机票返回北京,需要一张草莓音乐节的门票,需要买几件时尚的服装-也许是ZARA那种及时消费性的,她还需要约一下闺蜜或者BOYFRIEND,她还需要给自己那辆MiniCooper加满油留一个车位,再到离家不远的家乐福买些吃喝之类......
 
  这一切的背后,手机另一端的服务商,都会根据她的行为习惯、地理位置、风险偏好等等,帮她设定好各种提示,安排好行程,对接好服务商,甚至打包好一组结构理财产品组合,提示她选择投资方案。一切都在拇指之间,评级工具是早就设定确认好的。
 
  最终,LADY只需要做-享受过程的快乐即可。

标签: P2P 评级
 
0
零壹投资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