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的婆婆们:我国P2P监管的真实格局
自从网贷P2P监管正式划归银监会,业内的视线集中盯住了银监会,每逢该会有领导在外发言,必是大家反推监管风向的依据,那么,将来真实的网贷监管是什么样子呢?可能跟您想象的并不一样。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银监会设置准入门槛和原则性监管。准入门槛,也无非是注册资本金数额、认缴还是实缴、风控能力如何,人数有无保障等。原则性监管,也就是粗线条规制行为,概况性规定一个大圈圈,通常这个圈圈还有一个兜底条款和防水条款。(单纯推测,不作为平台调整战略布局的依据。)
其次,各地金融办主抓落地执行和打非。省级或直辖市一级的金融办,可谓一方诸侯,各地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其商业行为有无违法、甚至犯罪行为,通常在金融办的一亩三分地内。其中,重要抓手是打非办公室,适时依据金融违法行为泛滥程度予以打击,为事后监管提供了有力手段。不多说,你懂的。
再次,央行在个案中发挥重要作用。央行对于网贷P2P的监管有历史渊源,不多解释。在真实发生的网贷P2P平台跑路案件中(上半年很猛料的某平台非吸案引发中枪与躺枪之争),主动叩响扳机的就是这位婆婆。
了解了真实的网贷监管格局,我们来想办法如何配合诸位婆婆的管理。
首先,符合银监会监管政策规定。信息中介和信用中介的问题要厘清,各种门槛要准备好充足的财力和人力应对。
其次,平台商业行为合规合法。“标”真实性、信息披露、建立良性沟通渠道。
再次,莫伸手,伸手就被抓。自融平台太危险,尤其提醒房地产商转型来的,千万摒弃房产行业中的陈规旧习,互联网是个把“蛛丝马迹”放大为“泰山”的可怕技术,别在要紧的时期撞在枪口上。
标签:
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