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业余学习法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王文斌 日期:2014年03月21日    【字体:

经济学:业余学习法
 
  笔者“算是”一名经济学的业余爱好者,深感其有趣、好玩、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它和我们的生活离得很近。虽然有些观点认为,经济学(或者近似的其他社会学)只对“大人物”有用,但我的体会是,它对“小人物”也一样“有用”。
 
  它至少对你的家庭置业有帮助,了解经济学,有助于你选择性价比高、或升值潜力大的房子;它至少对你的工资收入有帮助,了解经济学,有助于你的消费规划、跳槽指南、甚至逃税(我认为这是正当行为)。总之,不论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如果你有兴趣(目的)让自己的生活更好,那我向您推荐,花点时间了解一下经济学。
 
  这篇文章不是谈经济学本身,而是聊一个轻松的话题——如何更愉快的了解经济学?
 
  一、放轻松
 
  经济就像空气,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学习经济学的机会十分充沛,你应当放轻松,没必要提心吊胆,或汗毛竖起。
 
  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就是学习它的一个重要渠道:菜市场、股市新闻、淘宝购物……全世界都是经济学,不用非得钻进冒烟的实验室,或者花大价钱买回来某种设备。
 
  放轻松的意思是,你不用为那些无法理解、看不懂的术语烦恼,也不用被财经频道的砖家预测吓到,更不用为那些“几乎没有统一结论”的现象苦闷——是的,经济学界很乱,虽然经济学本身并不乱。
 
  经济学界的杂乱现象是有原因的,随着了解的深入,你以后自然会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说起“乱”,其他学科何尝没有呢,例如所谓的“科学”,他们至今还在为全球变暖问题在各执一词,为转基因和人的祖先争论,为服务器被黑大伤脑筋。
 
  二、多比较
 
  所有学科之间,都有着或强或弱的关联,经济学也不例外。你不用非得是一名经济学的“业内人士”(也许这是一件好事),就可以参与其中。因为经济本身是人类行为的后果,只要你是人,会动脑,就有了解他的能力。
 
  如果你对物理比较了解,它有助于让你理解“什么是财产”;如果你对医学比较了解,它有助于让你理解“什么是医疗服务”;如果你对历史比较了解,它有助于让你去查阅过去50年法币供应总量……
 
  学科之间没有必然的互相否定,如果出现了,那一定是我们自身的无知造成的。了解其他学科,并不会天然的“有害于了解经济学”,如果你真的了解他们的话。
 
  多比较意味着两个方面:比较他们的联系,也比较他们的本质区别,切不可生搬硬套。数学上的1+1=2,并不能照搬到主观偏好上的简单加总;植物人护理知识,也不能照搬到人的动机判断;互联网效应也不能完全等同于价格发现过程……很多东西看起来很相似,但如果你不加以深入鉴别,可能适得其反——那样的话,学得越多,你就会错的越深,离经济学就越远。
 
  三、适当阅读
 
  如果你没兴趣成为一名“专业的经济学家”,其实没必要去啃一些非常厚的老经典,很多普通的小册子就可以达到目的。
 
  要成为经济学家的要求当然很高,他不仅仅要对经济原理很熟悉,还要对几乎所有相关的知识熟练的掌握。例如经济史、重要的统计数据、各种经济学流派的具体主张,包括他们的论证过程、发展状态、组织结构……
 
  你没有必要非得这样,除非你发现自己真的有这方面的志向。做一名经济学业余爱好者的要求并不高,摸清基本原理不需要阅读难啃的大部头。
 
  那么,如果在茫茫书海中,如何找到这样的小册子呢?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办法,也许是道听途说的推荐,也许是网络搜索。我认为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去判断:
 
  1、先不要找书,而是求助于搜索引擎,把“流派”简单分清楚。
 
  “流派”是经济学界比较奇葩的特点,也是无奈的现实,但从初学者的角度看,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存在。按理说,作为一门学科,经济学不应当存在什么流派的,特别是理论前提、方法和结论差异十分巨大的情况下,这是不合乎逻辑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经济体,怎么可能存在多种“流派”的经济学?
 
  但这是现状,目前我不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以后你自会明白。总之,先简单了解一下,有哪些流派,然后根据它们的简要介绍,按照你的兴趣(跟随它),去判断自己感兴趣的“流派”。
 
  2、冷静看待“畅销书”
 
  畅销书未必是好书——它本身只代表了一件事:很多人喜欢它。但正如你看见的,大多数人喜欢的东西,未必靠谱。当然,畅销书并不绝对是胡扯的。笔者的意思是,要找到一本好书,也是不容易的,也许比找一只好股票都难(书籍可比上市公司多太多了)。当然,如果你对畅销书有过简单的了解,翻看过它的书评、目录、或者得到过推荐,也可以试着看看。
 
  相反的,我建议大家特别重视一下经济学方面的“禁书”。也许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哪有禁经济学书的?在很多人印象里,此类书要么是政治书籍、要么是宗教或其他“敏感的”书籍。但事实并非如此,历史上,有大量经济学方面的书籍遭禁,甚至最终失传。好在,其中一部分已经被有心人留存了下来,得以在今天与我们见面。
 
  最后一条选书建议是:不用迷信学术光环。好书就是真道理,大师、明星、富翁、专家和诺贝尔奖,都不是一本好书的判断标准。要做到这一点未必很容易,但请尝试一下,这对了解经济学十分重要。
 
  四、适当思考
 
  之所以用“适当”这个词,来描述读书和思考,目的是想提醒读者:不论是阅读还是思考,都不是单一的标准,他们是一体的。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你看书看迷糊了,那就放下书本,出去玩儿吧。
 
  阅读只是工具,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它既不高尚,也不低微。正如各位看到的,目前大多数的纸质书籍,已经成了家居装饰品,或者“身份的象征”。买回来一本书,如果不阅读,当然是浪费,但即使去阅读,也未必代表真的会去思考。
 
  笔者上小学的时候,当时每天早上学校都给我们安排“早读课”,意思就是,作为学生,应当每天起早念书。这当然是个好习惯——如果能做到的话。但事实是,浮于形式的早读课,并没有给每个人带来预想的效果。人的思考是很特殊的,它不是简单的阅读,甚至不是简单的记忆。老师总告诉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可见,记忆和阅读本身,都是工具,都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五、学习是有目的的
 
  这一观点可能和主流观点不一致。我们经常听见一句话——不要带着目的去学习(另一种说法是不要管“读书是否有用”)。笔者认为这是十分荒唐的。
 
  一个人不可能做到“没有目的去学习”——不论是技术上、还是主观上,永远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而且,抱着目的去学习,是十分正常的。不论你是出于世俗功利、还是高尚的品格,这都是目的,也都是必然存在的。很难想像,一个人为什么去阅读和思考主观上认为对自己“没用”的知识——这不是神经病吗?
 
  所以,了解经济学的时候,当然也是有目的的,不用为自己学习的目的有负罪感。需要做的只是,保持开放的心态,自己教育自己。

标签: 经济学
 
0
零壹投资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