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名存实亡 九成P2P产品为高利贷
尽管中央政府对国内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重视度不断加强,但小微企业贷款的现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近日一份来自国内金融搜索平台融360的报告认为,国内有六成的小微贷款为高利贷,其中业内瞩目的P2P行业更是有九成的产品月利率超过2%。报告认为从1-9月的数据来看,国内金融普惠指数处于下降通道,报告认为如果结合四季度的宏观经济环境、贷款惯性和周期习惯来看,预测四季度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将更为明显,融资成本将持续运行的高位。
普惠金融二元割裂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是联合国2005年提出的概念,本意是每个人应该拥有及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普惠金融成为金融界热门词汇,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普惠金融依然只是挂在嘴上概念,并未成为真正的现实。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普惠金融中的普和惠呈现出二元割裂的状态,要么“普而不惠”要么“惠而不普”,其中前者指的是P2P和小贷,后者指的是银行。
P2P和小贷的“普而不惠”表现国内62%的小微贷款月利率达到2%,也就是俗称的高利贷,报告显示98%的小贷公司和99%的P2P产品的借贷利率达到这一水平。业界认为有两个原因造成P2P和小贷利率被推高:第一是客户主要是次级客户需要覆盖风险,一般而言客户对于发生在12个月以内的短期资金周转能够勉强接受如此高的利率;第二是机构本身获得资金成本较高,由于监管限制了小贷公司的融资规模,在杠杆、股东回报、风险的多重压力下共同推高利率水平,而P2P公司投资者的期望普遍在14%以上,为了吸引客户也被迫提高利率。
而银行的“惠而不普”则表现在银行6%的低利率并没有覆盖到大部分的小微企业,融360CEO叶大清认为国内能拿到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占比不到3%。银行贷款的门槛表现在其更看重经营流水、经营期限、抵押物等硬性指标,所以信用更高的大中型企业更受青睐,资金主要流向这些大企业。
普惠金融的机会
不过市场上也有乐观的情绪存在,该情绪认为从长期的趋势来看P2P、小贷、银行的普惠金融将慢慢靠近,,普惠金融能够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这种乐观情绪立足于两方面的判断:一方面随着银行系加入P2P行业,受竞争的影响P2P、小贷利率将会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受经济放缓、利率市场化、资本监管的作用下银行也会更加重视小微企业信贷市场,以民生、广发、平安为代表的股份银行已经在开始布局业务,平安银行成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联会,民生银行2013年小微企业新增贷款占改行当年新增贷款的46%,广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超过120个小企业金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