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助贷“24%+权益”的另类解法

资讯 零壹财经 零壹财经 2025-07-22 阅读:710

关键词:助贷

随着2025年10月助贷新规实施日期的临近,行业内部普遍存在关切。

随着2025年10月助贷新规实施日期的临近,行业内部普遍存在关切。从业者一方面关注监管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也在评估新规可能带来的具体影响。

7月中旬,一则关于监管层调研“24+权益”的消息,进一步引发了市场的集中讨论。然而,在市场聚焦于“24+权益”的同时,业内也在悄然探索其他可能的合规路径。

一、路径一:债务咨询顾问服务

该方案的核心构想是:由地方资产管理公司(AMC)作为服务方,与从金融机构(包括银行、消金公司、信托、网络小贷等)借款的用户作为委托方,共同在线签署《债务咨询顾问服务合同》。地方AMC将为借款人提供涵盖以下内容的咨询服务:

· 债务分析咨询:统一记录借款人的借贷、还款、逾期等债务信息,评估债务类型、金额、利率和期限,帮助用户厘清债务状况,促进按时还款和引导理性借贷。

· 财务状况诊断:深入分析借款人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定位债务问题的根源,寻找化解债务的关键突破口。

· 合规咨询(逾期后):提供包括协助展期谈判、与债权人沟通技巧、新债权人对接注意事项、债权转让后还款路径等指导服务。

· 债务管理咨询:提供预算管理、储蓄技巧和理性消费习惯培训,旨在预防债务问题复发。

该方案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目前有意愿且有能力提供此类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的地方AMC数量极为有限。

方案本身仍处于初步讨论阶段,缺乏成熟的落地路径和运营标准。核心难点在于,面对助贷市场庞大的用户基数,地方AMC如何有效且可持续地提供高质量的“一对一”服务?其经济可行性有待验证。

尤其考虑到服务规模化的难度,若最终无法有效落地或流于形式,其合规性基础将面临严峻质疑。

二、路径二:金融公证服务包

该方案引入了三个新的合作方:公证处、调解中心,以及对接公证处和调解中心的科技公司,旨在通过引入公证环节强化风险管理。其核心服务组合包括:

· 强化履约约束:将在线赋强公证(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书”)嵌入贷款办理及逾期调解流程。公证处在贷前介入法律合规审查,并以司法角度明确告知借款人逾期后果及强制执行效力,增强法律约束力。

· 提存担保金:要求借款人于借款前向公证处提存一定金额的担保金。一旦逾期,债权人可直接申请从担保金中扣划款项用于偿还,旨在降低逾期风险和后续清收难度。

· 构建快速清收通道:逾期发生后,公证处确认债务事实,引导进入清收环节,分流至调解或诉讼程序。调解服务贯穿始终,争取快速回款;若进入法院执行程序,则由司法辅助保障执行效率。该组合意在缓解法院执行压力,为债权人提供一条实现债权的效率通道。

平台向用户告知的收费名目通常包括:代办赋强公证费、代办提存公证费、证据链存储核验费和逾期投诉调解费。

根据监管规定:平台单次收费上限不得超过借款金额的6%;所有收费(含公证费)叠加用户借款综合年化成本,需保证不超过36%的红线。

该方案的核心操作点在于:平台可以利用其中两项服务(代办赋强公证、代办提存公证)各自最高6%的收费上限,叠加达到最高12%的收费空间。理论上,这12%的空间可用于覆盖借款人位于24%-36%利率区间的成本差额。

以上对两种方案的描述,旨在客观呈现当前业内的探讨方向,不代表对其合规性或合理性的立场。

三、回归核心:用户真实需求与行业根本出路

在探讨这些解决方案的同时,有必要厘清一个根本性问题:用户的核心需求究竟是什么? 有一种观点常将当前助贷行业的一些现象归因于“用户需求”,认为用户需要这些高成本服务,因此相关方案肯定具有合理性。

需要明确的是,下沉市场用户最核心、最迫切的需求是获取可负担的、及时的资金,用于应对生活紧急情况、小本经营周转或改善性消费。

由于征信记录缺失、收入不稳定等原因,下沉市场大量用户难以获得持牌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他们并非天然“偏好”高利率的助贷产品,而是在正规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为了满足真实的资金需求,不得不寻求这些成本相对较高的渠道。

下沉市场用户金融素养普遍不高,在面对复杂的金融产品设计(如各种名目的服务费、保险费、会员费)时处于显著的信息劣势。

他们往往在签约时未能充分理解综合年化成本,甚至不完全清楚所购服务的具体内容和价值。所谓的“服务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平台通过信息不透明、选择性告知或特定营销策略所塑造的。

因此,将行业现象主要归因于“用户需求”,是忽略了金融服务应具备的普惠性与公平性本质。用户的真实需求是合理信贷的可得性与可负担性,而非为不透明、高成本的服务结构买单。

寄望于行业自律或中小平台的自我革新来彻底改变现状,存在显著的现实困难。最终的解决方案,可能需要依托持牌金融机构和具备规模优势的大型互联网科技公司在低成本资金、先进风控技术和规模效应方面的核心能力,通过市场结构的优化演进和监管框架的有效引导,方能推动实现普惠金融服务的大规模、低成本、高质量供给。

-End-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中国的稳定币大战略:从规避霸权到重塑秩序

下一篇>陆控(06623/LU) MSCI ESG评级跃升AA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