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乡村振兴正当时(一): 6大信贷场景,探索新市民,1596家农商行成潜力军

资讯 李薇,魏巍 零壹财经 2022-04-29 阅读:16571

关键词:新市民农村金融乡村振兴农商行下沉市场

乡村振兴已成为大势所趋,为此零壹智库推出“乡村振兴正当时”系列研究。

为进一步贯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工作部署,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机构借助科技赋能,驱动着农村金融数智化转型,扶持政策也相继出台。4月6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了两个核心目标,即提升农业信贷投入力度与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在此基础上,政策强调了涉农金融投入稳定增长、涉农金融供给体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支持等九个方面的工作举措。本文主要从银行差异化竞争、主体精细化下沉以及农村技术保障措施完善三个方面,探讨银行保险业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领域可以做出的调整和改善。

研究发现,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设立的农村商业银行达到1596家,在乡村县域地区发挥着重要金融服务价值,监管层正在引导农商行加快自身改革、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从我国农村金融的规模占比来看,全国性银行占比近六成市场份额,相对地农商行占比较低,但上千家的网点机构覆盖着“下沉市场”,并且农村客群与新市民存在一定重合度,今后将借助数字科技来推进精准营销,成为乡村振兴领域的一只潜力军。

乡村振兴已成为大势所趋,在农村线上场景、农村金融数字化变革方面,已涌现出日益增多的创新模式做法。零壹智库将推出“乡村振兴正当时”系列研究,欢迎各家机构分享实战经验,为业界拓展经营思路。

一、差异化竞争格局:明确各类银行职能,提升农村金融供给能力

1.大中型商业银行加大首贷户力度,提升县域存贷比例

《通知》第二条  优化涉农金融供给体制机制中提出:“大中型商业银行要结合业务特长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首贷户拓展力度,填补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空白;向县域分支机构合理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将县域存贷比提升至合理水平”。

由此可见,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服务策略上,结合各自资源禀赋特征,进一步提升差异化竞争的能力。在探索“下沉市场”农村客群的过程中,通过科技赋能来挖掘未满足的金融需求,确保服务对象的增量上升。同时,大中型银行要避免出现抢夺农村中小银行存量市场的恶性竞争行为,保障涉农金融供给体系的多元化和有序性,进而提升抗风险能力。

从涉农贷款余额的占比来看,2017-2020年连续4年内,全国性大中型银行的本外币涉农贷款占据金融机构整体60%左右。不难发现,从规模总量的视角观察,全国性银行的涉农贷款体量要明显超过中小银行,这与全国布局的网点、客户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图 1:2017-2020年大中型银行涉农贷款余额和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wind,零壹智库

而从增速来看,大中型商业银行的涉农贷款增速从2018年的3.49%上升到2020年10.67%,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从2018年的5.58%上升到10.68%。面对着新冠疫情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目前银行业整体网点关停数量逐年攀升,因此在农村市场的触客难度加大。针对《通知》中提及的增加农村首贷户比例这一考核指标,必须开展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服务模式,实现共建共生,以此克服农村位置偏远、农民征信空白等棘手问题。

2.推进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妥善化解机构风险

《通知》中提到:“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等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要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服务能力和公司治理水平,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稳妥化解风险,完善省联社治理机制,推进村镇银行改革”。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显示,从2018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总体数量上基本保持一致,但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类型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图 2:2018-2021年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单位:家)

资料来源:wind,零壹智库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入实施,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由2018年的1396家上升到2021年的1596家,而农村信用社数量由2018年的812家下降到2021年的577家。农村信用社通过在股权结构、治理体系等多方面的改革,满足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等多项要求,才能改组成为农村商业银行,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有助于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整体来看,在过去的四年之中,农村商业银行的机构数量保持稳定增长,成为了开展乡村振兴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之一。尽管在涉农信贷规模的市场占比方面难以匹敌全国性银行,但在三四五六线“下沉市场”与偏远农村地区,具备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的地缘优势,借助数字科技,今后将逐步提升在金融机构整体中的涉农信贷市场份额。

此前在2021年,银保监会曾发布了一项有关乡村政策的文件——《关于2021年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通知》,文件强调“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支农知小定位,提高‘三农’金融供给能力”。对比来看,2022年出台的《通知》政策要求更为细化,更加强调农村中小银行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和实施思路,侧重通过改革化解系统风险的方式,提升农村中小银行的金融供给能力。

也就是说,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的定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提升金融供给能力的方式,将从寻找外部的地区优势转为提升自身治理水平。为何要突出农村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零壹智库发现,全国性商业银行,尤其是系统重要性银行,在风控等多个方面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但是农村中小银行分散广泛,面临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贷款率高以及股东股权违规等乱象,在深化支农支小的定位的同时,也要肃清上述乱象,才能增加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二、深挖细分市场:农村进城新市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重点

1.重点客群:县域农村与新市民两类群体存在重合度

乡村振兴究竟难在哪?2022年呈现出哪些新需求?零壹智库研究发现,乡村实质上是指县域农村地区,从客群的年龄结构来看,90后、00后已成为农村家庭的劳动力主体,他们也是返乡创业、支援家乡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这类人群伴随着互联网而成长起来,对于移动支付、线上贷款较为熟悉。

从用户行为偏好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的服务群体与新市民有一定重合度,在城市与农村的接壤地带,他们往往同属于一类人。此前,监管也专门提出了对于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扶持政策。3月4日,银保监会与央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对于新市民的范围给予了明确的界定——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

零壹智库此前发布的《城市化浪潮下的新市民金融需求报告》,披露了一项数据,即在新市民群体中城乡流动的占比超过70%,因此进城农民将是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重要群体。

2.信贷场景:6大核心领域,从消费拓展至小微经营

本次发布的《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重视做好进城农民等新市民金融服务,围绕进城农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在银行信贷投放和保险保障力度上做好金融服务”。

围绕乡村振兴群体的金融需求挖掘,将重点围绕上述6项场景展开,拓展线上场景生态,这是B端与C端两类场景的整合布局。同时,《通知》还提到,对于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强化进城农民金融服务,作为建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的重点内容,争取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该项举措在地域开展和服务对象方面,拓展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内涵,也为金融机构开展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C端场景布局来看,零壹智库注意到,早在2013年,银保监会就曾发布《关于改进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把信贷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作为完善农民工金融服务的重点,提供存款、贷款、汇兑、转账、信用卡、理财、信息咨询等综合金融服务。如今,为了更好地适应进城农民的就业形态和金融需求的变化,金融服务的着力点也更加全面,从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多个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比如在住房服务中,进城农民以租房服务为主要群体,是否能够开展设计金融服务产品,保障进城农民租房的稳定性、安全性等。在教育服务中,能够支持进城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需求,提升进城农民在从业领域的软硬技能,以及保障进城农民子女能够在本市享受相当程度的教育服务等。

在这些金融服务需求中,进城农民创业是较为特殊的一部分,该领域的贷款需求使得C端与B端贷款服务产生了一定重合。进城农民创业的方向主要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呈现,因此农民创业贷款的划分存在一定的模糊边界。

从B端场景布局来看,《通知》也提出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银行机构要积极发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首贷、信用贷,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农户经营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所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体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具备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特征,是带动农民就业的重要主体,未来将通过金融辅导提升财务能力,以及融资担保覆盖面提升财务覆盖面的方式,双管齐下,增强农户经营性贷款投放力度。

三、征信与基础设施:金融支持乡村建设,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强化乡村建设中长期信贷投入,加大乡村道路交通、物流通信、供水供电、教育卫生、清洁能源、人居环境改造提升等领域金融支持,助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从金融机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来看,2016-2020年贷款余额逐年增加,并保持稳定的增速。《通知》在基础设施贷款领域上,给予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并且强调在基础设施领域强化中长期信贷投入,保障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

图 3:2016-2020年金融机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wind,零壹智库

强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够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拉动农民收入增长,支持乡村振兴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为“三农”金融服务带来便利,尤其是在通信方面的建设,使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双方合作开展授信,提供基本的设施条件。

《通知》还要求,各银保监局积极推动辖内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加强部门间信用数据共享,健全农村信用体系。事实上,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对于农村地区“不敢贷”“不愿贷”的根源,在于农民属于征信白户,无法辨别其诚信意识与还款意愿,以致大概率造成逾期不良风险。

有关农村群体的信用水平与诚信意识,此前在调研报告中已给出论断。2021年年9月,央行发布的《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披露,在不良信用的认知维度维度上,81.49%的农村地区的受访者能正确看待不良信用记录的影响,比城镇地区低5.7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城乡之间对于信用的认知仍旧存在一定差异,这也给金融机构的授信带来一定影响。

从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两方面看,农民具备还款能力并不代表具备相当的还款意愿,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有助于各机构之间打通征信渠道,建立农户信用“白名单”,降低贷款的信用风险,提升贷款的授信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农村地区的征信与基础设施改造,必须借助于数字科技。鉴于此,数字乡村建设需要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共同参与,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的乡村振兴生态圈。近年来,数字科技对于农村信贷的改造已取得一定成效,此前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0年县域数字贷款服务广度得分较2017年增加8倍以上,县域数字贷款服务深度得分较2017年增加3.8倍。

四、小结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落实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政策引领下,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数字科技与金融产品的结合将会更为紧密,今后也将展现出更多的“银行+保险+金融科技公司”特色创新服务模式,值得业界学习借鉴。

END.
加关注 消息
文章:229 粉丝:21 总阅读数:7109.9k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零壹日报:多家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锦程消费金融2021净利增长107%

下一篇>零壹日报:网商银行2021年净利增至20.9亿元;比亚迪汽车金融拟获48亿元增资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5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