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再回首、再思考、再出发——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四十年

观点 马雪飞 零壹财经 2018-11-27 阅读:17292

关键词:郭田勇新书发布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发布新书《再回首 再思考 再出发—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四十年》。
11月27日,零壹财经在上海召开“金融改革四十周年 度“势”创新——2018零壹财经新金融秋季峰会”。会议聚焦银行、保险、证券、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力邀各行业精英人士,探讨金融改革历程、发展变化及未来趋势,助力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

在会议上,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的新书《再回首 再思考 再出发—中国金融改革开放四十年》于会议重磅发布,由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万建华、郭田勇教授与
零壹财经创始人柏亮共同揭幕。

对于此次新书的发布郭田勇表示,他曾先后参与过《中国金融体制改革20年》、《经济改革30年》两本书的写作,这些年也一直在研究和见证金融改革,作为行业改革的“观潮者”他有必要将这些事情记录下来。

据了解,新书主要分为四个篇章,分别为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对外开放以及金融调控与监管。

他认为站在40年这个重要节点上,有必要再回首,疏理一下整个中国40年金融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也有必要再思考,总结我国金融改革中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更要再出发,思考金融业怎么发展,把金融改革开放的进程继续推动下去。

郭田勇认为从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整体以及取得的成就来看,大概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组织体系不断的完善;
第二方面:金融市场体系内涵日益丰富;
第三方面:整个金融业务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
第四方面:金融治理体系的手段也在不断完善;
第五方面:金融开放和合作日益加深;
第六方面:金融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地优化和调整。

另外,郭田勇强调金融要扎根于服务实体经济,要始终坚持市场化的导向坚决不动摇;持续发挥创新的驱动力,重视和鼓励金融创新;同时要有序地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最后,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让整个金融业的运行都能处在一个健康、平稳的发展轨道之中。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零壹财经华中新金融研究院院  郭田勇)

附演讲实录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零壹财经华中新金融研究院院):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再次参加零壹财经的峰会。

柏亮是零壹财经的创始人,我相当于准联合创始人(在里面没有股份),看着零壹财经从零到一的,应该说见证了这个过程。
当然,我也是另外一个重要见证人,就是中国新金融改革40年的进程,其实我这次开会之前,特意和柏总说,一定要请万总上台和我一起揭牌这本书。

我先讲一下,我们纪念金融改革40年,我是80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到银行(在银行基层工作),之后又到北京读硕士、博士,到后来一直在学校从事教育、科研工作。

在我读博士的时候(1998年),我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也就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我和我的导师赵海宽研究员(他不但是我的导师,而且是万建华总在五道口的导师),共同写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20年》一书。后来到了高校(中央财经大学)工作,在2008年的时候,跟时任中央财经大学校长共同完成了《经济改革30年》这本书。

所以,刚才万总问我,我一直写这本书,还要往下写。我说人确实有的时候有一种路径依赖,写了20、30年了,不写40年,好像这个事就断了。而且确实我这么多年一直在研究金融改革这个事,在见证这个事。

我刚才说为什么要请万总上来一块儿呢?我绝大部分经历都是在高校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万总跟我不一样,我跟万总是一个学校毕业(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毕业后,万总就先在央行从事管理工作,后来又在招商银行担任副行长,又到中国银联担任总裁,又到国泰君安证券担任董事长,现在又在第三方支付的公司担任“掌门人”。

所以,从业界来看,确实万总是整个波澜壮阔的金融改革过程的“弄潮儿”,而我们是改革中的“观潮者”,你们“弄潮儿”干出了很多事情,我们“观潮者”把事情给记录下来,形成这本书。

所以,今天我们共同来发布这本书,我感觉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今天的时间也比较短,我就围绕着金融改革,也揭开我们这本书,简单给大家做一个小的分享。

从整个金融改革来看,这本书的名字起名叫《再回首 再思考 再出发——中国金融改革开放40年》。为什么要取这么一个名呢?我们觉得站在40年这个重要节点上,的确有必要再回首,我们要疏理一下整个中国40年金融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也有必要再思考,我们要总结我国金融改革中的宝贵经验,当然也要总结教训或者是不足之处,我们要进行总结,也进行反思。同时,我们更要再出发,现在可以说是“乱花迷人眼”,当前各种声音非常多的情况下,下一步金融业应该怎么发展,我们要进行展望,我们希望把金融改革开放的进程继续推动下去。

我们如果从这本书的主体内容来看,我们分成了四个大篇:


  1. 金融机构。
  2. 金融市场。
  3. 金融对外开放。
  4. 金融调控与监管。

我们分成这四个大篇,对整个40年金融改革进程进行分析和总结。

当然因为时间有限,我不按照这四篇来讲。

首先,我们跟大家总结一下,整个金融改革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我们先从重要的经济金融指标来看一下。

比如我们整个中国GDP在1978年金融改革之初,1978年中国的GDP大概只有3600亿人民币,连5000亿都不到,更别说1万亿,但是在去年年底,中国的GDP已经达到了80万亿,40年时间,GDP翻了200多倍。

所以,从经济总量的角度来讲,它是一个非常大的增幅。当然从货币总量来看,也是在持续的增高,货币总量的增高这个事情,有时候要一分为二来看。

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时候我们在研究生部读博士,那时候中国的M2额度比较小。我们那个时候有一个词叫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就是把M2和GDP相比较,看这个比值是高是低。

我们那个时候确实比较低,我印象中在我去五道口的时候,大概中国的M2与GDP比较,只有30%、40%的水平,那个时候美国能达到60%、70%,所以我们说我们的经济货币化程度比较低。

为了什么低呢?我们总结了是中国很多领域还没有进行货币化,包括房地产,不用货币,包括很多商品交易,直接和国家进行调拨,它也不都不用货币。

所以,我们当时讲要提高货币化程度,后来我们讲M2增幅不再上升,在前期来看,我们觉得的确是货币化程度得到不断的提高,这个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当然,到了现在我们讲改革既有成就,也要反思,我们现在M2确实增幅比较快,大家知道中国GDP80万亿,M2现在已经超过了GDP的两倍还要多,我们只是把这个数列出来,让大家看到它的增幅非常大,当然我们也承认这个里面我们还要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反思。

比如说是不是跟房价等这些负面作用有关,我们可能也要进行一些分析。

从外汇储备来看,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增幅,我们的储备现在有3万多亿,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来看,整个的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这几个图在书上都有,我在这个地方就不一一的详细解释了。

从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整体来看,从取得的成就来看,大概有这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组织体系不断的完善。

在1978年的时候,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有一句话: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什么叫“大一统”其实中国的金融体系只有一个中国人民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而且没有其它商业银行,很单一的大一统体系。

那么,改革以后随着市场中多样需求的出现,我们的金融服务也要相应多样化,在80年代开始形成了中央银行和四大国有专业银行这种双层金融机构体系。

之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众多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招行的成立,万行长大概就是那个时候去招行的,成立了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商行、中小商业银行不断的出现。

所以说,现在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非行业金融机构,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功能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现。

第二方面:金融市场体系内涵日益丰富。

大家知道我们的金融市场也有一个从0到1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到了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有企业发行股票、商业银行发行股票,到了90年代初(1990年、1991年),上海、深圳成立了证券交易所,到现在我们形成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而且今天在上海马上又要成立一个科创板(现在还没成立,还不能说),要率先的落实注册制,所以我们的这个板不断丰富。

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场外的交易市场,投资人队伍、机构投资者队伍也在不断的丰富,有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众筹,包括现在整个私募这块,机构投资者的量非常大。

当然,从整个资本市场的建设来看,这个体系在不断的完善,无论是从股票发行制度改革,还是发行标准、监管架构改革、退市并购、信息披露等基础制度,我们可以把这些基础制度叫做资本市场的四梁八柱,它这块的建设不断的在完善。

第三方面:金融业务的技术创新层出不穷。

这个刚才柏亮总在台上也讲了,我们整个的技术驱动对金融业的发展动力非常强。

我有时候觉得我改错行了,我当年大学毕业,我其实也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我在烟台分行电脑部搞计算机(我上大学的时候是学理工的),那个时候计算机只是银行的一个工具,和银行业务本身连接性比较低,只是算的更快。

后来我到银行,我觉得应该搞金融,我就考了研究生就走了,硕士读博士,读了半天回去再到银行一看,完了,现在银行都是学科技的人占据主导地位,已经反客为主了。像现在新兴的互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机构,科技人才是银行的主要业务人员。

所以我就后悔了,我要早知道我就不考研究生,我就一直搞科技,那我现在也成为银行最主要的业务人员了,反客为主了嘛,我们那个时候是被边缘化了,所以才不一样。确实从整个科技的发展来看,我们讲推动金融业不断的转型、升级。

我看今天来的机构有很多都是一些没有持有金融牌照的场外机构(包括做支付、各类金融业务的机构)  ,我一直讲这些机构对我们金融业发展非常重要。

我记得我在北京跟大型银行的人一块开会,有的时候他们对一些科技机构可能带有色眼镜,说这些机构经营并不规范,事情被他们搞的乱套了。但是,我经常说你们商业银行的人思考一下,如果这几年没有这些不持有金融牌照的场外机构在科技方面的不断进步,不断的给正规银行机构施加鲶鱼作用,我们银行业、科技水平能提高的这么快吗?

从主流来看,互联网金融机构和正规的金融机构的确是在竞合中,使得整个金融业的科技能力不断提升。这样的话,提升到一定的程度,我们才敢于说我们正在进行弯道超车。所以,科技驱动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方面:金融治理体系的手段也在不断完善。

主要是法制体系、征信体系建设,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内部公司治理体系,的确这块儿也是在不断地完善中。

第五方面:金融开放和合作日益加深。

无论是从人民币的国际化角度来看,还是从我们对外中国“请进来”、“走出去”这两个方向来看,我们确实进展非常大。
而且国内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也越来越多融入了国际,得到了国际主流的认可,包括MSTI,把中国纳入了,都体现了我们开放的进程。

第六方面:金融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地优化和调整。

从大一统,到后来形成一行三会,现在是一委一行两会,当然体系在跟整个金融业务发展相适应,金融监管这块儿的上层建筑,也是在不断地完善中。

同时现在所谓双支柱,以前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和三会从事监管,以前对于这两块儿是有一定程度相分离的。今天我们讲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要形成一种双支柱的关系,这样的话才能够使得整个经济金融的运行更加平稳。

这是我对成就做得一些总结。

如果讲40年的经验,经验比较多,但是我们择其要者,概括为四点,就是金融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

第一,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个根本原则。

我们还是扭住这个不动摇。中国的金融业发展,我们之所以能发展得那么快,某种程度上都是在实体经济部门有了这种需求,相应的我们出现了各类金融业务。

所以,无论从过去还是从未来看,都要扭住服务实体经济这条主线。

第二,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我们始终认为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的确是国内深化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

比如说在上海滩,在90年代,比我早的人可能还有印象,那个时候中国在90年代初(80年代底),保险公司都是在家里面等着客户上来投保的,在家里面坐着。后来有一家保险公司在上海登陆,叫友邦人寿,来了以后上海滩上马上就出现了一大堆“跑街先生”和“跑街小姐”,西装革履,兜里别了很多名片,逮到人就发名片。然后到办公室敲门,递名片,直接主动出击,进行保险营销。

我印象友邦来的那年,在上海市整个保险业务的增量被它给拿走了大概80%。中国保险公司都是坐在家里的,等着客户呢,一看以后不能坐了,也要搞保险经纪人、保险代理人的相关制度。

所以,开放倒逼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前天我在广州参加北大的全球金融论坛,我们从北京去的一位领导同志(不点名了),他说了一句话我的印象特别深,他说:“永远也不要低估对外开放,永远不要高估顶层设计。”有人说顶层设计很重要,他说不要低估对外开放,不要高估顶层设计,大家自己想去吧。

所以,对外开放这个原则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鼓励金融创新,培育效率提升。

由于科技驱动,形成弯道超车。

第四,采取渐进式的改革路径。

当然我们有强有力的监管和各部门的政策体系做保障,这样的话我们整个改革的路径保持一种渐进式。渐进式最大的好处,是能够防范系统金融风险,防止出现一些大的金融危机。

所以,我们采取渐进式,很多业务都是先进行试点,然后不断地走向成功、成熟,而且有些业务是慢慢地转大弯。包括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到现在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

我印象我在80年代准备考研究生的时候,我要学金融,我考中国人民大学,那个时候考试就是谈谈中国怎么样推动利率市场化,考这种题。我到了中央财经大学当教授,我给学生考试,我还在出这道题,20年过去了。

为什么呢?当然因为有这个题,可以培养出很多教授和博士来,大家可以以这个题目写出很多论文。但是这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现在我们拐大弯,这个进程我们基本上已经完成了,防止由于推进过快而形成的风险和隐患。

这是我们做了一个总结。

最后,我们站在现在展望未来的金融改革开放,我想有几点还是要说:

第一,仍然要强调,金融要扎根于服务实体经济(从未来来看)。
第二,仍然要始终坚持市场化的导向,这个要坚决不动摇。
第三,持续发挥创新的驱动力,仍然要重视和鼓励金融创新。
第四,有序地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第五,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调控框架,这样的话,我们有一个好的调控监管体系,让整个金融业的运行都能处在一个健康、平稳的发展轨道之中(这个我就不再展开了)。


所以呢,这个就是我今天向大家做的介绍。

我最后想说《金融改革40年》这本书,不但有中央财经大学的作者参与,还有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以及柏总所在的零壹财经,我们很多作者共同完成了这本书,现在在出版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金融实验室对我们这本书也进行了出版资助,同时零壹财经、柏总也给这本书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对此我也表示感谢,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的梳理和总结,能够对整个金融改革开放的实践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在座各位也看一看我们的书(我们给大家也都发了这本书),如果能有收获最好的,如果有任何批评也可以向我们反映,我们来进行改正。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央财教授郭华:网络借贷行业长效发展需要匹配长效监管机制

下一篇>上海互金协会会长万建华:科技对金融有四个驱动、存五大趋势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25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