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角兽观察 | 着眼视网膜疾病诊断市场,AI医疗第一股鹰瞳科技硬核落地
- 19页 阅读:4439 聂泽馨,张卓君
- 所属专栏:独角兽观察

前言
在消费升级及产业数字化的推动下,新经济业态蓬勃发展,培育了众多高估值企业。2020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再创高峰,达到251家,总估值首次超过万亿美元。这些企业凭借高爆发、高成长及高创新的特性,成为下一代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引领者。
《独角兽观察》专题专注于挖掘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背后的发展基点、商业模式和成长路径,开展案例研究,策划专题报告,每1-2周更新一次,每年不少于40份报告。
摘要
√ 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导致中国慢性病患病率显著上升,老龄化及慢性疾病等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将进一步释放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的市场潜力。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推算,至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市场将扩大到923亿元,其中,中国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市场将增长至340亿元,在整个医学影像AI市场的占比达1/3以上。
√ 鹰瞳科技凭借以下几点脱颖而出:(1)获得中国首张眼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三类医疗器械证,成功上市中国第一批眼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并于2021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医疗AI第一股”;(2)布局软件解决方案,建立产品组合,覆盖多种检测指标和疾病种类;(3)注重研发及创新能力驱动,2019-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4121.2万元和4230.9万元,占同期总收入的135.5%和88.8%,目前已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和学术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 鹰瞳科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政策利好,医疗器械审批速度加快,AI医疗进入快车道;(2)近年来大型科技公司和人工智能医疗公司先后入局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市场,鹰瞳科技将面临激烈的竞争格局。
出品 | 零壹智库
作者 | 聂泽馨 张卓君 编审 | 赵金龙


北京鹰瞳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鹰瞳科技”)成立于2015年9月,致力于慢性病早期检测、辅助诊断以及为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全面和多方位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鹰瞳科技聚焦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领域,主要产品为AIFundus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辅助诊断和Airdoc人工智能赋能的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

2020年8月,公司获得中国首张眼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三类医疗器械证,成功上市中国第一批眼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2021年11月5日,鹰瞳科技在港交所上市(股票代码02251.HK),成为“医疗AI第一股”。
一、慢性病患病率增长不断刺激医疗需求,持续释放医学影像AI市场潜力
(一)老龄化加剧,加速慢性病患病率上升
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从1953年的0.43亿人增长至2020年的2.45亿人,占比从7.32%上升至18.7%,而65岁以上老人数量则从0.26亿人增长至1.77亿人,占比从4.41%上升至13.5%。同时,伴随中国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下降和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等因素,中国老龄化趋势预期日益加剧。

资料来源:2020人口普查,零壹智库
图 1 1953-2020中国老年人口比重
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慢性病病历的迅速增加。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表明慢性病患者生存期将不断延长,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进一步扩大。其中,糖尿病作为我国主要慢性病之一,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从2008年的9.7%上升至2020年的11.2%,至2020年18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数达1.243亿人。此外,13%的高血压人群患有高压视网膜病变,高压视网膜病变患者数量将从2015年的3480万人上升至2020年的4220万人,并预计2030年增至6210万人。
(二)医疗服务需求显著提升,强化医学影像AI市场巨大潜力
慢性病发病率增加提升医疗服务需求,拉动医疗健康市场发展。一方面,根据卫生统计年鉴,2018年55-64岁、65岁以上人群两周就诊率分别为32.7%和42.6%,显著高于55岁以下人群;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医疗体系逐步健全和人均收入水平提升,老年人就诊频率显著提升,2018年55-64岁、65岁以上人群两周就诊率分别显著高于2013年的19.7%和26.4%。
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作为协助医生诊断的技术是疾病早筛关卡提前的重要一步,是医疗行业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市场将由2020年的3亿元增至2030年的9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6.7%,其中,中国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市场将增长至340亿元,在整个医学影像AI市场的占比达1/3以上。基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及慢性疾病等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将释放出巨大市场潜力。

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零壹智库
图 2 2019—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市场规模及预测
二、鹰瞳科技如何打造差异化优势?
鹰瞳科技成立6年来,经历了多次产品迭代及9轮融资,并于2021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医疗AI公司。在成长速度让人惊叹的背后,鹰瞳科技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实现高科技产品孵化和商业化?
(一)人工智能算法系统推动产品业务发展
人工智能业务收益显著。财报显示,公司主要的营收来源是提供人工智能软件解决方案,2019年、2020年该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2185万元和4285万元,同比增长96.1%,占总收入71.84%和89.88%。其中,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包括视网膜异常、玻璃体异常、黄斑病变、心血管异常、帕金森氏症等指标检测,得益于SaMD深度学习训练,其评估精准度可媲美医学专家建立的金标准数据。
公司销售的硬件设备产品包括AI-FUNDUSCAMERA-P、AI-FUNDUSCAMERA-D等,同期销售收入分别为333.5万元和334万元,仅占总收入11%和7%。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零壹智库
图 3 2019—2021H1鹰瞳科技业务收入拆分
目前鹰瞳科技的解决方案产品已覆盖国内外400余家医院、28个省份和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超过140家体检中心和950多家视光中心,并已逐渐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公司软件解决方案毛利润从2019年的46.3%上升至2020H1的70.8%,显著高于硬件设备销售利润率。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零壹智库
图 4 2019—2021H1鹰瞳科技各业务利润率
产品管线应用广泛。医学影像类AI产品管线布局和商业化易形成同质化竞争,从而陷入医院数量、商业化营收、客户转化率等竞争。然而,鹰瞳科技在核心产品和独立产品上与其他医学影像类AI企业均有不同。常规医学影像类AI公司数据主要来源为放射科或影像科CT,而鹰瞳科技不仅运用海量用户视网膜影像数据进行高质量临床实验。
鹰瞳科技打造的Airdoc-AIFUNDUS系列产品还能应用于诸多大健康场景,可覆盖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和视网膜脱落等检测项目,相较于定位院内场景效率的医学影像类AI企业产品覆盖面更加广泛。
表1:鹰瞳科技产品研究现状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零壹智库
目前,鹰瞳科技正在研发包含妊娠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妊娠期高血压视网膜病变、颅内高压相关是乳头水中视网膜病变等5款SaMD产品,这些独立产品将进一步拓宽公司疾病检测种类,并服务于健康诊断和风险评估平台。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零壹智库
图 5 鹰瞳科技核心产品组合
(二)技术与产品研发铸造壁垒
鹰瞳科技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研发能力的支撑。根据公司招股说明书,公司研发团队拥有超过80名研发人员,占比超过公司总人数的27%。据公司财报显示,2019年和2020年研发费用分别为4121万元和4231万元,占当年总收入的135%和89%。公司同期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313.2万元和2580.1万元,管理费用分别为1404.9万元和1790.2万元,远低于研发投入。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零壹智库
图 6 2019—2021H1鹰瞳科技研发费用


资料来源:公司财报,零壹智库
图 7 2020年鹰瞳科技费用占比
同时,鹰瞳科技从2018年-2021年完成了B轮至D轮的融资,并通过香港公开发售实现了大规模融资额,现金流充沛,足以支撑公司未来的研发支出以及销售活动。截至2021H1,公司的现金储备达5.75亿元。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
图 8 鹰瞳科技期末现金流余额以及公司主要融资事件
研发创新拉动业务壁垒,展现企业优势:
· 高精度核心产品。公司主攻人工智能算法领域,其产品Airdoc-AIFUNDUS(1.0)经过1000名入组患者组成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表现出91.75%的灵敏度和93.1%的特异度,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 强大的AI算法训练系统。鹰瞳科技研发出一套深度学习训练的AI算法系统,该系统支持超过300个深度学习模型的同步计算,可用于Airdoc分析医学影像,各种疾病和病变的复杂性。目前,该数据库已经拥有大约370万个全世界用户视网膜用户图像及多模态数据,以进行高质量临床实验。
· 多方合作,互利共赢。鹰瞳科技依托自身过硬的研发实力和研究成果,已与多家知名医疗机构和学术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如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大学和莫纳什大学等),参加项目包括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建立人工智能眼科应用师范基地等。
除此之外,公司与知名CRO和CRC合作,支持和协助公司包括管理临床试验运作、协助临床数据搜集输入等多项临床试验步骤。通过参与合作,鹰瞳科技将集合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多方先进科技,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提升公司影响力,加速我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领域发展。
表2:鹰瞳科技研发项目及战略合作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零壹智库
截至目前,公司在中国拥有152项专利及专利申请,以及6项已发布的PCT申请。公司正在探索新领域,如视网膜影像年龄预测和近视进展检测。
三、政策扶持逢赛道机遇,商业化落地迎多方挑战
(一)政策利好,加快AI医疗器械审批流程
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鼓励并扶持医药行业、商业保险行业发展,同时推出一系列政策维护市场体系,其中包括了加快和简化医疗器械的审批流程。2020年国家药监局先后通过了首各“医疗AI三类器械产品”,首张“肺结节AI三类证”、首张“AI+CTA三类证”等。在产品审评审批上,AI医疗器械显然进入了快车道。
表3:2019-2021年医疗器械相关政策及内容概要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
(二)竞争格局与用户习惯,产品商业化落地将与挑战并存
国内外竞争格局激烈。中国的人工智能医学影像领域覆盖范围包括肺部影像、视网膜影像、心血管影像、创伤影像等,其中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发展最快。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9-2020年该领域的年复合增长率达171%。2021年,科亚医疗、推想医疗、数坤科技三家AI医疗器械企业顺应赛道优势,先后递交上市招股书拟赴港上市。人工智能医学市场主要竞争者包括鹰瞳科技、Vistel、VoxelCloud等人工智能医疗公司,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商业化产品包括4款中国的产品和2款美国货加拿大的产品。
资本加持和政策的扶持势必让AI医疗行业从寒冬中苏醒,也让鹰瞳科技在一众AI医疗器械企业中脱颖而出。目前鹰瞳科技处于市场领导者地位,但在国内外激烈竞争格局下,鹰瞳科技依旧需要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优势。
表4:人工智能视网膜影像识别市场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零壹智库
改变用户习惯仍面临困难。2021年11月5日,鹰瞳科技正式在港上市,发行价为75.1港元,开盘即遭遇破发,下跌9.99%,收盘报68港元,下跌9.45%,市值70亿港元。截至2022年1月12日,公司总市值为34.64亿港元,几近腰斩。可以看出,鹰瞳科技的AI医疗故事虽然打动了一级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但是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显然并不买账。
在2021年之前,鹰瞳科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业务并未产生营收,其收入主要依赖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以及硬件设备的销售。其中健康风险评估解决方案在总营收的占比2019年为71.8%,2020年更高达89.9%%。硬件设备的销售收入在2019和2020年占比为11%和7%。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业务遭遇了商业化落地难题,其难点在于改变用户习惯。目前,糖尿病的检测技术已十分成熟,传统的检测方式十分简便,价格低廉。因此,用AI去检测糖尿病并没有比传统的检测方式并无太大优势。显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商业化还需要市场验证。
四、小结与展望
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导致中国慢性病发病率显著上升,进一步刺激医疗服务需求,释放人工智能视网膜医学影像市场的巨大潜力。鹰瞳科技着眼视网膜疾病诊断市场,率先取得中国首张眼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三类医疗器械证,加之政策利好不断加码,行业赛道靶向精准、前景可观,鹰瞳科技硬核落地成为我国“AI医疗第一股”。
但近年来大型科技公司和人工智能医疗公司先后入局人工智能影像市场,已形成较为激烈竞争格局,且截至2022年1月12日,公司总市值为34.64亿港元,近乎腰斩,建议持续关注鹰瞳科技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产品商业化落地情况。
END.

零壹智库研究报告
2013年至今,零壹智库累计发布超过40部新金融专业书籍、200份专题报告500份数据报告,并为数十家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了专业的新金融咨询服务;举办了超过30场行业峰会、20000多业内人士到现场交流,超过40场高端闭门会、1500余位业内高管 和专家参与探讨。零壹智库会员体系将在原有机构会员服务的基础上,推出个人VIP会员服务,旨在为新金融行业决策者、从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知识、业务交流水平和资源开拓的能力。
报告需求或合作请联系:
132-6199-0570
marketing@01caijing.com
报告购买与咨询请微信扫码:
热门报告
-
2025年中国知识产权创新调研报告:AI点燃知识产权生产力革命
TOP1

免 费
2025年中国知识产权创新调研报告:AI点燃知识产权生产力革命
-
2025Q1手机银行数字竞争力排行榜TOP100 (总第14期)
TOP2

免 费
2025Q1手机银行数字竞争力排行榜TOP100 (总第14期)
-
2024年中国大模型发展指数报告(总第3期)
TOP3

免 费
2024年中国大模型发展指数报告(总第3期)
相关推荐
2024年中国大模型发展指数报告(总第3期)
2024年度手机银行数字竞争力排行榜TOP 100 (总第13期)
2024中国金融消费者投诉指数年度报告
中国平台经济发展观察(2024)

免 费

免 费

免 费

免 费
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