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科技

工行、民生、平安、兴业被指违规收费,折射贷款定价之痛 | 小微金融之年(二)

银行科技 李薇 零壹财经 2020-11-27 阅读:32454

关键词:小微金融平安银行贷款定价金融科技小微企业贷款

梳理小微企业贷款定价的构成要素,探寻商业银行发展普惠小微金融的盈利增长难题。
11月21日,银保监会官网发布了《关于部分银行保险机构助贷机构违规抬升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典型问题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 

《通报》提出,4家金融机构与助贷服务机构存在着抬升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违规行为,分别是工商银行、民生银行、平安保险(集团)下属平安普惠与兴业银行。根据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有关问题,监管部门在暗访督查过程中,发现存在着违规收取应减免费用、强制捆绑销售、收取高额服务费和代理手续费等问题。 

究竟小微企业贷款定价是如何规定的?银行为何被吐槽贷款利率高?小微金融业务是否真的“叫好不叫座”?零壹智库将在本文系统梳理小微企业贷款定价的构成要素,探寻商业银行发展普惠小微金融的盈利增长难题,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提出小微金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 

为了全面洞察普惠小微金融的发展全貌,零壹智库在四季度启动“小微金融之年”系列策划,将从监管导向、银行实践、金融科技公司技术输出、地方政府帮扶、担保保险机构增信等角度,系统剖析中国普惠小微金融数字化进击新路径。本月,零壹智库已发布的一篇文章是国务院发文!大数据风控、不见面审批与担保保险机制 | 小微金融之年(一)该篇作为小微金融系列的第一篇,今后将持续对外输出我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同时,零壹智库2020商业银行普惠小微金融竞争力和小微金融数字服务商评选也在案例征集中,欢迎参与报名。 

一、收费乱象:“零容忍”各类机构小微信贷违规行为 

从银保监会披露的《通报》来看,小微企业贷款的违规收费乱象发生于2020年疫情爆发前,零壹智库整理出下述4家机构的违规收费时间表,整体上发生于2016-2019年期间。面对中小微企业存续年限短、抵押品缺乏的经营现状,银行与助贷机构仍要求企业法人提供抵押品、强制捆绑销售保险等方式,抬高了小微企业贷款综合成本。 

表1:4家银行保险与助贷机构的小微信贷违规收费发生时间

资料来源:银保监会《通报》,零壹智库 

本次《通报》涉及的唯一一家助贷机构是平安普惠,互联网贷款在提供融资便利的同时,也隐含着各类收费项目,强制收取担保费与销售保险产品,未提供其他增信方式供客户选择。这也是银行与助贷机构合作小微贷款初期,要求助贷机构“兜底”“承担逾期风险”等责任引发的。同时,很多用户在没有看清电子合同条款的情况下,就贸然申请了贷款,进而导致年化综合融资成本高达20%以上,超过现有LPR 4倍贷款利率。 

二、深度剖析:银行贷款定价构成因素与小微金融盈利点 

近几年,在国家提倡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导向下,银行业加大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但有关融资费率的争议始终未停歇。正如《通报》所指的各类收费乱象,金融机构需要精准判断每一笔小微贷款的各项成本费用构成,制定出合理的贷款定价。下文我们将详细剖析银行贷款定价的构成因素,从中寻求服务小微企业群体的最佳盈利模式。 

1. 银行贷款定价构成因素 

结合中国银行业实践情况,最典型的是成本加成法,这种计算方法由4个要素组成,分别为资金成本(负债成本)、业务成本、风险成本、合理利润(资本成本),逐一相加而成。其中,负债成本是决定贷款定价的主因,过去几年商业银行在每季度末“拉存款”,之后逐步创新推出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等高息负债产品,从而进一步压缩了小微企业贷款的盈利空间。 

鉴于此,各家银行为了保持小微贷款的利润率不下滑,均在各项收费服务上做文章,致使小微企业综合融资费率不断攀升。实际应用中,各银行的贷款定价会更为复杂,在此简要介绍小微企业贷款成本的主要构成要素。 

图1:基于成本加成法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计算方法

资料来源:零壹智库 

(1)资金成本。指放款机构的负债成本,它主要由央行货币政策决定。一般而言,大型银行低于2%,中小银行超过2%,2020年下半年,监管部门重点管制高息负债产品,严控市场乱象; 

(2)业务成本。指放款机构拓展和维护客户、开展业务经营、自身运营管理等事项的各项成本,借助金融科技,银行联合超高流量的互联网平台(助贷机构),实施线上获客与活客,大幅降低了成本支出。互联网时代下,小微企业贷款的业务成本大幅收缩,并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挖掘线上留存的各类交易数据。 

然而,疫情发生后,银行保险机构与助贷机构仍需线下进行调查走访,确定其风险水平(预期损失率),毕竟小微信贷是一项高风险业务。从多家银行的财报来看,“业务及管理费用/总资产”约在0.5-2%之间(大型银行不足1%,小微业务占比高的中小银行超过1%),在此判定这项成本通常在1.5%左右; 

(3)风险成本。指能够覆盖实际贷款额度的坏账损失,这一项成本是贷款定价的4个指标中占比最大的。2020年疫情出现后,全国中小微企业均呈现明显的现金流紧缺、订单锐减等经营难题,加上央行发布“延期还本还息”“向实体经济让利”的政策导向,各银行普遍增加计提坏账拨备。 

这项指标的测算,是根据其他3项指标进行倒推得出的,假设此前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9%,可推算出风险成本为4.5%;假设如今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强制降低至7%,则风险成本为2.5%。由此一来,“减费让利”后将贷款利率拉低,在其他三项成本指标的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很可能导致银行收益无法控制风险,进而使银行放贷意愿降低,只能寻求外部助贷机构合作分担风险。 

(4)合理利润。指放款机构期望达到的利润水平(参考ROA),这一项指标衡量小微金融业务能否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关键。正如监管层所指,普惠金融不等于慈善金融,金融机构作为盈利性组织,需要考量自身生态圈布局与商业模式。从行业正常水平来看,这项指标通常为1%。   

2. “减费让利”前后的贷款利率对比 

2020年之前,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没有统一标准,但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则明显偏高,普遍在8%-10%之间,甚至更高;疫情之后,国家提出减费让利的政策导向后,贷款利率明显下降。银行业协会披露了一组数据,2020年1-7月,全国银行业新发普惠性小微企业平均贷款的利率为5.93%,较2018-2019年的平均利率下降0.77个百分点 

综合上述数据,零壹智库做出一个假设:设定2020年之前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9%;2020年开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为7%。从贷款定价的4项指标来看,此假设前后两次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均设定可调整的主要是“风险成本”这一项,它在贷款利率定价中的占比最大。其余3项(资金成本、业务成本、合理利润)的压缩空间不大,我们将它们设定为数值保持不变。下图展示的贷款利率构成要素,可直观对比贷款利率变化前后的各项成本变化,其中金融机构面临最大的考验在于风险成本。 

图 2: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9%与7%的各项定价指标变化

资料来源: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刚兑不破,小微不兴》 

可以看出,当社会各界多年来谈及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高的这一问题,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的信贷风险。一旦银行被强令下调贷款利率后,一些逾期概率较高的客群通过审批后,很可能导致银行信贷收益无法覆盖风险损失,因此不能简单粗暴地理解小微贷款利率的高低,更应通过金融科技之力,强化小微企业征信与经营数据交叉验证,使“风险成本”这一指标维持在可控范围之内。 

3. 美国低存款成本对于我国小微信贷盈利启示 

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长期高于我国商业银行,相对于我国,有明显的净息差优势。面对着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下行、存款成本较高的现状,我国亟待改善小微金融盈利空间下行的发展格局,借鉴美国在存款端低成本的先进经验。尤其是美国存在不计息存款与低息存款产品,国外先进银行在控制负债端成本的策略十分具有借鉴价值。 

图3:美国银行业净息差持续高于我国

资料来源:FDIC、WIN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从美国银行存款账户的划分类型来看,分为交易账户和非交易账户。其中,交易账户主要包括活期存款账户和NOW账户;非交易账户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其中占比最大的是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s),它是美国在1982年推出的一种创新存款产品,目的是应对货币市场基金(MMF)的冲击,避免银行存款流失,也推动了美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富国银行为例,截至2019年末,该行不计息存款占存款总额的26%,货币市场存款占存款总额的57%。 

图4:富国银行2019年存款结构

资料来源:富国银行财报,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反观中国,监管层通过LPR改革,推动了贷款端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然而,我国作为一个高储蓄率国家,存款端的压力十分明显,因此可适度借鉴美国在创新货币市场存款产品的实践经验。 

此外,美国存款利率定价的构成要素丰富,主要包括期限、利率、最低开户存款额、账户日均余额/联合账户余额等,基于这些要素的组合,可以创造出一系列差异化的存款产品。尽管中美之间的存款习惯与消费文化有所不同,但在低利率存款方面的运作模式值得借鉴。 

三、战略意图:量化“软信息”,强化征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在过去几十年,我国银行业积累了大量的产业金融服务经验,并且在金融科技兴起之前,众多银行就已经提出,服务一家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一样,而大企业对于银行综合贡献度要远远超越中小微企业。在金融脱媒形势下,银行对公业务势必将下沉至小微客群,因此必须用数字技术来破解小微贷款难题。 

1. 破局高利率:量化“软信息”有助于降低风险成本 

此前,个别金融机构的小微企业贷款名义利率在6%、7%,但各项费用附加后,实际年化贷款利率则超过了20%,根源在于小微企业缺乏“硬信息”(财务报表、合同订单、资产存货等),而仅有“软信息”(老板人品、才干、口碑、市场前景等),因此银行难以估量企业的贷款风险程度。 

此前,包商银行民生银行为首的一批特色银行,主要以信贷员线下收集“软信息”数据、还原财务报表的方式进行授信,但这种模式显然已经过时,并且人工尽调成本明显居高。 

我国近十年通过金融科技的发展,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上,已形成了较成熟的纯线上信贷经验。过去几年,由一批互联网公司催生了C端消费贷的热潮,审批风控建模主要服务于个人客群;而疫情出现后,B端产业数字化迅速兴起,银行原先重点服务的大中型企业(对公业务)也发生新的形势变化,他们通过IPO、股权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减少对于银行信贷的依赖,并且科创板推出与注册制实施也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此格局下,银行不得不进行“市场下沉”,不仅零售金融要下沉,对公市场同样要下沉。即便是工商银行,也已经提出“不做小微就没有未来”。 

需要注意的是,对公业务不同于零售金融,即便是小微企业,它的风控逻辑也比零售金融更为复杂。如何将“软信息”转化为可量化的风控数据指标,下一步需要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共同探索,构建真正服务于小微企业群体的普惠金融生态。 

2. 信息不对称难题:推进征信体系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球经济数字化持续推进,相应的产业平台加速构建,其中数据成为跨境贸易流转的关键因素。2020年5月,我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其中指出:数据作为五大生产要素之一,并提出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的三大政策方向。 

在产业经济全面数字化的趋势下,金融业在扶持实体小微企业方面,更应当借助金融科技,加强征信体系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商业银行不敢放贷给小微企业的难点,在于长期以来的信息不对称,而基于数据的产业平台将打破这一限制,通过企业在线上平台留存的电子合同、资金流转、货物订单往来等数据,优化我国的小微企业征信体系。 

此外,借助物联网、5G、云计算等技术,金融机构可实时监测企业货物流转与生产经营情况,今后通过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将大幅降低小微企业的信贷调查成本,进而达到贷款利率下调与信贷风险可控的双向平衡。 

四、小结 

加大实体小微企业金融扶持与减费让利,是国家在后疫情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次银保监会《通报》点名的小微企业贷款“杂费”问题,折射出小微信贷长期以来的信息不对称、逾期风险高等难题。 

究其本质,本文介绍有关贷款定价的成本加成法,阐述了“风险成本”这一项指标,在贷款定价中的占比最大,因此要借助金融科技来获取企业线上留存的真实数据信息,才能真正把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下来。 

在LPR改革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下,银行对公业务呈现转型趋势。大中型企业谋求资本市场融资,未来B端拓展的重点必然在小微企业客群,因此更需加强征信体系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小微企业各项“软信息”如何转化为可量化的风险识别指标,需要银行与助贷定位的金融科技公司共同探索、创新风控技术。
 
加关注 消息
文章:229 粉丝:21 总阅读数:7125.8k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麦肯锡:区域性银行资本市场业务的挑战与应对

下一篇>城商行对决:上海银行、宁波银行与杭州银行,助力民企谁最活跃?|小微金融之年(三)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5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