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银行大比拼:宁波银行金融科技稍滞后
上市公司 邱麒麟 · 零壹财经 2018-08-24 阅读:9248
8月21日,宁波银行发布半年报数据,其业绩表现优异。该行在2018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达135.22亿元,同比增长9.7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7.01亿元,同比增长19.64%。其增长势头在城商行中可以排上第一梯队。
表1 2018年中国城商行排名前十强
资料来源:2018《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

图1 2013-2018二季度宁波银行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长率

图2 2013-2018二季度宁波银行净利润及同比增长率
一般传统银行对利息收入的依赖性较大,这种单一的业务收入结构将会削弱银行机构的抗风险性。宁波银行自2015年起拓宽业务范围,改善收入结构。2017年实现非利息收入89.25亿元,占总营业收入35.26%;2018年上半年实现实现非息收入49.89亿元,同比增长46.56%。
宁波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不断尝试、加大投入
据百家号消息,2018年8月17日,宁波银行科技支行正式成立,前身是宁波银行东门支行。科技支行的成立一方面是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能力。
此外,根据宁波银行披露的2018年半年度财务数据,该行在2018年在业务及管理费用46.23亿元,同比增加6.99亿元。宁波银行声称,费用的增长除了分摊在零售业务投入的增长外 ,更多地是公司进一步加大了金融科技在产品创新、流程优化和管理升级上的研发应用投入。
据百家号消息,2018年8月17日,宁波银行科技支行正式成立,前身是宁波银行东门支行。科技支行的成立一方面是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能力。
此外,根据宁波银行披露的2018年半年度财务数据,该行在2018年在业务及管理费用46.23亿元,同比增加6.99亿元。宁波银行声称,费用的增长除了分摊在零售业务投入的增长外 ,更多地是公司进一步加大了金融科技在产品创新、流程优化和管理升级上的研发应用投入。
同业金融科技频出创新,宁波银行还需再接再厉
2017年9月,南京银行同阿里云、蚂蚁金服合作推出了"鑫云+"互金平台。南京银行的"鑫云+"互金平台是一个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的金融核心交易平台,涉及到IaaS、数据库、PaaS、移动PaaS、大数据、开发测试、安全、监控等技术。该项产品是南京银行将自身金融能力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技术融合的产物。
根据南京银行官网信息,该行在今年4月宣布国内首个商业银行分布式核心业务系统顺利上线运营。其基于阿里云飞天系统构建的"鑫云+"平台已服务多家银行的上百万用户,平均每个客户的放款时间只需1秒,日处理订单量可达到100万笔,是原来的10倍。
江苏银行2017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是33.8亿元,占其当年营业收入的1%。据2018年半年报,公司在报告期内,智能柜台实现网点全覆盖,主要功能迁移率达80%以上。发布新版手机银行,综合运用大数据、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视觉感知、交互体验、客户服务、客户分析四大提升。"e融"系列中的"税e融"完成3.0升级,贷款余额、省外合作业务余额较年初增长均超过30%。智能投顾新增客户4.4万户,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风控、运营等领域完成30项扩展。
与同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相比,宁波银行的尝试显得相对滞后,还需再接再厉。
2017年9月,南京银行同阿里云、蚂蚁金服合作推出了"鑫云+"互金平台。南京银行的"鑫云+"互金平台是一个完全基于互联网技术构建的金融核心交易平台,涉及到IaaS、数据库、PaaS、移动PaaS、大数据、开发测试、安全、监控等技术。该项产品是南京银行将自身金融能力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技术融合的产物。
根据南京银行官网信息,该行在今年4月宣布国内首个商业银行分布式核心业务系统顺利上线运营。其基于阿里云飞天系统构建的"鑫云+"平台已服务多家银行的上百万用户,平均每个客户的放款时间只需1秒,日处理订单量可达到100万笔,是原来的10倍。
江苏银行2017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是33.8亿元,占其当年营业收入的1%。据2018年半年报,公司在报告期内,智能柜台实现网点全覆盖,主要功能迁移率达80%以上。发布新版手机银行,综合运用大数据、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视觉感知、交互体验、客户服务、客户分析四大提升。"e融"系列中的"税e融"完成3.0升级,贷款余额、省外合作业务余额较年初增长均超过30%。智能投顾新增客户4.4万户,人工智能技术在营销、风控、运营等领域完成30项扩展。
与同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相比,宁波银行的尝试显得相对滞后,还需再接再厉。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
首页
-
评论
-
回顶部
游客
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