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互联网“抢牌热”,支付赛道新变局

资讯 零壹智库 零壹财经 2025-11-11 阅读:517

关键词:支付互联网

从资质获取到价值深挖

2025年以来,互联网行业支付牌照争夺战持续升温,重要收购案例频出。

 

11月3日,小红书通过全资子公司宁智信息科技收购东方支付100%股权并完成增资,正式补齐商业生态的支付短板。

 

而在10月底,央行官网更新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变更许可信息显示,同程通过旗下艺龙网收购新生支付,将海南唯一全牌照支付机构纳入麾下。新生支付的工商变更已于9月28日完成,其注册资本也由1亿元大幅增至3.3亿元。

 

与此同时,拼多多于4月和10月两次增持付费通,持股比例提升至93.89%;抖音支付增资至31.5亿元,快手也在加速整合旗下支付业务。

 

这一热潮背后,是支付牌照战略价值的凸显。互联网平台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收购与整合,本质上是“数据-场景-金融”的双向赋能:平台为支付业务提供流量与场景支撑,支付则成为平台降低成本、打通业务闭环、沉淀数据资产、延伸商业价值的关键基础设施。

 

对于志在构建长期健康商业生态的互联网平台而言,支付资质已从“可选项”成为必争的战略支点。

 

一、第三方支付牌照:政策收紧下的稀缺核心资源

 

要理解第三方支付牌照今日的稀缺性与战略价值,我们需要回溯其发展的源头。

 

2011至2015年,央行分五批共发放27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在政策、市场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第三方支付以便捷、高效、安全的体验重塑了国民消费习惯,也助推中国支付体系走向全球前列。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监管政策也在同步收紧。自2016年央行暂停新增支付牌照发放以来,监管部门持续通过注销、合并、不予续展等方式,推动行业结构优化。

 

2024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支付机构的准入、变更、退出机制及相关法律责任,强化了行业整合趋势,推动市场步入深度洗牌阶段,支付业务正加速向具备丰富场景与雄厚资金实力的头部平台集中。同时,合规成本的持续攀升与经营压力的不断加大,也促使众多中小机构逐步退出市场。

 

据统计,自2025年以来,已有包括福建一卡通支付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粤通宝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瑞银信支付技术有限公司在内的11家第三方支付牌照被注销。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目前累计注销支付牌照已达107张,持牌机构数量相应减少至164家。

 

图1:2015-2025年支付牌照数量(截至2025年10月底)

 

数据来源:央行官网,零壹智库整理

 

在牌照资源日趋稀缺与互联网平台争相布局的双重作用下,支付牌照交易价格水涨船高。其中,能够覆盖多类业务的“全牌照”更是成为各方竞逐的焦点。

 

二、从“有无”到“适配”:互联网平台支付资质布局三大阶段

 

目前,各大互联网公司已基本完成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布局,其演进脉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资质卡位期(2011-2015年),支付牌照的战略价值初步显现。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老牌头部老牌互联网企业,率先通过自主申请拿下支付牌照;京东收购网银在线、平安集团并购壹卡会与上海捷银等案例,也印证了领先企业对支付在交易闭环中核心地位的认知。

 

这一阶段,平台多通过收购首批持牌机构快速切入市场,核心目标是获取基础支付能力、降低外部通道依赖,此时的支付资质仍以工具属性为主。

 

第二阶段进入场景融合期(2016-2020年),支付业务迎来规模化扩张。行业主角转向互联网新巨头,由于央行已暂停新增牌照发放,并购成为获取资质的唯一路径,支付能力也开始与多元业务场景深度绑定。

 

美团收购钱袋宝、滴滴并购一九付、字节跳动控股合众易宝等案例密集落地,推动支付能力与本地生活、出行、内容等垂直场景深度绑定,不仅提升了场景内交易效率,更实现业务生态的协同升级。

 

第三阶段为生态深耕期(2021年至今)。企业的关注点已从“有无牌照”转向“牌照质量与协同效率”。资质评估不再局限于持有,而是更看重牌照与自身核心业务的匹配度,通过收购适配牌照强化生态闭环。

 

例如,快手收购华瑞富达,以支撑直播电商、本地生活等场景的交易需求;同程收购新生支付,借助其海南全牌照优势,既覆盖旅游场景支付,也为跨境业务铺路;小红书收购东方支付,将支付能力嵌入“内容种草-交易”链路,补齐商业生态的支付短板。

 

不过,牌照的收购也面临监管的不确定性。2021年11月,B站以约1.18亿元拍得甬易支付65.5%的股权,但后续股权变更未获批准。2024年4月,抖音支付拟通过收购联动商务补齐银行卡收单业务资质,从而打通“线上内容+线下消费”的生态闭环。但截至目前尚未通过监管审批。

 

表1:大型互联网企业并购第三方支付机构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渠道,零壹智库整理

 

三、从成本优化到生态闭环:支付资质对互联网平台的价值升级

 

第三方支付业务资质布局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支付机构虽有牌照,却普遍缺少自有场景及场景衍生的客群基础,仅依赖单一的通道分润模式,难以覆盖高企的合规与运维成本;而互联网平台在用户增长放缓后,竞争重心已从用户规模转向用户价值的深度挖掘,支付作为衔接场景与用户的核心环节,已从基础资金通道升级为关键数据入口与商业生态基石。

 

因此,双方的结合是围绕“数据-场景-金融”的双向赋能,互联网平台为支付业务注入流量与生态支持,支付则成为平台转型升级的关键基础设施。

 

降低运营成本是互联网平台布局支付业务最直接的驱动力,核心在于摆脱对外部支付通道的依赖。

 

以同程为例,作为年交易人次过亿的OTA平台,其机票、酒店、度假产品等业务高度依赖支付环节,此前长期使用第三方渠道时,每笔交易需承担0.1%至0.6%的通道费,尤其在大额订单中,费用累积显著,获取支付牌照可有效缓解这一成本压力。

 

通过获取付费通支付资质,拼多多将“多多支付”设为核心交易通道,不仅直接省去0.1%–0.2%的通道费率,实现年节省超10亿元,还借助T+0即时结算大幅减轻流动资金压力,降低财务成本。2025年财报显示,其财务费用率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支付牌照的成本优化效应显著。

 

提升运营效率与系统稳定性同样是关键考量。自有支付系统使平台掌握资金流自主权,并能优化流程、提升整体交易效率。例如,滴滴在收购一九付后迅速上线专属支付功能,解决了以往依赖外部渠道时偶发的服务不稳定问题;美团支付产品负责人曾表示,自有支付系统可使平台将交易成功率提升2–3个百分点,对追求极致体验的互联网平台而言价值显著。

 

支付还能打通各类业务场景,驱动生态内循环。同程收购的新生支付,拥有覆盖全国多省、包含储值账户运营与支付交易处理的全域牌照,不仅支撑同程机票、酒店等核心旅游场景的支付需求,还能凭借海南本土机构的属地优势,为公司未来切入自贸港跨境业务提供战略接口,实现牌照能力与地域资源的高效整合。

 

华为获取支付牌照,精准契合了鸿蒙生态在闭环能力建设上的补充需求。在线上场景中,华为支付已接入负一屏的元服务入口,用户仅需右滑即可快速调起支付功能。目前,滴滴、美团、同程等首批合作伙伴已支持“即点即付”体验,用户无需跳转至第三方应用即可完成支付。

 

在线下场景中,华为支付已覆盖全国千万级商户、数万台POS终端,并支持300多个城市的公交地铁闪付。此外,华为还创新推出“智感支付”功能,用户在购物时只需将手机对准扫码枪,系统即自动弹出付款码,全程无需手动操作。

 

小红书布局亦是如此。东方支付的资质与小红书的业务生态高度契合,使其得以将支付能力深度嵌入从内容种草、直播电商到本地生活及跨境消费的全链路中。用户从“被种草”到下单支付的全过程均可在平台内完成,无需跳转第三方,从而构建起“内容—交易—支付”的顺畅闭环。

 

在此基础上,平台还可进一步通过钱包账户、优惠券联动等支付衍生服务,与用户建立超越单次交易的长效连接,增强黏性与忠诚度。

 

除通过支付业务强化战略协同外,平台亦持续推动支付体系的精细化运营,逐步清理与自身生态契合度较低的支付方式,以进一步提升业务协同效率。

 

例如,快手于2024年收购华瑞富达支付牌照,该牌照涵盖储值账户运营(Ⅱ类)资质,其核心业务为面向北京地区商超、文旅等场景的线下预付卡“华瑞卡”。然而在收购完成一年后,快手于2025年11月宣布终止华瑞卡业务,反映出其对支付牌照定位的根本性调整。

 

作为以线上业务为主的内容与电商平台,快手的支付需求主要聚焦于电商结算、直播打赏分账及商户收单等高并发场景,原有线下预付卡业务与主业协同性较弱。整合之后,快手有望将支付能力进一步嵌入自有流量生态,构建合规、自主可控的金融基础设施,从而为电商业务的规模化拓展夯实基础。

 

支付系统沉淀的数据资产还能支撑平台风控与精准运营。一方面,自有支付体系让平台完整掌握用户交易数据,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为构建精准用户画像、实施精准运营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这些数据构成了风控体系的核心,平台可基于真实支付行为,为消费金融等业务提供评估依据,实现场景与金融业务的风险协同管理。

 

支付业务也为平台拓展盈利空间开辟新路径。通过建立虚拟账户体系,平台可有效留存用户资金,在提现前形成可运营的沉淀资金,例如存放在银行产生利息收入等,创造第三方渠道无法提供的收益。

 

同时,部分头部平台正将支付资质的价值延伸至跨境领域。如拉卡拉凭借跨境人民币支付、外卡收单等合规资质,聚焦跨境电商收款、外贸企业结算等场景,为中小商户提供一站式跨境资金解决方案。

 

同程也可借助新生支付的跨境资质拓展出境游相关支付服务,覆盖境外消费结算、目的地支付场景适配等需求,两者从不同赛道切入,共同印证跨境支付正成为释放牌照价值的新增长点。

 

此外,支付资质也为拓展信贷、理财等金融服务奠定基础。京东从支付延伸出供应链金融,美团依托支付数据推出“生意贷”等,均验证了支付作为金融入口的战略价值与业务延展性。

 

支付宝更是典型代表,以支付为核心入口,逐步拓展出信贷、理财、保险等全品类综合金融服务,如今已升级为超级APP,实现了从单一交易工具到生态枢纽的全面升级。

 

未来,支付牌照的价值将更多体现在其与平台主业深度融合、合规运营以及数据价值创造的能力上。对于有志于构建长期、健康商业生态的互联网平台而言,拥有或深度整合支付能力,已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

 

-End-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明略科技上市背后:为什么总部选在四川某座小城?

下一篇>没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