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第二届不良资产处置及风险防控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合规建设、风险防控与技术创新成讨论重点

资讯 零壹财经 零壹财经 2025-11-03 阅读:903

关键词:高峰论坛不良资产

第二届不良资产处置及风险防控高峰论坛

10月31日,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指导,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委员会、联通在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夏聚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零壹智库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不良资产处置及风险防控高峰论坛”在京召开。

 

论坛以“合规·使命”为主题,设置13场主题演讲与2场圆桌讨论,汇聚百余位来自相关部委、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及学术界的权威代表,围绕不良资产处置现状、风险防控、合规建设与科技应用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大会现场图

 

与会嘉宾们认为,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行业合规要求日益提高,探索创新的处置模式成为必然趋势。此外,论坛还聚焦前沿科技应用前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风险定价、资产处置、流程优化等方面潜力巨大,成为与会者们的普遍共识。

 

不良资产处置对经济金融发展意义重大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可谓“重磅云集”,其中包括:十二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云南省政协原主席、党组书记,四川省委原副书记、省政府原常务副省长杨崇汇;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深圳市原市长李子彬,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党委原副书记、纪委书记张秀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登记注册局原局长杨红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黄震,南宁市原副市长、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部法律事务处原处长文海兴;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委员会主任韩晓;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不良资产处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晖。

 

来自金融领域的企业高管也受邀出席论坛,包括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信用卡中心风险处处长杨勇、中国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处长巫鹏云、广发银行零售业务部高级经理吴媚、新网银行董秘徐柯,以及度小满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房佳珮等。

 

李子彬在开幕致辞中深入分析国内经济环境指出,我国明确了到 2035 年人均 GDP 达到世界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目标,但当前经济发展仍面临美国遏制的外部挑战。在此背景下,他强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方面要全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增强核心技术竞争力;另一方面需通过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夯实内需基础,加快建成国内统一大市场,并构建 “中国 + N” 产业链模式,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李子彬

 

针对不良资产处置领域,李子彬进一步强调,不良资产处置是维护国家金融稳定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金融体系安全与经济平稳运行。而推动该行业高质量发展,需牢牢把握两大核心方向:一是强化技术创新,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处置效率与精准度;二是加强合规建设,完善行业规范与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处置过程合法合规、风险可控。

 

杨崇汇在演讲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智能经济重塑产业格局的时代,企业运营环境瞬息万变,不良资产出现有其必然性,它隐含着重构潜能与转型机遇,如何将其转化为跳板是核心命题。

 

杨红灿在发言中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金融与企业运营风险积累,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不小。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有所上升,反映出经济基础需稳固,部分领域风险需关注。不良资产和潜在风险易引发连锁反应,影响经济安全。

 

面临规模与结构的双重挑战

 

当前,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虽在持续发展,但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挑战,这一现状已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多位参会嘉宾分析认为主要挑战有两点:一是不良资产规模持续高位。数显显示,我国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2020年3.02万亿元,2024年达3.8万亿。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正处于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各行业潜在风险仍在持续暴露,这无疑为不良资产规模的控制带来了更大压力。

 

二是不良资产处置已进入常态化阶段,不再是周期性开展的工作。值得关注的是,从结构上看,不良资产已从传统的信贷领域,逐步延伸至非标资产、数字资产、供应链金融等多元化场景,资产形态日益复杂以及处置需求的个性化趋势,对行业的市场化处置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当前不良资产处置的实践工作还面临着多重具体难点,天津滨海正信资产管理公司个贷事业部总经理陈侃就指出:首先是定价估值难度大。定价估值过程中主观性较强,相关数据获取有限,更多依赖从业者的经验判断,缺乏科学完善的量化模型支撑;尽调工作开展难度高、耗费成本大,难以对资产价值进行精准评估,最终往往导致要么 “一刀切” 式打折处置,要么出现流标情况,进而造成资产价值低估或资产积压的问题。

 

其次是清收效率偏低。清收过程中不仅成本高昂,而且手段较为单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同时处置周期普遍较长;目前行业仍较多依赖人工催收、法律诉讼、资产拍卖等传统清收手段,对于零售类不良资产,以往 “人海战术” 的处置模式已难以为继。

 

最后是信息透明度不足。信息不透明不仅导致尽调工作难以有效推进,也使得投资者参与意愿较低;投资者因尽调成本过高,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的意愿受到极大抑制,同时多方参与主体之间信息相互割裂,呈现出 “各自为政” 的局面。

 

金融科技成破局关键

 

在监管趋严与债务人行为模式变化的双重压力下,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AI、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赋能成为未来重要发力方向”,已成为行业共识。

在相关会议的圆桌论坛环节中,零壹智库信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柏亮与武汉智品堂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余红波等嘉宾探讨了不良资产市场业务特点、机会、人工智能应用及未来科技需求,一致认为科技将推动行业持续变革。

 

 

余红波明确表示,行业正从 “劳动密集型” 向 “科技密集型” 转型,“谁能更精准、合规地触达债务人,谁就能掌握市场主动权”。

 

他还以武汉智品堂科技实践为例,指出传统贷后管理常因地址信息问题浪费大量成本,而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地址标准化、地址选择等七大 AI 模型,可实现非标准化地址的智能清洗、补全修正,剔除无效及黑名单地址,并从 “一案多址” 中筛选最佳发函地址,构建了全流程智能解决方案。​

 

此外,杨崇汇指出,对收购资产进行数字化改造与智能化升级,能快速提升其在新价值链中的地位与竞争力,例如闲置土地厂房可转化为尖端制造孵化基地,淘汰设备经升级可服务新兴领域,沉淀技术专利可激活赋能创新项目。​

 

黄震则强调,破局关键在于金融科技,需通过三大方向重构不良资产处置生态:一是以 AI 与大数据驱动处置流程智能化,实现精准估值定价、智能清收管理与智能效能衡量;二是用区块链重构资产证券化信任生态,达成 “穿透式” 监管、尽调与流程自动化;三是以合规科技为审慎创新护航,通过完善法律框架推动 “设计即合规”,依托技术创新保障合规落地。​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数据说话!从两份研究报告看中国数字经济的五年蝶变与未来方向

下一篇>没了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16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