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开闸:哪类金融科技企业有望登陆科创板?
- 18页 阅读:56032 姚丽
- 开通会员,免费在线阅读所有报告 >>
摘要
· 3月27日上交所在答记者问中,首提“金融科技”属于科创板服务范围。之后,在3月30日,北京市金融局征集金融科技类企业科创板上市意向。监管层的动向显示:金融科技企业,与科创板的“距离”近了。
· 金融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仍面临监管、商业模式及科技属性等方面的障碍。
· 结合科创板规则、科创板上市公司情况及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情况,持牌金融机构中的互联网银行及支付企业,以及合规无瑕疵且商业模式清晰的ToB金融科技企业有望率先登陆科创板。
目录
一、科创板新动向:金融科技“浮出水面”
(一)科创板新规发布,上交所在答记者问中首提“金融科技”
(二)北京市金融局征集金融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意向
二、金融科技企业申请科创板上市面临的障碍
(一)监管环境不成熟
(二)商业模式不成熟
(三)金融科技公司的科技偏“软
(四)市场容量对于“非巨头”金融科技企业不构成障碍
三、哪些金融科技企业更有机会
(一)新型持牌金融机构
(二)合规无瑕疵及商业模式清晰的ToB金融科技企业
四、海外上市金融科技企业回归科创板“猜想”
2019年6月科创板开板至今,94家上市企业中,尚未出现纯粹的金融科技企业。在3月27日,上交所在答记者问中首提“金融科技”属于科创板服务范围。随后在3月30日,北京市金融局征集金融科技类企业科创板上市意向。监管层透露出科创板服务金融科技企业的态度,给市场带来了积极的想象空间。
在新的科创板监管动向下,零壹财经对科创板监管新规、金融科技企业登陆科创板面临的监管、商业模式及科技属性等方面障碍,及哪些金融科技企业更有机会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结合科创板的要求及目前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情况,可以判断开展创新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中,互联网银行及支付企业更有机会,而面对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的To B企业中,合规且商业模式较为清晰的更有机会。
一、科创板新动向:金融科技“浮出水面”
3月下旬以来,监管层关于科创板的动作频频。证监会及上交所均发布了新的科创板规则,其中并未提及“金融科技”,但在3月27日上交所答记者问中,首提“金融科技”属于科创板服务范围。之后仅仅过去3天,3月30日,北京市金融局官网及官微均发布了《关于征集金融科技类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有关意向的通知》。金融科技企业,与科创板的“距离”近了。
(一)科创板新规发布,上交所在答记者问中首提“金融科技”
3月2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对科创板企业的科创属性提出了量化的具体标准,即3项常规指标+5项例外条款的指标评价体系,但并非设置新的门槛。
其中,三项指标包括:(1)最近3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3年累计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者最近3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其中,软件企业最近3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3年累计营业收入比例10%以上;(2)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5项以上,软件企业除外;(3)最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或者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
五项例外条款包括:(1)拥有的核心技术经国家主管部门认定具有国际领先、引领作用或者对于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2)作为主要参与单位或者核心技术人员作为主要参与人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并将相关技术运用于主营业务;(3)独立或者牵头承担与主营业务和核心技术相关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4)依靠核心技术形成的主要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鼓励、支持和推动的关键设备、关键产品、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等,并实现了进口替代;(5)形成核心技术和主营业务收入相关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项以上。
3项常规指标强调研发投入、带来收入的专利数量及收入增速,显然其考量的是技术实力的商业化能力;5项例外指标强调技术或专利的“重量级”及进口替代能力。申报企业如果满足3项常规指标或者满足5项例外条款中的任意一款,即认定具有科创属性。
通过对科创属性的量化及具体化,对科创板申报企业的要求实际上是更为严格了。根据某券商的研报,目前已经上市的92家企业中,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有69家,占比仅75%。
3月27日,上交所发布了《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是其制定依据之一。该暂行规定重申了科创板支持的六个领域。
零壹智库研究报告
2013年至今,零壹智库累计发布超过40部新金融专业书籍、200份专题报告500份数据报告,并为数十家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了专业的新金融咨询服务;举办了超过30场行业峰会、20000多业内人士到现场交流,超过40场高端闭门会、1500余位业内高管 和专家参与探讨。零壹智库会员体系将在原有机构会员服务的基础上,推出个人VIP会员服务,旨在为新金融行业决策者、从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知识、业务交流水平和资源开拓的能力。
报告需求或合作请联系:
132-6199-0570
marketing@01caijing.com
报告购买与咨询请微信扫码:
热门报告
-
2025年中国知识产权创新调研报告:AI点燃知识产权生产力革命
TOP1

免 费
2025年中国知识产权创新调研报告:AI点燃知识产权生产力革命
-
2025Q1手机银行数字竞争力排行榜TOP100 (总第14期)
TOP2

免 费
2025Q1手机银行数字竞争力排行榜TOP100 (总第14期)
-
2024年中国大模型发展指数报告(总第3期)
TOP3

免 费
2024年中国大模型发展指数报告(总第3期)
相关推荐
2024年中国大模型发展指数报告(总第3期)
2024年度手机银行数字竞争力排行榜TOP 100 (总第13期)
2024中国金融消费者投诉指数年度报告
中国平台经济发展观察(2024)

免 费

免 费

免 费

免 费
首页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