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开放银行衍生出五种连接业务模式

观点 阿是 零壹财经 2019-12-14 阅读:27683

关键词:业务模式于百程开放银行零壹研究院

开放银行做金融连接的过程中,既涉及C端个人场景,也包含B端企业场景和G端政府场景。
2019年12月13日,由上海金融业联合会指导,上海经济管理中心、零壹财经•零壹智库、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上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洽谈会暨金融科技论坛在沪举行。

零壹财经合伙人,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在会上进行了主题为《开放银行:打造金融连接器》的演讲,分享了对于开放银行现状及未来走向的观察,并提出开放银行衍生出的五种连接业务模式。


演讲伊始,他分享了“开放银行”背景下用户体验的变化。银行主要的业务是存贷汇,但现在,用户都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享受到这些服务。过去一年他在京东金融、度小满上进行银行存款,没有到银行网点和银行APP,就享受到了银行的服务。贷款业务也可以在第三方平台,例如携程、同程,甚至在微信上。基于用户行为的变化,银行服务也开始开放化。“开放银行的理念基于开放的互联网。”于百程表示,未来对于银行业、金融业的改造,其大背景是整个互联网的开放。

零壹财经对开放银行的定义是,“开放银行主要是通过API、SDK等技术手段,实现银行和第三方机构之间的服务共享,是为客户提供便利化服务的平台合作模式。”他强调开放银行的实现路径不只是一个系统或者平台,还涉及银行的业务改造,不只是客群的选择,从渠道、产品、设计、运营、风控上都要有整套体系性的变化,才能实现这样的转型。

从全球来看,开放银行的进程在英国和欧盟是最早的。于百程分析,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英国、欧盟是从上到下的监管驱动,监管方认为银行不能垄断,银行账户、数据、支付是要开放出来的,从而带来了金融创新提升了客户体验。”他分享了英国巴克莱银行和英国移动银行Monzo的案例,在前者的APP中用户可以添加其他银行的账户,而在后者的APP中能直接享受其他银行的服务。

在国内,2018年被称为开放银行元年,因为有特别多的银行在2018年提出这个概念并且付诸实施。开放银行的发展在国内有三个动因,一是客户驱动,个人角度,数字原生客户成为银行客群,企业客户也开始了数字化变革;二是市场竞争,息差缩小、金融脱媒和产品同质化都为银行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三是技术变革,大势所趋,ABCD等技术发展为开放银行转型提供了基础。

另外从银行的监管情况来看,中国目前还没有推出开放银行的相关监管框架。不过在去年底的时候,央行已经在公开场合表示,会对开放银行进行监管层面的探索,同时制订相关监管框架和规则,设定开放银行的红线。于百程表示,开放银行的风险和传统业务是不同的,量级也大不相同,要特别重视。

开放银行做金融连接的过程中,主要涉及C端个人场景,B端企业场景,和G端政府场景,各个层级政府也在做数字化转型。从连接方式来讲,包括场景的连接、工具的连接、数据的连接,这是逐渐递进的。于百程认为,现在我们主要在做场景和算法的连接。

他提出了五种开放银行连接业务模式,第一种,大行会把一些场景服务,比如说电商、水电煤等嵌入到自己的APP里,以提升用户黏性,了解用户行为;第二种,银行把服务嵌入到外部场景方,不只是C端场景,B端和G端也有很大的市场供给;第三种,连接器模式,比如新网银行亿联银行等,不只是传统银行借贷,还可以为其他银行和场景方提供连接服务,自己也可以放贷,也可以做联合贷款,未来这种模式成型的话,它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就会和现有传统银行大有不同。第四种,浦发银行等提的“开放银行BaaS”平台模式,银行除了给场景方提供金融服务之外,还可以给其他的相关产业,提供财务管理、风险评估、市场预测等其他方面的咨询服务;第五种,未来还可能产生类似巴克莱银行等的一站式打通的银行服务模式。“在开放银行数字化的背景下,银行的业务模式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更大的化学反应。”

最后他提出了开放银行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几点挑战:
第一,开放银行确实是大势所趋,但也不能包治百病。无论是从业务还是风控的稳定性来讲,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特征,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开放银行解决,还是有其他的办法。
第二,API的开放,只是开放银行的部分特征。
第三,银行和场景之间的开放是相互的。现在我们看到的主要是银行产品向场景方开放,未来场景方也会往银行端开放,这种用户的共享会产生新的业务模式。
另外,在开放银行背景下,银行要把握核心竞争力,包括资产规模、网点数量、智能网点,客群、成本和品牌等等。更重要的是对个性化场景的选择,以及对场景的用户精准预判和快速响应,这意味着未来金融科技就非常重要。
加关注 消息
文章:51 粉丝:0 总阅读数:1764.3k


零壹智库推出“金融毛细血管系列策划”,通过系列文章、系列视频、系列报告、系列研讨会和专著,系统呈现“金融毛细血管”的新状态、新功能、新价值、新定位。
 

上一篇>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孟添:金融科技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新契机

下一篇>零壹财经副总裁于百程:2019年区块链产业在发展中“酝酿”“希望”


所属专题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游客

自律公约

所有评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主编精选

more

专题推荐

more

第四届中国零售金融发展峰会(共15篇)


资讯排行

  • 48h
  • 7天



耗时 21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