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PII之下的思考-PTP企业发展的路径框架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郭大刚 日期:2015年04月15日    【字体: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中国的金融改革就是从高度集中管制行政总量定价的利率核心市场的定价机制向市场化风险发现的定价系统演进的过程。整个过程是渐进式改革。
 
  这就决定了多层次市场的层次化改革开放的过程。
 
  这就导致了试图进入市场参与改革的主体的机会均等。所不同的是主体的个体差异,资源、资金、团队都会构成差异。这些资源都会作为投资消耗掉形成成本,获得交易规模。获得交易规模之后,才会形成毛利,从而可以再投资形成核心竞争力,而后在规模的前提下,形成价格歧视。
 
  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是:权益资产获得能力、风险识别和定价能力、精准营销获客能力、业务场景构造能力。
 
  形成单一业务门类的核心竞争力之后,需要关注在单一权益资产类别之下,规模和风险是否同步增长。在单一权益资产门类下,左侧单西格玛左侧,规模和风险并不会同步累计,但是一旦达到单西格玛的规模,资产质量迅速下滑,规模累计的同时,风险也会同步累计。
 
  那么,就需要发展其他权益资产类别了,就需要继续投资形成针对新的权益资产门类的核心竞争力了。
 
  另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是否线下发展。
 
  大家都知道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
 
  小规模纯线下业务发展的成本曲线类似于白色的直线。有不高的固定成本投入,业务规模提升伴随着可变成本的线性增加。
 
  大规模纯线下业务发展的成本曲线更像是红色的那条曲线,因为管理成本伴随着规模的扩张而非线性增长。
 
  而对于纯线上业务而言,初始投入相对较高,但是由于轻资产轻运营,所以,就像那条绿色的曲线。
 
  最终这三条曲线都会交汇。绿色和白色的交点,反应了小规模纯线下企业转型线上的必要规模。当然,由于必须有激励机制。那么,这种转化需要的成本不仅仅是系统和管理体系调整付出的代价,还有边际收益的平衡。
 
  大型企业可以参照修正过的成本情况-红线和绿线的交点。客观反映出来的情况是会来的更快。也就是说,线下转线上,需要尽快尽可能前提。所以,线上线下的选择,并非单纯的互联网和资金池,更多的要从功能角度来考虑发展的逻辑。
 
  企业开始拓展业务的时候,只具备一定的资源,这些资源需要消耗掉,转化成规模,再进行核心能力积累的投资。
 
  换句话讲,也就是企业刚开始并不具备核心能力,最多有一些资源而已,那么,这个阶段要求他们称为具备核心的风险识别和资产定价能力,未免前人所难了,这个时候更多是做好资源的持续攫取和有效转化。
 
  所以,绝大多数市场化从互联网方向发展起来的PTP机构,起步都不具备信用中介的能力,只能作为信息中介而开始。轻资产轻运营。由于对于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也就再没有做到规模之前,无法投资而形成风控能力。
 
  只有在具备一定的规模之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进行的投资规模和由于不投资带来的风险无法平衡的时候,并且业务已经产生了足够的毛利规模足够确定成功保障投资能力建设的时候,才会进行风控能力的投资而具备信用中介的能力,而且,这是一个渐进持续的过程,因为信用中介所需要的风险定价能力是分门别类的。
 
  那些,无法做到规模的机构,持续维持和发挥营销/服务渠道的作用,通过差异化服务而保持细分门类的比较优势得以持续存在下去。
 
  所以,出于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投融资金融服务功能的有益增量补充的民间金融服务中介的功能演化,是分阶段的多层次的,并非简单的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那么二元单纯。

标签: P2P 网贷
 
0
零壹投资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