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把央行给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称作再贷款。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四大专业银行的支农、支工商、支持进出口与基本建设资金一般是从央行获取再贷款。当时央行的再贷款是完全的信用贷款。央行向专业银行发放的再贷款也是货币投放的渠道之一。
后来四大专业银行转为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央行货币政策工具越来越多了。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的这几年在货币投放上想着法子寻找各种投放手段。除了降息降准、公开市场操作以外,在再贷款工具上更是花样迭出。
支小再贷款、支农再贷款、支保障性项目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等。
无论花样再多,名称再多,并没有改变其本质:都是再贷款,都是央行投放货币、实施宽松的手段而已。
包括信贷资产抵押贷款在内的好处是,央行实现实施了货币宽松的意图,逐步通过再贷款引导市场利率走向,强化和预热在未来利率彻底市场化后央行利用市场手段引导把控市场的能力。同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盘活了庞大的、流动性极差的信贷资产。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相比较,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更加方便、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