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进军P2P大致可分三种路径:推出P2P资金存管业务、直接做P2P业务、投资P2P公司。资金存管业务应该是银行涉及最多的,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浙商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上海银行、徽商银行、恒丰银行等都有推出P2P资金存管或托管业务。
P2P业务的话,最早听说的是包商银行“小马bank”,招行也有“小企业E家”平台。银行做P2P,优势在于有庞大的客户群体,满足自身需求旺盛的小微贷款客户,同时也留住了较低存款收益所流失的存款客户,创造了增量中间业务收入。
银行系P2P和银行存款等表内业务有冲突;P2P业务和自身理财产品业务的客户群亦有重合,造成内耗。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很低,做P2P需要支付更高额的资金成本和获客成本,这也让传统商业银行做P2P业务没有太大动力去做大,部分银行已暂停新标的上线。很多银行意识到,自己做P2P不如在P2P存管和托管上发力更为实际。
投资P2P公司方面,例子还很少,渣打银行投了点融网是个典型例子,点融网9月份宣布吸引以渣打银行领投参与的2.07亿美元C轮融资,创下了国内P2P领域至今最大单笔融资纪录。
以上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包慧的文章《银行进军P2P路线全揭秘:三种路径挺进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