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货币的残酷竞争:终将大一统?
(本文为零壹财经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认为,数学货币竞争将异常惨烈,它可能并没有余地留给第二个竞争者,这意味着数字货币的未来或许走向大一统。在作者看来,效率是双刃剑,正是追求足够的效率,人会进一步躲避不同数学货币选择的麻烦。而且,互联网和数学,都没有国界。)
一、数学货币的特点
数学货币的原理,是通过人的智力,编排电子信号的运动规律,让它们在磁盘、网线、处理器等硬件设备中,以某种规律运转。不同种类的数学货币,它们的差异,主要是这些信号的排列组合方式,也就是不同的加密和计算过程。
二、物理货币的特点
物理货币通常是是某种金属单质,它由最基本的物质单位(如:原子、粒子)构成。原子间的力场,单凭人力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只有借助特殊设备才能完成。不同种类的物理货币,它们的差异,是物理元素和原子结构的差异。
三、共同点
3.1、不论是数学货币、还是物理货币,它们同时受制于,各自细分领域的客观规律和公理的限制,人类无法改变这个规律--人类只能改变法币,当然,只有少数"精英"才有权改变。
这里笔者要明确一个基本公理:所有的学科都是客观的,数学和物理规律都是先验的。这一点是后续讨论的前提(这不是"假设"),否认这个前提,就不可能理解推论。
3.2、不论是数学货币、还是物理货币,它们之所以被人类选择作为货币,是因为人的主观偏好:人们认为它对自己有价值。
主观偏好不会改变货币的自然科学层面的属性,但会改变它的经济学属性。在今天,很多人都不承认黄金是货币,但也有少数人坚定的认为它依然是货币。但不论这些人的主观评价如何不同,黄金的物理属性始终不曾变化。而且,一旦"认为黄金才是货币"的人越来越多,达到某个临界点的时候,黄金就会变成真正的货币--即使那时候依然有少数人否认这一点。
笔者把"货币"定义为,可以交换所有商品的媒介,我认为货币是一个客观的行为学状态,而不是仅仅是个人主观偏好。
四、区别
4.1、数学货币不是经济学上的"财产"。
财产在经济学是有客观定义的,它首先必须是物理学上的物质。世上的财产有两大类:无主财产和有主财产。凡是所有权不属于具体的个人占有,均属于无主财产。
财产在个人主观层面,也分为两大类:有效用的、无效用的。这里要注意区别:并不是主观具备效用的对象就一定是客观上的财产。举例而言,一个人可能觉得比特币很好、对自己很有用,他把比特币视为自己的"财产"。但我们更严谨的说,其实是:这个人认为比特币对自己有"主观效用"。
换一个例子,很多人善于社交,人脉很广,行事方便。这个人可能认为,自己的人脉资源是宝贵的"财产"。他可以从中获利、甚至交易--将不同的生意伙伴介绍到一起,收取费用。要注意识别的是,他收取的费用是一项服务费:通过自己联络、跑路、座谈……等身体力行的工作,换来的服务费。这些劳务本身,显然不是经济学的财产。
4.2、数学货币无法进入物理世界
人类所在的"世界"分为两种:客观的物理世界和主观的精神世界。医生常常用这个标准,去判断患者是否已经精神分裂。所以本段的前提是,读者必须是精神正常的,否认这一前提,将无法理解相关推论。
经济学上的"占有财产",实际上意味着,人的肉身是可以触碰到该财产的,否则,"占有"的概念无从谈起。人的主观精神"想到了、回忆起来了、看见了"等等,都不能构成"占有"。"占有"必须是--摸到了、拿到了、吃到了、喝下去了……等等。
数学货币是无法被人的肉身占有的,它也无法进入物理世界、来到人的身边。要控制这种货币,只有靠人的大脑,记住密码、设定计算公式……等等,它只能通过控制电磁信号的方式,控制信息的排列组合,完成人的特定目的--挖矿、囤币、支付……
4.3、懒人和自保--"货币发现"与"击鼓传花"的区别
笔者认为,在目前多达上百种的数学货币之间,竞争最终只能留下一种货币,而决定这个结局的原因在于人的"懒"和"自我保护"。
这种"懒"体现在人的选择上:"选择"也是可以偷懒的。这种偷懒的选择过程,就是不断的淘汰过程,直到留下唯一的选择,或者留下几个效用差异很大的选择。
数学货币的主观效用:一、交换媒介;二、储藏价值。不同数学货币的主观效用差异十分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虽然它们采取的技术细节差异很大。
"懒"和"自保"是并存的。当人在多种数学货币之间选择的时候,除了图省事,更多的会去思考自我保护。这些数字加密工具,目前都还不是真正的货币,在通往货币的途中,持币者都不愿意自己成为"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货币发现和击鼓传花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是--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会遭到惩罚。这个"惩罚"当然是经济规律的惩罚,以该货币竞争失败、购买力大幅下滑为代价。而竞争的胜出者,会得到嘉奖,成为货币,具备良好的购买力。他人的主观价值判断,所形成的行为选择,会构成一个对自己有影响的客观事件--如果越来越多的人选择A数学货币,对那些固执持有B数学货币的人而言,是一种购买力摧毁。
为什么不是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胜出者呢?这样的结果也许更加"人性化",不那么"残忍"。但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懒是人的天性。对于很多人而言,整个数学货币的操作流程已经够复杂了,要担心的安全事项也很多,即使不考虑残酷的竞争关系,大多数人也会选择逐渐只接受(使用)一种数学货币--除非另一种数学货币提供了主观效用上的巨大差异,是前一种主流货币所无法取代的主观必需功能。
加速这种推动力往往来自最优秀的生产者,他们具有较高的劳动效率和较大的选择余地,一旦这些人选择了"偷懒",这个趋势就会势如破竹的发展下去。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动摇那些"中立人士"和"顽固派"的选择,因为某种货币的不断升值,必然意味着另一种货币的相对贬值。
而互联网这个工具,它把人的选择和"懒"的影响,发挥到了极致。互联网越是发达、越是迅速,这种淘汰过程就会越剧烈。类似的例子有很多,特别是主观效用差异很小的互联网工具。也许有人被某些"共存"的现象感染,认为数学货币为什么不可以?例如,主流的数据库软件,开源、闭源的有好几种(Oracle、Mysql、Sql-Server……等等),它们的竞争态势保持了很长的时间,并没有出现互相消灭、仅剩一家的结局。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因素,但最关键的是--这些数据库软件在主观效用上的差异足够大,大到无法简单的互相取代。
但我们也看到了更多的"赢家通吃"的淘汰过程--而笔者认为,网络货币可能是所有这些互联网工具竞争中,最最激烈的那一种--因为它影响到数学货币的购买力。你可以出于个人爱好,在全国人都用"百度搜索"的局面下,自己设定浏览器默认搜索引擎为"维基搜索"--这并不会给你个人带来太大的牺牲,充其量,它可能导致你的搜索结果不够丰富,而你的私人财富购买力,并不会因此变动。
物理货币的竞争环境和效率,大幅低于数学货币。从中国发送一枚比特币到美国,从中国支付一枚金币到美国,这两个过程的效率差了很多倍。效率是双刃剑,正是追求足够的效率,人会进一步躲避不同数学货币选择的麻烦。
数学货币的竞争异常惨烈,它可能并没有余地留给第二个竞争者。互联网和数学,都没有国界。
标签:
比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