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2亿美金入股第一财经,造中国版“彭博社”已吹响集结号

来源:零壹财经 作者:秋源俊二 日期:2015年06月04日    【字体:

马云入股第一财经,剑指中国版“彭博社”
 
  今日晚间,网上流传着看到各种关于阿里入股第一财经的消息。
 
  有各种各样的版本,主要信息说是将于明天(6月4号)开发布会,宣布阿里将投资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旗下的第一财经。
 
  华尔街日报则在滚动新闻如此说道:
 
  消息人士称,阿里巴巴将向第一财经投资2亿美元,双方将于6月4日在上海签署协议。
 
  下面,笔者将带领大家剖析,阿里是如何打造中国版的“彭博社”。
 
  彭博社究竟是怎么锻造出来的?
 
  想了解阿里的投资第一财经的目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彭博社的发家史吧。
 
  创业前的一些经历
 
  彭博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出身在一种中产阶级家庭,名校学渣毕业后,在高盛和所罗门兄弟(已倒闭)中选择了后者。
 
  开始了自己的投行生涯,不过它的第一份工作是sales。
 
  如何开始创业
 
  在所罗门1981被收购后,作为合伙人的他拿了1000万美金的消遣费,被push out了。这也成为了他创业的启动资金。
 
  在失业后,据其自传中描述:
 
  我们选择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的用途广泛,但体积却尽可能的小。我们从小处做起,每过一段时间按期完成一个目标。
 
  抓住当时金融领域的痛点,债券价格计算的难题(那个年代很多价格还得用2B铅笔计算,时间就是金钱),运用计算机的技术进行自动计算,提供债券报价等查询等服务。
 
  这就是今天彭博终端机的模型!
 
  科普一下彭博终端机:
 
  彭博终端是一套让专业人士访问“彭博专业服务”(BloombergProfessionalService)的计算机系统。用户通过“彭博专业服务”可以查阅和分析实时的金融市场数据以及进行金融交易。
 
  后来搭上美林的大船,快速迭代。随着时间的过去,战胜Telerate系统(后被DowJones收购)和Reuters(也就是路透社),成为了金融数据服务提供商。
 
  如何打造出最强彭博社
 
  当然,仅仅只是这个,远远不够,你只是一个工具,或许哪个巨头就能随随便便收购你。那么怎么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下面一段话介绍关于它的一些设想:
 
  如果“买方”,那些巨额财富的管理者(基金、VC、保险等),不再依赖“卖方”(指投行券商)来获取必要的金融和商品市场信息,就将发生根本性的权利转移。证券公司将不再主导投资行业。
 
  如果彭博社公司提供那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它将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那些财产受托人的支柱。
 
  一旦买方依赖某种特定系统来帮助他们就相对价值作出决策,那么卖方也将不得不使用同一个系统,否则就将承担不知道客户知道的信息而导致的潜在风险。
 
  基于上述逻辑,彭博社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沿着这条线,扩张到上游一些领域,成为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社。
 
  阿里在此之前的布局
 
  阿里想造中国版的“彭博社”,在收购入股第一财经前,已经有相关的资质和能力,也收购了一些公司。下面来剖析一下阿里是如何布局的:
 
  阿里系起源于电商,因而时时刻刻都能获得大量的交易数据。
 
  淘宝天猫提供国人消费数据,同时获得千万商家店铺的销售数据,运营情况等;阿里妈妈、阿里巴巴等完成中国广大企业的进出口外贸数据;入股新浪微博,完成社交数据的积累。
 
  这基本上形成了阿里的数据体系,完成了原始数据体系,提供彭博终端机的雏形有了着落。
 
  (二)大数据衍生出蚂蚁金服?
 
  蚂蚁金服的诞生建立在上述数据基础之上。
 
  支付宝、余额宝相对关系较小;阿里小贷、花呗、芝麻征信等诞生,和这些数据息息相关。
 
  依托这这数据挖掘,笔者可以随意的臆想一下,可能有:
 
  ①衡量整体市场情况的阿里指数(类似于S&P500Index)
 
  ②衡量目前市场消费情况的淘宝天猫指数(类似与CPI)
 
  ③衡量中国进出口情况的阿里巴巴指数(类似与PMI)
 
  这是在大的方向的一些指数,不同程度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情况。而类似于彭博终端机的一些功能,还需要继续深挖。
 
  (三)阿里云、恒生电子,完成金融IT设施
 
  阿里云属于阿里自己,恒生电子在2014年被收购。一个完成云端的的构建,能储存数据,也就是”去IOE化“的"E"(完成了存储功能)。
 
  在笔者之前的一篇拙著里谈到了收购恒生电子的战略意图:
 
  恒生电子做的就是阿里提倡的“去IOE化”中的“I”(IBM小型机)和“O”(Oracle数据库)的两部分,这两个主要业务是它的主要业务。
 
  (详细可参见《阿里金融帝国小挫伤:恒生被叫停HOMS,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样,马云的战略布局就是非常完整的。”去IOE化“,最后的很多工作,相关金融IT基础服务,阿里全部染指了。
 
  (四)大肆入股影视内容制造
 
  表面上看,阿里投资优酷土豆、乐视影视、爱奇艺、光线传媒等等,貌似要打造出阿里影视什么的。
 
  这些都很有道理,但是,笔者认为只要笔锋一转,阿里影视就可以轻松成为彭博电台,同样成为财经领域的权威电台。
 
  现在完全有这个潜能,而且非常轻松。
 
  (五)入股相关媒体,如新浪微博、虎嗅,以及今天的主角——第一财经
 
  市面上一直说阿里特别喜欢把控舆论媒体,怎么说,笔者认为应该客观分析:
 
  1、投资新浪微博,即使承认把控舆论媒体,但现在看来,更多的是弥补阿里天生的短板——社交。
 
  其实也有一定的社交数据挖掘的资本,相比腾讯庞大的社交数据,只要阿里完成战略卡位,战略防御即可。微博在微信的冲击下,虽然有一定的颓势,但也还有一个”骆驼身子“。
 
  2、投资虎嗅,新媒体行业的商业资讯网站,创办没几年。有一定舆论把控能力,但也有非常重要的投资价值。
 
  如今,2亿美金入股第一财经,完成即时资讯任务,也是完成相关数据收集的任务。
 
  虎嗅+第一财经,一个在深度,一个在即时广度,互补一起,组合构建完成阿里的”彭博资讯社“梦想。
 
  当然虎嗅目前的定位倾向于TMT行业,但后期,也可能收购财经深度领域的某些网站。(这里具体会是哪些,笔者就不瞎预测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阿里的“一财社”(姑且叫阿里的”彭博社“为”一财社“吧)拥有以下资质:
 
  提供大数据基础的淘宝等;由蚂蚁金服一些产品,继续深挖的各种经济指数;阿里云、恒生电子提供金融IT服务;阿里影业等轻松涉足商业财经电台,提供类似彭博电台的功能;提供商业资讯的第一财经+虎嗅。
 
  怎么看,都觉得马云布局能力太牛了。
 
  剩下要做到工作就是资源整合,静待山花浪漫时,她在丛中笑!
 
  目前阿里”一财社“的竞争者
 
  目前阿里的”一财社“国内也有竞争对手。如:万得资讯(wind资讯)、巨潮;也有大智慧、同花顺等等。他们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目前国内运用最广的wind资讯,它是国内最做”彭博终端机“功能最好的。
 
  (二)巨潮,大家都懂和深交所的关系。而且很多时候wind都像它买数据。
 
  (三)至于大智慧和同花顺,做的不咋样,而且上市了。
 
  阿里想切入这个领域,自己已经有资本了。目前这些竞争者,只实现了彭博社的部分功能,距离阿里的宏伟梦想有距离。
 
  因而收购他们某一公司,一方面会业务重叠;另一方面是价格不划算。
 
  以阿里打造蚂蚁金服的步子:收购第一财经就类似于阿里入股天弘基金。
 
  蚂蚁金服之前就有相关资质,最终打造出互联网金融标杆;现在阿里拥有的资质,已经够它造出”一财社“,成为中国版的彭博社。
 
  因而笔者认为,继阿里的淘宝天猫、蚂蚁金服之后,未来阿里的想象空间还有“一财社”——中国版的彭博社
 
  阿里布局可能存在的问题
 
  当然,阿里的美梦——“一财社”,在其成长路上也会有各种难题。
 
  体系外数据的缺失
 
  阿里的数据,应该说是有一定缺陷的。
 
  目前阿里的这一套只适用于其自身的生态体系,超出这一范围,阿里可能就是不适用的,类似超出了函数定义域区间。短板主要在社交(新浪微博势颓,在微信的冲击下,已经有下一个“博客”的趋势)。
 
  腾讯在数据上,显然维度比阿里好,虽然数据的质量深度差一点。
 
  欲造彭博社,原始数据的收集将会是阿里最大挑战,如何更广更宽的深入,这一点仅仅凭借第一财经等媒体是不够的。
 
  涉足领域过多
 
  阿里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太大了。
 
  它似乎什么都做,虽然很多时候有自己的战略布局,但是这些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投资,始终让人觉得不安心。
 
  或许它有远见,但是这个让一般人读来,阿里会失去生机勃勃,大而不倒,甚至会悲剧的出现“撑死”的可能。
 
  由于不聚焦,涉足领域过多,阿里在“一财社”的梦想面前,显然要小心。
 
  总之,不管历史怎么样,潜藏布局如何,未来难点有哪些,这些都随着阿里2亿美元入股第一财经,造中国版的彭博社的集结号已经吹响。
 
  愿阿里的“一财社”是继淘宝天猫、蚂蚁金服后的又一核心资产。
 
(本文系作者秋源俊二投稿,微信公众号QYJEQYJE)
 

标签: 第一财经 阿里巴巴
 
0
零壹投资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