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网贷协会成立 助推百万亿市场
编者按:2015年1月19日,在“2014第二届互联网金融全球峰会”上,经现场数十位重量级嘉宾和数百位观众的见证,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举行了揭牌仪式,宣告其正式成立。
2014年12月底,经过十个月的筹备,自称“胡子比头发长”的郭大刚,终于从北京民政局拿到了“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获准成立的批复文件。国内第一个网贷行业协会组织因此诞生。
早在当月16日,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的第一次会员大会上。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以及30家发起会员参会。选举出了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和监事会单位:宜信公司当选会长单位,网信理财、翼龙贷当选常务副会长单位,易宝支付当选监事长单位,身为协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的郭大刚则顺理成章地当选为秘书长。
郭大刚并不在意北京网贷行业协会作为全国第一家背后是否有隐秘的政策涵义。实际上,自2014年2月起,受北京金融局委托筹备协会后,他往返奔波于民政局与和金融局之间协调工作。6月,北京P2P平台网金宝跑路事件发生,使得金融局和北京市政府对此事的重视直线上升,协会的筹备进入加速期,而北京市的诈骗和跑路平台在此后一年时间内达到12家。
当他以行业研究者的中立身份,被推为协会发起人时,对应的是介于从业者和监管者二者间的缓冲角色。
自2014年2月开始,随郭大刚一同发起筹备工作的还有翼龙贷董事长王思聪,后翼龙贷忙于与联想控股的战略投资合作,王思聪因此重心偏移。后来加入筹备工作的还有宜信CEO唐宁,网信理财董事长李焕香,和易宝支付CEO唐彬。
他们五人组成了最初的协会筹委会。
监管成型
2012年下半年时,郭大刚所做的网贷行业研究的一些观念被行业人士广泛认同,但在2013年年底时,业内的意见已经产生严重分歧,这源于2013年网贷行业的快速变化。
这种变化之下,正是监管角色缺失下的市场混乱和无序。协会筹备会在经过近一年的研讨后沟通后,总结了协会工作的重点和方向。郭大刚认为,这其中最大的目标就是整个网贷行业的透明化公开化阳光化。
而摆在面前的三项任务难题,一是债项,二是民间融资,三是民间金融市场的透明公开阳光化。
于是,在2014年“十一”之后,网贷行业协会中一些可操作性原则开始落定,郭大刚和团队开始大量走访企业,包括北京和全国的100多家平台。
所谓可操作性的原则,即当下已经成文的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的自律公约,但早在2014年10月的网贷行业培训会上,已经由北京金融局党组书记霍学文透露,以产品登记、信息披露和资金托管三大原则为监管办法。
在产品登记上,协会要求所有在北京市发行的理财产品的平台、机构,必须到北京市网贷协会登记,同时,网贷平台必须对北京金融工作局和网贷协会进行信息披露。
因为网贷的无地域限制特征,这一要求更是意味着几乎全国的网贷平台都需要到北京网贷协会进行登记,
资金方面,将要求平台必须进行第三方托管,无论是商业银行或第三支付平台,都须托管。
郭大刚称,在实际操作上,这些原则还面临许多细分问题,如产品登记,是否要实行实名登记?“产品”是怎么定义的,是上线后的产品吗?是满标的产品还是没有满标的产品?
信披方面,虽然协会的目标是希望全量产品上报,但实际上,上报与发布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即以平台产品(或贷款请求)来说,有90%左右的需求是被否决的,只有10%左右的贷款需求被通过,如果“全量”上报,就要求被否决的90%也要上报,另外,即使是通过审贷的那10%的产品,满标率也在85%左右,和那没有通过的15%的失败的产品,也要上报。这些都是郭大刚所考虑的。
“现在我们能做到的,像财务负债表,经营状况每个月都要上报。”郭大刚说。而作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工作的一部分,网贷协会同时成立了四个专委会和一个研究中心,四个专委会分别为大数据风控、合规、技术安全、媒体宣传四个领域。
郭大刚认为,公共基础设施是辅助于行业,使之良性发展的。如果说产品登记等制度是共同语言或共同协议的话,那它们降低的是平台与客户之间的交易成本,它们和“公共协议与原则”一起,成为行业发展的前提。
角色扮演
据郭大刚估算,发起成立网贷协会的其中15家北京的平台,去年的交易规模在800亿左右。按照去年2500亿左右的市场规模来说,占30%左右份额。由包括这15家在内的30家平台所制定的首个行业自律公约,有资格代表行业的共识。
在行业公约基础之上,网贷协会将建立行业白名单制度,对没有进入白名单的平台将提示风险。
今年1月8日,宜信和中信银行签约在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宜信CEO唐宁在会上说,“我们通过不断的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来将不好的东西剔除掉。”郭大刚对唐宁这句话深以为然,他认为这句话正好与白名单制度原则相契合。
成立后的网贷行业协会,扮演的更多是市场和监管之间的协调者角色。
郭大刚认为,监管的滞后性是常态,并且这种滞后性是对的;作为行业自律组织,网贷行业在高速更新、发展的情况下,自己管自己也是对的。
“预制规则会对行业不利,但监管后滞又会带来很多问题。”他说,监管滞后对行业的控制和约束力就很难掌握。“所以自律协会就是这么来的,它实际上是硬性监管和高速度成长、更新的市场之间的弹性监管机构。”
在郭大刚的哲学体系中,他将行业自律组织和行业监管,都归类为公共权力机构,它对应的是私有权力机构,而公权是私权的一部分,当私权履行不完全、有约束时,拿出一部分让渡出来,变成公权力。
“所以公权来源于私权,自律组织和监管机构是一样的,都是公权力。”只不过,在他看来,自律组织和监管机构的强度和弹性是不一样的,监管是是法律规则,是刚性要求,刚性会带来很多冲突与矛盾。自律组织则相对柔和。
自律组织的独特也在于,只有行业内部人才知道这个行业的创新点在哪儿,和他面临的风险是什么,这一点,监管无从知道。
运作原理
去年12月16日,在协会首次会员大会上,以三分之二通过决策机制,选出了会长、常务副会长、监事长单位。这其中涉及到的决策机制,即是三分之二通过原则。郭达刚透露,协会的议事机制还包括定期议事机制,一个季度开一次会员大会或常务会员大会。
运营后的网贷协会,郭大刚声称将“开门迎客”,不过,要加入网贷协会,实际上并不是全无门槛。按照协会章程,行业协会将采用创始会员推荐制度。后续加入的平台只有通过30家创始会员中至少三家的同时推荐,并且其中必须要有一家副会长或以上的单位,才能入会。
入会流程上,首先要经过前期接触,再由保荐会员单位推荐,然后由协会进行定地“尽调”。这个“尽调”的团队包括一个研究中心和四个专委会,最终得出“尽调”报告。
而考察的事项,包括量化的、非量化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实际上,它们不是完全指标化的事项,郭大刚表示,中间量化的指标不会超过25%。
而相对于这种保荐制度,会员既是在行使权力,也是在履行义务。按要求,创始会员单位将对保荐的企业负有责任,保荐的企业平台出了问题,保荐方也有相关责任。
郭大刚称,加入协会更多的责任,而不是权利,“你是会长或副会长,首先意味着你有更多的责任,其次才是权利”。
随着网贷协会网站的建站,将随之而来的是和目前已有会员单位的数据同步。这也是网贷协会投资者教育课题中的一组,同时,网贷协会将协同会员平台,将平台的已有经验和机制作为素材抽取出来,推广给其他平台。
线下部分,由网贷协会主办的网贷培训系列活动将继续下去,而这一次是真正的开门迎客,面向所有投资者参与平台,做普及型教育。同时,网贷协会的研究中心,将协同如五道口互联网金融实验室,人大法学院等不同机构,面向不同层次的机构并为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服务,这些服务的目标是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使投资者变得更加专业。
这些行动正契合了郭大刚对行业前景的思考,在他看来,行业要想良性发展,需要阳光、透明、公开的环境。考虑到业务特征,协会已经将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建立起来,如成立四个专委会,都致力于做公共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立的意义就在于,数据和信息能够流通,避免了风险隔离。他说,行业要订立共同协议,减少大家相互沟通交流之间的成本,使之产生比较收益。
对于未来,郭大刚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网贷天地:十年间,或将出现一个百万亿级的市场。
对话
零壹财经:网贷平台倒闭或者跑路后,投资者维权特别困难,维权成功案例很少,协会是否会在此方面发挥监管协同作用?
郭大刚:这个问题包含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刚兑”,应该不应该有刚兑?我们这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是不应该存在刚兑的,投资者应该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第二,协会的责任是维护市场的秩序,而不是为某家平台做兜底。
第三,协会是弹性监管,不是刚性的,而法律是刚性的,已经诉诸法律的,是最后一道工序了,超出了协会所能做的事情。
零壹财经: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台是否可以加入协会?
郭大刚:按照民政的规定,发起会员要有30家,这30家注册地必须在北京。至于后续的会员单位可以酌情发展,不一定会有区域限制,可能会根据业务的需求来定义,现在我们还没有发展外阜的会员有一个客观的因素,因为我们有一个尽调的环节,尽调是需要费用的,现在的已经费用大量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了,所以尽调前期肯定是做的费用最低的那些平台。异地的平台,大的机构可能还能覆盖到,但是也会产生较高的尽调费用。
零壹财经:一种观点认为,2015年如果P2P网贷监管办法出台,会淘汰90%的平台,你怎么看?未来几年市场是否会出现天猫模式的巨头平台?
郭大刚:如果只剩下一百多家平台,那他们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和行业的要求吗?中国的监管机构还是非常理性的,不会做违背市场的事情,因为一旦有违市场,会受到市场的惩罚,他们不会去做太过强硬的事情。
互联网金融企业不会出现寡头化的企业,会是层次化的市场,因为需求是层次化的,金字塔式的层次化,并且市场是多结构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机构、人员也是差异、层次化的。
天猫式的金融交易市场是必然会产生的,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它需要一定的市场规模,交易市场本身是有成本的,它能不能出现,取决于行业的发展规模。
在我看来,互联网的边际成本为零,所以它一定会形成交易市场,另外,当下市场互联网化程度很高,技术又不是门槛,形成交易市场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我不认为会出现聚合型的巨头,因为网贷的本质是金融,不是互联网,互联网是马太效应,但金融本质不是这样的,它有很多细分行业和服务,是个金字塔模式。
零壹财经:预测一下未来几年的市场规模?
郭大刚:当下,网贷行业有十万亿级的市场容量,但是为什么交易规模只有3000亿呢?第一,没有行业规则,影响了它的良性发展,从业者、监管规则等支撑能力,不足以支撑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公共基础设施、抗风险能力这些都跟不上,需求在,但能力不够,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2015年的交易规模,我保守估计,5千亿到6千亿,在2014年的基础上增加一倍,这能够实现。这其中需求量和供给量之间实际上有一个折扣,折扣多少,取决我们能不能将公共基础设施做好,假如做不好,基础打不好,规则建设不好,大家不能达成一致,相互之间信息隔离,效率低下,从业人员无法得到很好的提升,就无法支持整个行业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金融系统的安全性来讲,未来绝对不能让银行一家独大,这样的系统太不稳定,容易出事,所以一定是要分散风险,而民营市场又是高度市场定价的,不是体制定价。市场本身要发展,从合理角度来讲,占不到50%的市场比例,那它存在的意义在哪儿?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十年,产生百万亿级的市场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