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机20万亿消费金融蓝海 高富帅和屌丝纷抢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如果说一年前消费金融还只是银行的专有名词,那在互联网金融元年里,各路资本的入局则让消费金融成为各路资本十分钟情的“蓝海”。
盯准消费金融的除了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互联网巨头外,还有P2P和新入队的运营商,各路资本云集、“高富帅”和“屌丝”纷争成为消费金融产业的新格局。
资本的聚集来自于消费金融的“三阵风”,第一阵风是“数据风”:13万亿、24.7%、27万亿、7.4倍,这组规模庞大,增长率高企的数据来自于消费金融带来的奇迹。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7%,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艾瑞咨询预计,2014年~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相较于2007年将增长7.4倍。
第二阵风是“政策风”: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的放开和“金十条”(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推动;第三阵风则是“需求风”,多层次专业化金融服务的需求“迫不及待”。
三大运营商的“消费金融经”
互联网巨头的入队让消费金融荡起了第一波浪潮,而三家运营商的入队则是第二波巨浪。今年以来,在运营商整体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大背景下,铁塔公司的成立、来自于虚拟运营商的冲击,让三家运营商的转型变得箭在弦上。
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在转型的道路上,用户、流量的优势让三家运营商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消费金融这一和运营商业务有交集、前景被看好的行业。”
早在2010年,在中国移动的战略中就已经让市场看到了消费金融的影子。2010年,中国移动即选择了联姻浦发银行试水金融,之后双方还宣布,未来中国移动将与浦发银行一道,在包括现场支付及远程支付在内的手机支付领域开展合作,并将联合研发和推广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功能的手机金融软件及手机支付安全解决方案等。与浦发银行的深度合作被业内解读为消费金融场景的应用和进军,不过一位机构投资者笑言:“是否会在消费金融拥有一席地位,已经不是投资者所看重的方面,而和浦发银行的合作究竟会给业务转型带来多大的影响才是投资者考虑的最大因素。”
事实上,从移动支付到互联网金融产品等等,三家运营商从未放弃向金融转型的各种尝试。今年9月,中国联通在向消费金融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即成立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今年9月,招行宣布银监会已批复同意招行旗下全资子公司香港永隆银行与中国联通筹建“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而这也是自2013年9月底银监会宣布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范围后首家获批筹建的消费金融公司。
这也终于让市场清晰地看到了运营商在转型道路上选择的一个方向。据上述业内人士分析:“双方的合作主要来源于招行的消费金融业务经验和联通强大的网络和运营,这也是银行和运营商合作的关键点。运营商之所以选择以金融为转型方向,主要在于金融最基础的三个功能:支付、存贷及风险分配的共同点的契合。”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所做出的尝试区别在于基本源不同,对于移动和浦发银行的合作,出发点更像是一笔财务投资,协同效应还未显现;对于中国联通的尝试而言,则是招行与中国联通放大协同效应的一次合作伙伴选择。
另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独家获悉,作为老三家中唯一一家缺位的中国电信正在发力消费金融市场。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电信构建的电子金融业务中,负债类业务和资产类业务正在全面铺开。负债业务方面,可能会尝试企业版的定制化理财产品;资产业务方面,针对个人的,比如0元购机则是一种新的尝试,不预存版的0元购机其实本质上就是一种消费贷款,业务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在部分城市有试点;针对企业的供应链融资中亦有可发力的部分。而在征信方面,运营商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三家运营商的“消费金融经”可以这样概括:移动尚无明确打法,联通已明确由“个人金融业务”曲径通幽,而电信则选择布局个人、企业两端的双路数出牌,其中,电信旗下的“翼支付”则更像是阿里巴巴体系中的蚂蚁金服。
传统银行心脏上的“匕首”
目前消费金融在国内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面向对象和贷款种类也仍有局限性,一般为有稳定收入的中低端个人客户,提供短期、小额、无担保、无抵押的消费贷款,主要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通过经销商发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直接向消费者个人发放)等,但不包括房贷和车贷。
但对标美国金融市场而言,国内消费金融的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消费金融的光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燃料。在“京东白条”横空出世时,财经评论人余丰慧曾撰文表示:“京东白条”的横空出世可以说是互联网金融向金融信用资产领域迈进的标志。这款互联网金融产品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插传统金融、传统银行主体业务的心脏,直接冲击传统银行的信用卡业务。
除了“京东白条”、天猫分期等互联网巨头发起的消费金融产品外,P2P也带着梦想接踵而至。随着P2P行业的发展,其涉足的领域愈来愈广,从最初的中小微企业到电商市场,再到如今的个人消费贷领域,P2P行业细分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少有实力的P2P平台也正在努力探索新的服务领域。
未来网贷行业应该向消费贷款领域积极拓展,信用消费市场的增长潜力很大。P2P有望和信用卡争夺消费市场。
而面对各路资本云集的消费金融现存的问题,运营商的介入似乎又打开了另外一扇窗,除了解决多层次、多元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外,银行外行业介入的门槛主要在于征信问题,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完善的个人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体系,运营商和电商自备的信用体系则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京东消费金融业务高级总监许凌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曾表示:“‘京东白条’自公测上线以来仅有半年时间,目前的坏账率远低于同类金融业务的水平。京东金融通过对消费、金融大数据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对用户的消费记录、配送信息、退货信息、购物评价等数据进行风险评级,已经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信用体系。”
标签:
消费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