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布局AndroidPay 没那么简单
巨头们纷纷瞄准移动支付这个大蛋糕。中国银联近日屡次传出与产业相关方合作的消息。日前有消息称,中国银联将于明年第三季度向市场推出移动支付服务“AndroidPay”。
据腾讯科技的报道,虽然银联官方尚未公开宣布,但是,多家终端厂商称确实已经与中国银联有过接触。酷派副总裁曹井升表示,其工程师两个月前开始与银联方面接触,而Vivo则表示双方的沟通始于两周前。另有可穿戴设备开发者透露,中国银联也正与其进行沟通,双方或将在移动支付业务展开合作。
目前,AndroidPay仍处于产品开发阶段。无论是中国银联,还是终端厂商,尚不能给出合作的具体模式。不过,这已经引发了业界的兴趣。有分析师指出,随着智能手机集成更多的功能,移动支付业务势必会在手机端兴起,中国银联必定不会放弃这项业务给第三方支付企业分食。
手机厂商期望中国银联能够在合作初期对其进行补贴,从而让产品能迅速铺开,而对于未来的业务运营可以采取业务分成的模式。
除了此项联合模式,中国银联还通过多种方式推动移动支付业务。今年,中国银联已在线下部署了360万台支持闪付业务的终端POS机;其与苹果的合作,则将储蓄卡也纳入苹果支付体系中。
日前,酝酿半年之久的人事变动也尘埃落定,原副董事长兼银联国际董事长葛华勇已继任中国银联董事长职位。监管层也正在重新规划产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银联在移动支付业务的合纵连横继续提速。
在与苹果和Android厂商有合作意向之后,中国银联还将于12月4日宣布与微软达成基于Windows平板的移动支付业务合作。
此外,银联布局移动支付的手段多样。银联“闪付”借力米源自动售货机布局移动支付。
近日,中国银联下属银联商务与米源饮料正式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共推银联下属“闪付”业务。银联与米源饮料携手共办的“齐齐‘芯’花‘陆’放,刷银联闪付卡,购“米源饮料”活动在上海、大连等城市试点展开。
事实上,中国银联商务,作为一家专业化综合支付机构,选择“自动售货机”这一线下落地点作为拓展渠道,标志着银联商务在积极布局支付服务市场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以银联IC芯片卡为代表性的“闪付”业务,近两年随着磁条卡的退市也渐成规模,并快速延伸至自助售货领域。而米源饮料,作为国内领先的自动售货机专业运营企业,加码银联布局移动支付服务市场,在其进一步打通移动支付“落地”计划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消费者只需要选中商品,将携带“闪付”标识的银联卡轻轻靠近支付模块,小红灯提示支付成功,便可在机具取货口获取钟爱的商品,轻松完成刷卡购物过程。不仅全程购物体验不到60秒,有效节省流程时间,更能享受商品价格6折优惠,消费体验大大提升。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银联决定在Android阵营手机厂商中推广其移动支付服务“AndroidPay”。一位接近银联的知情人士透露,AndroidPay有望在明年第三季度推向市场。
另一方面,终端厂商也确认了银联的动作,“我们是一个多月前开始接触,双方合作意愿都比较强烈,但具体时间还没定。明年我们的一款高端机会支持这项服务。”酷派集团副总裁曹井称。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透露,银联最近作出了布局AndroidPay决定。AndroidPay参考了苹果公司ApplePay的“指纹识别+NFC支付”模式,目前还处在产品开发阶段,预计在明年3月完成商用落地。和ApplePay不同的是,银联寻求国内厂商生产安全模块,同时因为可选择的合作伙伴较多,银联在AndroidPay的影响力要超过ApplePay。除了和酷派的合作,银联的接触对象还包括联想。
ApplePay已经在美国开放服务,每完成一笔交易苹果公司都会从中抽取一笔佣金,而AndroidPay中,如何分配佣金银联将有更大发言权。预计银联会给终端厂商一定补贴,“新产品出来后都有市场培育期,而且增加芯片会提高成本。”
目前,支付宝钱包在竞争激烈的移动支付市场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市场份额目前接近80%。凭借传统支付方式,银联移动支付已经难以和支付宝竞争。而拥有ApplePay、AndroidPay两大秘密武器以后,银联提高市场份额有了更多可能性。
不过,银联的“指纹识别+NFC支付”也面临挑战。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也已经渗透到手机指纹支付领域,华为Mate7、魅族MX4Pro支持或宣布支持支付宝、微信支付。另外,AndroidPay加入的NFC芯片会提高现有手机的设计、制造成本,能否取得终端厂商的大规模支持还存在变数。
目前无论“指纹识别+三方支付”的支付宝模式,还是“指纹识别+NFC支付”的银联模式,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而部分厂商做了两手准备。不久前,魅族宣布其mPay移动支付服务取得了支付宝、微信支付支持,不过,魅族也试图参与NFC支付生态链。记者不久前从魅族高管处了解到,魅族目前也在和银联接触,未来将支持NFC支付功能。
据经济参考报的报道,移动支付的爆发式发展吸引了包括BAT互联网巨头在内的各路机构的争相竞逐。而随着ApplePay闯入移动支付战局,消费者的移动支付热情再次升温,与苹果的合作也成为包括银联、支付宝在内的各个机构抢占移动支付市场的重要阵地。
对于此次合作,苹果互联网软件与服务高级副总裁EddyCue指出,“就App下载量而言,中国已经成为我们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而中国用户一直期待能够使用银联卡购买App和完成付款。”
“苹果应用商店的下载量很大,目前只跟国内一家第三方机构首信易支付合作。早在今年5月,有消息称苹果和中国银联达成协议,将联手推出移动支付服务。而这次合作也可以看做银联与Applepay合作的前奏。像早期Visa等也是先与AppStore达成合作,而后顺利成为Applepay合作方的。”
一位支付机构人士指出。在今年苹果的发布会上,苹果宣布将在iPhone6等新设备中引入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服务ApplePay。而根据公开信息,目前苹果NFC支付的合作对象主要为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等公司。此前有消息称,银联正与苹果公司进行NFC合作,计划明年3月上线。
中投顾问IT行业研究员王宁远指出,中国银联与苹果联手成功推出移动支付服务,将使中国银联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地位发生重要提升,苹果手机在国内较为普及,如果苹果在系统中植入中国银联移动支付系统,客户群体将迅速提高。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格局将随之发生重大改变,对支付宝和微信会产生重大威胁。
另据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阿里巴巴执行副主席蔡崇信表示,苹果和阿里巴巴旗下金融服务部门在支付领域的合作将面向中国市场。
银联涉足移动支付是在谋变吗?
媒体称,银联加码移动支付背后是面对支付宝、工行等竞争对手的选择。
多年来,银行卡清算市场的主角只有一个,就是银联。随着清算市场放开,谁将成为下一个“银联”?是市值最大、客户存款第一的工行,还是“搅乱”银行理财普惠草根的支付宝,抑或是覆盖全球的外来机构,业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银行卡清算市场蛋糕诱人,究竟谁会成为真正的抢食者,猜测颇多。有专家认为,清算市场的格局即将被打破,第二家甚至第三家“银联”可能很快破茧而出,中国清算市场将迎来真正的竞争时代。
“门槛非常高。”中国银联一人士表示,筹建一个清算机构,需要标准制定、网络建设及大量资源和人才储备,并非所有行业参与方都有能力。因此,除非能与自身业务形成互补,形成产业链,否则就没必要参与。
中国人民大学支付清算研究所研究员赵鹞认为,根据目前管理办法,清算组织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要有品牌和信用;二要依规接入现有央行清算系统;三要有一定的受理网络,即接入的银行较多。
工行一直是成为下一个银联呼声最高的对象之一。据了解,工行拥有全球市值最大、客户存款最多和最赚钱等多个头衔,其发卡量和专业程度都具备,且银联成立之初也都是从央行和工行引进大量人员。不过,冀志斌认为,95%以上的发卡都是由几家国有大行垄断,如果工行要做的话,会拉几家大行一起。
另一个热门就是支付宝。目前,支付宝直联的银行超过180家,且自己的民营银行即将开张,另外,其还具备巨大的虚拟卡资源。冀志斌认为,支付宝具备实力,且除了支付宝,没有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有实力和意愿去参与。
此外,还有一个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联支付也被看好。据称,通联支付在成立之初时就有政策性背景,通联支付的第一任董事长万建华正是中国银联的创始人。
此前银联一家独大,使得其他国际银行卡机构无法在境内发行独立的人民币卡,这导致VISA和MasterCard这类国际巨头无法支撑在国内的跨行支付等功能,几乎被排斥在我国清算行业之外。无论是2012年WTO的裁定也好,还是政府日前的表态也好,都预示着向外资清算机构设置的屏障将被打破。据统计,2012年我国清算金额达到约10万亿元,为中国零售业销售额的近一半。面对如此大的诱惑,外资巨头想来不会错过。
值得玩味的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仅为跨境交易提供外币清算服务的境外机构原则上无需在境内设立清算机构”。这表明,国外清算机构并不能以跨境支付清算业务为噱头来打开中国市场。
然而,长久被银联垄断的国内支付市场,无论是从客户依赖度还是从技术对接层面上,都对境外机构形成一定阻碍。VISA、MasterCard想要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并非易事,他们需要在市场推广、服务创新等方面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价。
据上海证券报的报道,市场人士多认为,“第二银联”的活未必会很好干,而此前市场所关注的外卡组织即使很快获批成为清算机构,真正要做相应的人民币清算业务,还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
国际支付业巨头第一资讯(FDC)大中华区总裁陈启彰表示,“要么自己建网络,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游戏规则来做;要么就是自己加入其中一个网络,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来做。你不能转接别人的卡,但又不按照别人的游戏规则来做,这样无助于行业的进步。”。
实际上,对于获取清算牌照,成立自己的清算网络,在业内看来也并非易事。业内人士认为,到真正开放银行卡清算市场之时,不会有那么多机构拼抢这块牌照。“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清算牌照对于很多机构来说,是个烫手的山芋,活很不好干。”
事实上,随着市场开放,陈启彰认为,过去由于银行卡组织独一家的存在所导致的行业灰色地带与乱象,将无法持续。
一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表示,银行卡清算市场开放是大势所趋,通过良性竞争有助于提升资金清算的效率,最终活跃的是金融服务市场。
报道称中国的支付业创新在过去的几年中蓬勃发展,有支付业高管就表示,就目前的支付手段和技术而言,中国支付业创新速度与能力已经超过国际同行。
另第一资讯(FirstData)去年针对全球10个国家地区的调查显示,中国的消费者在对于跨界商务的接受性,使用移动终端和社交网络分享消费交易信息,折扣和心得等多项数据方面,都领先其他被调查国家,显示出中国消费者对于新支付科技的狂热与支持。
报道称,面对新竞争环境,银联感受到的压力不小。
银联的二次创业有哪些挑战?
多方认为,市场放开,银联躺在垄断温床上睡觉赚大钱的日子将成为历史。不过,银联内部人士对此较为淡定,其中有人表示,随着银行卡受理环境的逐渐成熟以及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新兴支付方式的兴起,银联的转型早已开始。
公开信息显示,银联在许罗德时代就提出全球网络国际品牌,包括银联的国际化,银联在境外铺设ATM机,建设境外受理环境等。今年初,银联总裁时文朝公开表态,银联的新战略定位是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式平台型综合支付服务商。
这些信息表明,中国银联正在为“裸泳”布局。而上月银联宣布银联芯片卡突破10亿张,占新增银行卡发卡量八成以上,则被业界解读为银联在抢抓最后一个垄断机会,抢占市场。此外,还有银联与苹果的合作。
看上去是笔双赢的生意———苹果负责终端用户体验和支付安全保障,银联负责对自己的全国支付网点进行改造。然后,两大巨头就有可能通过NFC近场支付,大把大把地从使用iPhone6/6Plus的土豪、潮人手里赚钱。
两个月前,苹果在新品发布会上展示了基于NFC技术的近场支付应用ApplePay。加上品牌号召力和TouchID的安全保护,一下子引爆了不温不火的NFC市场———在此之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多个市场一直在尝试各种近场支付。但老实说,除了“公交卡”之外,基本没有上规模的成功案例。
以我国为例,近年来,关于NFC手机支付的“饼”画了一枚又一枚,从来没停止过。但真正吃上嘴的消费者寥寥无几。又或者说,人们根本就没兴趣去用。究其原因,说的最多的就是主导权上的争夺。
在国内的NFC手机支付发展过程中,银联和运营商一直在争夺主导权。公开资料显示,目前银联在国内发卡已超过45亿张,其业务已遍布中国城市和农村地区,并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机构有广泛合作。在其看来,自己一手揽着用户,一手揽着支付渠道,做老大当仁不让。
但运营商却不这么想,特别是中国移动,这家全球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同样认为自己坐拥亿级,而且直接就是手机用户。另外,移动还认为支付渠道也可以通过话费来结算,同样一手揽着用户,一手揽着支付渠道。
因为意见和标准上的不统一,运营商和银联始终没能达成一致,这种拉锯的状况一直持续了很久。最终导致的结果是,NFC手机支付一直雷声大雨点小,用户的热情逐渐消退,变得意兴阑珊。
如今苹果来了,其实关于NFC手机主导权的症结并没有解开,但之所以说“梦想第一次离现实这么近”,原因是银联和运营商多年拉锯造成的平衡局面被打破了。
首先,苹果的号召力使得人们又开始关注起NFC手机支付了。就像用iPhone被视为一件有面子的事一样,用刷iPhone来支付,也很吸引眼球。其次,苹果在国内只有手机端,没有刷卡所需要的设备。而在各类商家中单独铺设这些设备,成本非常高。在美国,星巴克等连锁品牌就表示,之所以不支持苹果支付,是因为暂时无法在所有的网点安装高成本的支持NFC付款的设备。很显然,苹果并不愿意完全由自己来支付这一笔钱。因此苹果想要ApplePay进中国,一定会和银联或运营商合作,以分摊成本。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苹果和银联刚刚完成了在AppStore支付上的合作,而且ApplePay在国外也是和类似银联的机构合作,有经验,所以可能性更大。
只是这个过程仍有可能存在变数。从苹果AppStore支持人民币结算到支持银联,整整走了三年之久。抛开运营商不说,银联和苹果之间也存在着“谁占主导”的问题。从客观环境看,银联在中国有着绝对强势的地位。苹果虽然不至于像运营商那般,和银联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竞争。但作为坐拥大量用户的移动终端制造商,苹果向来注重用户体验,在这方面很少向合作伙伴做出让步。
而银联董事长强调:支付的本质是资金转移必须安全,这对于移动支付来说,确实是个挑战。
11月26日,在2104支付清算与互联网金融论坛上,中国银联董事长葛华勇发表讲话,回应了近来银联与第三方支付之争,他表示:“一些支付机构特别是互联网支付机构,在改善支付便捷性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但也有机构过于追求支付便捷,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比如说,放松了交易安全验证、在商户留存客户信息等做法,容易被犯罪份子利用,危害很大。大家知道,支付的本质是资金的转移,但这种转移必须是安全的,只有做到支付安全与便捷的有机统一,支付创新才能够稳步地发展。”
葛华勇称,在推动支付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与传统线下刷卡相比,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第一,用户导向更加突出。在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时代,可选择的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变得更多,消费者在支付的时候更加强调体验和感受,注重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根据互联网监控平台数据显示,在互联网支付中等待时间超过5秒就会有四分之一的客户流失,支付已经与体验式经济模式紧密相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新兴支付形式的发展中越来越得到体现。
第二,参与主体更加多元。传统的银行卡支付,主要参与主体是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在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领域,参与主体扩大到了互联网企业、通信运营商、手机厂商、芯片制造商甚至操作系统开发企业等。参与主体的增多,带来了战略诉求的差异化、账户体系的多元化和利益协调的复杂化。
第三,支付媒介创新更加多样。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驱动支付媒介创新。比如,支付介质从有卡到无卡,从银行账户到虚拟账户,变得更加多样;受理终端从传统POS向便携式、可插入设备演变,变得更加智能;验证方式从传统的签名、密码向指纹、虹膜等生物验证方式演变,变得更加丰富。
第四,综合支付服务的趋势更加明显。互联网的兴起特别是新一代通信技术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促进了支付与社交平台、电子商务、金融业务等多种业态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以支付为纽带,满足其在娱乐、购物、社交、小额贷款、理财业务、信用评估等多个领域的需求。支付机构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支付业务本身,还体现在其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上。
与此同时,在支付创新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还需要产业各方高度关注,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便捷与安全的问题。近年来,一些支付机构特别是互联网支付机构,在改善支付便捷性方面做了许多尝试。但也有机构过于追求支付便捷,带来一些安全隐患,比如说,放松了交易安全验证、在商户留存客户信息等做法,容易被犯罪份子利用,危害很大。大家知道,支付的本质是资金的转移,但这种转移必须是安全的,只有做到支付安全与便捷的有机统一,支付创新才能够稳步地发展。
其次是创新发展和市场规范的问题。从支付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创新发展与市场规范总是相伴而行,是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创新并不能打破行业规则,必须在严格的监管之下进行。这些年来,有些机构以创新之名,变造仿冒交易、套用商户代别码、入网商户资质审核不严等违规问题,这些做法不同程度地损害了银行卡组织、发卡银行和消费者权益。因此,鼓励创新与规范市场、加强监管必须并重。
还有就是业务与商业模式的问题。目前,互联网支付与移动支付商业模式较多。以近场支付为例,就有三种以上业务模式,哪种业务模式发展的更好,还不明朗,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因此,准确把握好新兴支付的独有特征,有序建立起良好的业务与商业模式,才能保证支付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宏观经济稳定、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消费能力提升三大要素将成为支付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未来几年,支付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互联网支付将保持较高增长,跨界融合趋势更为明显;移动支付有望实现全方位的提升,会迎来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跨境支付需求增长强劲,同时支付市场开放程度将不断提高。
支付宝和马云怎么看?
目前的支付宝已经是一个能匹敌银联的强大线上清算机构。目前,支付宝已经跟国内外180多家银行以及VISA、MasterCard。国际组织等机构建立了深入的战略合作关系,成为金融机构在电子支付领域最为信任的合作伙伴。就实力而言,支付宝其实已经成为“互联网银联”。
对商家和银行来说,如果银联严格执行规定,他们是可以变线下直连为线上直连的,通过支付宝作为渠道替代线下直连。这样,可以节省费用,又不违反银联的规定。只是线下转线上还需要设备、流程。这方面还需要支付宝提供足够优秀、可靠的服务才行。毕竟金融安全很重要。
报道称,前一段苹果在推ApplePay,其实是帮助普及了NFC支付。以后安卓跟风的话,意味着NFC手机和指纹加密的普及。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支付宝从线上扩展到线下。从线上巨头变成通吃的巨头。天时、地利、人和俱备,下一步就看马云如何运作了。
标签:
银联 AndroidPay